中國當代文學流派中的幾個名詞

傷痕文學:指的是文革後出現的大量揭露文革災難,描述知青、知識分子、受迫害的官員在文革中的悲劇性遭遇的作品。傷痕文學所指的創作主要是小說,尤其是短篇小說。因此在許多情況下,傷痕文學和傷痕小說的概念是等同的。傷痕文學最初是一個帶有貶義色彩的稱謂,評論者認為這是一批在思想意識上存在錯誤傾向的作品,是專門寫社會陰暗面、為社會主義抹黑、使讀者意志消沉的作品。有人把它們稱為“向後看文藝”和缺德文藝。代表作有劉心武《班主任》盧新華《傷痕》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從維熙《大牆下的紅玉蘭》。

尋根小說:對民族文化或傳統文化與地方文化進行反思、審視與批判的小說,其目的主要在於發掘民族文化傳統的活用資源,重鑄民魂或民族精神,同時在全球化語境下參預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的對話。所謂尋根,就是尋求民族文化之根。代表作家有賈平凹、韓少功、阿城等。其特點是:一超越政治視角,走向文化視角。二是追尋民族文化之根,參預與世界文學的對話

知青小說:又叫作知青文學,指的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出現的一種文學現象。一般來說它的特點有兩個,一,作者是知青;二,作品的內容主要有關“知青”在文革中的遭遇,也包括他們後來的生活道路。這一概念專指敘事體裁小說或紀實性敘事作品的創作。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從事知青題材小說創作的作家有孔捷生,鄭義,葉辛,梁曉生,張承志,韓少功,王安憶,史鐵生等。

先鋒小說:先鋒文學廣義而言是指一切具有積極的開創性、反叛性、實驗性、前瞻性的文學創作。就其發展歷程而言先鋒文學同時也具有區域性和動態性的特點。我國新時期語境中所說的先鋒小說是80年代的作家,批評家,編輯根據當時的歷史語境需要推出的,經文學史共識所定型的文學史概念,特指馬原、莫言、殘雪、格非、孫甘露、餘華以及洪峰、北村、呂新等人的小說創作。他們自稱由外國文學撫養成人,不滿於中國文學長期以來的固定模式和陳舊技巧,試圖通過小說形式的探索和實驗來革中國小說之命,從而實現他們走向世界文學的抱負。在先鋒小說中,個人主體的的尋求和歷史意識的確立已趨淡薄,它們重視的是“文體的自覺”,即小說的“虛構性”,和“敘述”在小說方法上的意義。馬原是先鋒小說的始作俑者,其1984年的《拉薩河的女神》是當代第一部將敘述置於重要地位的小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