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教育孩子才不會變成憤青?這個方法很有用,很多人都點贊

前幾天跟一位朋友談孩子的教育問題,他講了一件事情,說去年他去參加家長會,孩子班上的班長在講臺上發言,竟然的藉著講班上孩子的問題,情緒激動地把他們這群家長訓了一通。他問我“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這麼憤青”,我說“年輕人血氣方剛,有一點憤青很正常”,那他問“應該要怎麼教育呢”,我告訴他們“最好的教育方法是教他們讀歷史,讓他們多瞭解一些歷史背後的故事”。

歷史上也曾經有過很多的年輕人,一腔熱血,對社會現實不滿,認為這也不對那也不對,但是真正等到他們自己去做的時候,就會知道任何事情都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我們今天就來舉一個歷史上一群憤青在現實面前碰得頭破血流的例子——戊戌變法。

怎麼教育孩子才不會變成憤青?這個方法很有用,很多人都點贊

戊戌變法是清朝末年以康有為和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人士,在光緒皇帝的支持下推行的一次社會改革。改革的目的是向西方學習,改變中國原有的社會模式。這個出發點很好,也是當時社會有識之士的共同願望,因為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的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再不改革就要亡國滅種了。但最終改革卻只堅持了103天就宣告失敗了,所以它又被稱為是“百日維新”。

那戊戌變法為什麼會失敗呢?教科書上的解釋是慈禧太后所代表的頑固派阻礙變化,他們的勢力太強大了。但這個理由其實不夠全面,慈禧太后其實不算太守舊,洋務運動就是在他的支持下開展的,主張向西方學習的李鴻章、張之洞等人也一直受到了他的重用。而且戊戌變法也是她默許的,否則光靠沒有實權的光緒皇帝是不可能推動改革的。

怎麼教育孩子才不會變成憤青?這個方法很有用,很多人都點贊

假如變法能夠成功,恐怕慈禧太后也是樂見其成的,只是維新派和光緒皇帝自己不爭氣,成不了事。在百日維新的這103天當中,光緒皇帝總共發出了改革諭旨286件,平均每天接近3件,詔書的內容包括了政治體制改革、發展工商業、建設鐵路、開辦銀行、財政改革、教育改革、軍隊改革等等,幾乎涵蓋了社會的方方面面。現在看來,這些改革措施大多考慮得不夠成熟,實施得過於突然,缺乏過渡性安排,不能切合當時的社會現實,沒有考慮到社會公眾的接受程度,缺乏可操作性。

我們舉一個例子,比如廢除科舉考試是好事,但問題是你總要給讀書人留一條出路吧,當時那些寒窗苦讀多年的讀書人怎麼安排呢?要用什麼新的人才選拔制度來去替代它呢?這些都沒有考慮。裁撤舊式軍隊建立新軍也沒有錯,但是裁剪下來的人要怎麼安排?怎麼安置?你不能把他們裁掉就完事了吧。精簡機構也沒有錯,但是你一下子裁撤了那麼多的部門,砸掉了那麼多人的飯碗,卻沒有給下崗官員一個安排,那些被裁撤的人怎麼生活?如此激進的裁撤舉措,直接威脅到了所有文武官員的飯碗,也就一下子把這些了都推到了改革的對立面去了。

怎麼教育孩子才不會變成憤青?這個方法很有用,很多人都點贊

真正做實事的人,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有計劃、有步驟,就像炒菜,先放什麼後放什麼,這是有次序的,還要把握好火候。維新派卻不管這些,那簡單的把一大堆菜一股腦就倒進鍋裡面,然後蓋上鍋蓋就完事了。所以當時的英國人赫德就看得很明白,這樣評價這場改革,根本不顧中國社會的承受能力,三個月想改革的措施,其實足夠中國九年來消化。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看出來了這幾個年輕人不靠譜,成不了事,於是很多中堅力量開始變成了反對派,原先的支持者們也開始袖手旁觀,甚至像張之洞這樣開明的地方實權人物也由原來的熱心支持轉變為觀望反對。這個時候維新派其實已經大勢已去了,慈禧太后就順勢站出來收拾殘局,舉起了屠刀,抓了一群跳得兇的殺得人頭滾滾。

怎麼教育孩子才不會變成憤青?這個方法很有用,很多人都點贊

戊戌變法當中的主角光緒皇帝和康有為都是典型的憤青,血氣方剛,批評社會現實的時候指點江山、意氣風發,但是叫他們自己來幹卻不行。維新派就是一幫沒有政治經驗的書生,不懂得官場的權力鬥爭,不懂得改革的困難重重,不懂得改革是社會利益的重新分配,必須要平衡各方的利益才能夠減少改革的阻力。他們只是想當然地出臺了一堆的制度,強行推行新政,不管不顧地蠻幹,所以註定難以逃脫失敗的命運。

怎麼教育孩子才不會變成憤青?這個方法很有用,很多人都點贊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看不懂現實的時候就看一看歷史,因為歷史曾經有過,看不懂歷史的時候就看看現實,因為歷史總在重演。我建議家長們要教孩子多讀一讀戊戌變法這樣的歷史,這樣孩子就會變得更加理性,社會上就會少一些憤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