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國家治理體系的“神經末梢”——新時代縣域社會治理的“西峽探索”

晨曦初露,靜謐的西峽縣鸛河公園開始“甦醒”:廣場上、樹林裡隨處可見打太極拳、跳健身操的市民,球類健身區內,喝彩聲、歡呼聲此起彼伏……一個個充滿生機的鏡頭,定格了西峽縣社會治理的精彩瞬間。

“現在涉及群眾的大小事情都有人管,矛盾問題不出社區,大家心氣順了,社會自然就和諧了。”正在時代廣場晨練的紫金街道禮堂社區居民張柱閣老人感慨道。

張柱閣的切身體會得益於該縣堅持標本兼治、推進社會治理的成效。西峽縣赴京涉訪和集體上訪已連續三年“零發生”,全縣公眾安全感指數連續兩年排名全省第一。

“縣域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神經末梢’和“最後一公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為關鍵的環節。通過借鑑‘楓橋經驗’和近年來的不斷實踐,西峽初步探索出以黨建引領、群眾主體、網格管理、‘三治融合’為主要內容的現代化治理體系和多元化矛盾化解機制。”西峽縣委書記周華鋒說。

“網格”上建立黨組織消除基層管理“真空現象”

在城鄉接合部的五里橋鎮葛營村幸福佳苑社區,63歲的楊占強是縣教體局的一名退休幹部,他的另一個身份是該村第五網格黨支部書記,負責小區黨建、事務協調、精神文明建設等工作。

“大到小區建設,小到衛生保潔、鄰里糾紛處置,都需要由網格黨支部出面協調。”楊占強介紹說,該社區120戶居民多數是周邊村組拆遷安置戶,打破了原來的行政隸屬關係,給社區日常管理帶來很多不便,在具體事務協調方面黨組織派上了大用場。

隨著城區北移,葛營村成為典型的“城中村”,人口由原來的4126人激增到21800人,原有的7名村幹部已力不從心,暴露出服務群眾力量不足、社區治理存在漏洞、失地群眾失業失控等難題。為了破解這些難題,葛營村運用全域黨建工作理念,探索實踐城中村服務管理工作新模式,成立村黨委,下轄5個網格黨支部、2個非公企業黨支部,向下延伸21個小區黨小組、9個巷道黨小組、2個企業黨小組,推行報到黨員直管制度,將區域內102名本村黨員和236名報到黨員、流入黨員全部納入管理範圍。

葛營村黨委推行“村級黨委、網格支部、區域黨小組、黨員示範崗”四級聯動組織體系的做法,是該縣構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模式的一個縮影。

面對各類生產要素的流動和整合,新業態、新經濟組織不斷湧現,街道社區、鄉鎮村社僅靠原有的管理方式、資源力量“單打獨鬥”,已難以應對新矛盾、新問題,甚至出現“什麼都管、什麼都管不著,什麼都抓、什麼也抓不起”的“真空現象”。該縣以全域黨建為抓手,創新黨組織設置和活動方式,搭建聯建平臺,以居民小區和自然村落為基礎單位,把全縣劃分為1298個地理信息網格,每個網格配備一名網格長和民情信息員、矛盾調解員、黨建聯絡員,全縣8000多名在職黨員回社區報到亮身份,每年參加所在社區的活動不少於4次,每名黨員聯繫3戶至5戶居民,落實群眾生病臥床上門看望、紅白喜事上門幫忙、突發事件上門瞭解、矛盾糾紛上門調解、負面情緒上門疏導的“五上門”制度,黨員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中堅力量,推動社會治理方式從“事後被動應急”向“事前主動防範”轉變。

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不僅讓黨的工作做得更深更實更細,還打通了服務群眾、密切黨群幹群關係的“最後一公里”。

多元主體合作共治形成良好社會秩序

夕陽西下,華燈初上,“西坪民歌藝術團”自編自演的節目準時在淇河東岸的一帆風順廣場激情上演。

“我們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西坪民歌的曲調旋律為基礎,編排創作的作品有30多首,內容涵蓋志智雙扶、平安建設、遵紀守法、倡樹新風等方面,每年義務演出60多場次,深受群眾喜愛。”藝術團團長牛志良介紹,藝術團成立於2016年秋,已發展5個演出小分隊、成員上百人,常年活躍在鄉村院落、田間地頭,收集整理散落於民間的民歌曲調、唱詞320首。

牛志良是西坪鎮的退休教師,2015年6月,牛志良從西坪鎮中心學校副校長的崗位退下來,成立了“牛志良人民調解工作室”“同心聯結聯絡處”,利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識和長期積累的威望,為當地群眾調解矛盾糾紛,提供法律服務。峽河村三組包書才、包書奎兄弟長達10年的財產糾紛,花園關村魏明鋒、杜清麗鄰里邊界衝突糾紛,寨根鄉桑樹村陳小毛、劉長明因修建公用道路衝突……像這樣的“難纏事”在牛志良苦口婆心的調解中,雙方最終“握手言和”,平息了矛盾糾紛,消除了信訪隱患。

在西峽,像牛志良這樣深受群眾喜愛的人民調解員、陪審員等多達500多人,湧現出全國調解能手金曉、全國優秀法官姬海朝等先進模範人物,每年調解矛盾各類糾紛2100多件,調解成功率高達98%以上,化解各類信訪疑難問題216個。

調解類社會組織,化解社會矛盾;公益類社會組織,承擔社會責任;文體類社會組織,豐富居民生活;同心聯結社會組織,引領群眾同奔小康……一個個功能型品牌社會組織不斷湧現,該縣目前已初步構建了門類齊全、層次多樣、覆蓋廣泛的社會組織體系,形成多元化社會治理新格局。

“三治”融合齊發力把問題解決在基層

地處淺山丘陵地帶的丹水鎮三里廟村是個軟弱渙散村,在駐村工作隊的主持下,運用“四議兩公開”“一提二審三通過”工作法,修訂完善村民自治議事規則、村級財務管理規定、村務公開實施辦法等制度,凡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情,最大限度地徵求群眾意見、充分暢通民意,該村在不到4年的時間,實現了由貧困落後村向鄉村振興典範的“美麗蝶變”。

重陽鎮上街村曾因蒙華鐵路徵地拆遷補償安置問題引發群眾不滿,一度幹群關係緊張、村民不斷上訪。該鎮司法所所長金曉在走訪調查中,調取了施工建築合同、承諾書、工程預算報告、安置房戶結算清單和欠款清單等“第一手材料”,認真分析群眾利益分配爭端的“癥結”所在,在公證部門和執法部門的監督下,依法進行公開調解。不到一週時間,800萬元賠償款全部分配到戶,680萬元建房款全部兌現到位,27.2萬元農民工工資全部付清,36戶安置搬遷戶全部住進新樓房,一場持續了3年的民間糾紛畫上句號。

該縣注重培育和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為推進社會治理體系提供道德支撐,廣泛開展“最美人物”“道德模範”“身邊好人”“法治人物”“誠信商戶”“遵法守紀戶”“好公婆”“好媳婦”等各行各業先進典型評選活動,聚攏真善美,匯聚正能量。

“自治有力、法治有序、德治有效”的“三治融合”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形成基層善治的新格局。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細化和完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優化治理能力現代化服務品牌,疏通縣域社會治理‘毛細血管’,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縣域社會治理‘西峽模式’。”西峽縣委副書記、縣長馬俊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