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太醫,你的脈把錯了,何來“有喜”?

最近《清平樂》挺火,宋仁宗和曹皇后的「帝后CP」很圈了一波粉。

少年夫妻,磕磕碰碰走到現在,床邊相依,細話家常,也是別有一番溫馨之景。

《清平樂》太醫,你的脈把錯了,何來“有喜”?

說實話,這部劇無論是演員演技,還是服裝道具都是非常用心,但就是宮裡的各位「太醫們」不太專業。

別看這些太醫都鬚眉長髮,看起來經驗十足,讓人信服,但一診脈就露餡了。

例如苗心禾有了身孕,請來太醫為她診脈,確認已經有了四個月的身孕,可太醫這脈是不是摸錯位置了?

中醫把脈,把的是橈動脈,在手腕外側。你把手按在手腕中間,能摸出啥東西?

《清平樂》太醫,你的脈把錯了,何來“有喜”?

在中國古裝劇中,大夫絕對是少不了的角色。

最常見的就是給皇上妃子把脈,“恭喜娘娘,是喜脈!”

但每次一個特寫鏡頭過去,就能逼死一批學中醫的同學:你的手給我放哪裡了!


《清平樂》太醫,你的脈把錯了,何來“有喜”?


01.被神化的把脈

影視劇總喜歡把中醫把脈神化,弄得玄之又玄,搞得老中醫就像搞玄學的。

中醫把脈是有一定的科學原理,但並不神奇,就相當於汽車修理員聽著發動機的聲音,判斷髮動機內部的運轉情況。

《清平樂》太醫,你的脈把錯了,何來“有喜”?

來,跟著波叔學一下。

左手握緊拳頭,手腕處是不是有兩條突起的肌腱,然後用右手的食指、無名指、中指去碰觸肌腱外側,就是大拇指那一側,是不是感受到一股來自身體的、有規律的律動。

這就是橈動脈,因其僅被皮膚和筋膜遮蓋,所以是臨床觸摸脈搏的部位,也是中醫把脈的關鍵部位。

《清平樂》太醫,你的脈把錯了,何來“有喜”?

脈搏本質上是一種脈衝波。但凡是波,都能給人們提供各種信號,如電話使用的電磁波等。

而中醫把脈的過程就是:信息源(脈搏)——媒介(手指皮膚)——接受器解碼(老中醫診斷)

因為血液流經全身,有器官發炎、懷孕、器官運行有異常就會引起血液異常,然後中醫就會通過前任總結的脈象經驗,得出相對應的結論。

《清平樂》太醫,你的脈把錯了,何來“有喜”?

例如傳說中的喜脈,醫書記載描述為“六脈滑數,尺脈尤甚”。

簡單來說,就是因為婦女懷孕後脈搏會比正常人更加有力,就像珠子滑動,這就是喜脈。

《清平樂》太醫,你的脈把錯了,何來“有喜”?

但通過把脈能夠獲得信息量並不多,畢竟只是一條小小的血管,把脈主要看病人的心率心律和估測血壓。

身體不好,心臟搏動偏弱,脈搏輕細。高血壓血管受力重,脈搏強硬,和身強體壯的區別類似於同樣力量的拍擊和手刀。

西醫也有診脈,西醫臨床診斷學上就有通過診脈管的硬度來判斷血管的情況,以此分析病情。

《清平樂》太醫,你的脈把錯了,何來“有喜”?

當然,如果需要準確到血壓多少,肺部腫瘤多大這些具體細節,把脈是真的做不了的。

那為什麼總有人吹噓老中醫一摸就準,病情全知?

因為他們不懂中醫。

中醫講究的是“望聞問切”,切是切脈也就是號脈,只是四診之一,並非診斷的唯一手段。在《難經·神聖工巧》中,“望聞問切”對應為“神聖工巧” ,切脈排在最後,只稱得上“巧”而已,就是一個技巧

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

大家忽視的「望聞問」三個診法,實際上佔傳統中醫中極重的分量。

通過患者的身體表徵,例如皮膚蠟黃、舌苔泛白之類,再加上詢問一些生活習慣,不適之處,就可以大致推斷出病人的病情。

《清平樂》太醫,你的脈把錯了,何來“有喜”?

說白了,中醫四診法就前人大量的經驗總結得出的,通過人體外在表徵變化判斷病情的方法。

如果有醫生只給你把脈就開了方子,相信叔,200%是江湖騙子……

02.懸絲診脈

波叔,懸絲診脈是真的嗎?

Emmm……你電視看多了吧……

是不是看了《西遊記》?看到猴哥扯著三個絲線給朱紫國國王看病,就以為這是真的。

《清平樂》太醫,你的脈把錯了,何來“有喜”?

把絲線的一頭搭在病人的手腕上,另一頭則由醫生掌握,醫生必須憑藉著從懸絲傳來的手感猜測、感覺脈象,診斷疾病。

你舉起你的左手看看,肉眼根本看不出脈搏的跳動,手指的位置偏一點都摸不到脈搏,你覺得這可能嗎?

波叔可以確切地跟大家說,在正統中醫醫書中,沒有「懸絲診脈」這種說法。倒是有腕脈、腹脈、耳脈、腳脈等。

關於“懸絲診脈”的傳說,最早是唐朝孫思邈給長孫皇后看病,因為男女授受不親,所以出此下策。

《清平樂》太醫,你的脈把錯了,何來“有喜”?

但唐朝可是中國古代出了名的開放啊。

唐高祖李淵的女兒平陽公主,是有名的“娘子軍”統帥,散家資招募了數百個青年男子,共同浴血奮戰。

《舊唐書》上玄宗皇帝只因為安祿山立有軍功就讓他與貴妃的姐妹來往,並且與貴妃“宴餞結歡”,這說明唐朝人男女之防並不是很大。

安祿山有邊功,帝寵之,詔與諸姨約為兄弟,而祿山母事妃,來朝,必宴餞結歡。

這事,聽著就懸。

為此,有好事者曾經親自採訪了舊時北京四大名醫之一的施今墨老先生,他本人曾給清朝皇室內眷看過病。

《清平樂》太醫,你的脈把錯了,何來“有喜”?

施老先生的回答是——亦真亦假。

所謂真,確有其事,所謂假,懸絲純粹是一種形式而已。

凡是後宮小主生病,皆有其貼身太監、宮女,為吾等介紹病情,吾等會詳細的詢問小主這些情況,諸如胃納、舌苔、二便、症狀、病程等。瞭解完情況後,早已成熟在胸。

由此可見,懸絲診脈雖確有其事,但只不過是一種蒙上了神秘色彩的騙人形式而已。

如果太醫事先不通過各種途徑獲知病情,那麼他再高明,也不會看好后妃們的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