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讀戚寥生的《石頭記》序?

老猴悟通靈


戚蓼生,生於1730年,卒於1792年,字念功,號曉堂、曉塘,乾隆三十四年(1769)中進士,官刑部主事,乾隆三十八年(1773)任戶部主事。我們可以認為,他是在此期間讀到的《石頭記》,至於作序時間,則不可考。

觀其序,可知他是知道《石頭記》內容的第一個人,第二個人,蔡元培先生知道一點,其所謂的《石頭記索隱》一書,在論證此書系“偽康熙朝政治書”時,所用方法實是考證,一個“偽”字表明他是一個民族主義者,再加之當時社會環境這個大背景,所見有失,情有可原,餘者,皆在《石頭記》門牆之外。對此,以前多有論述,暫不贅述。

“絳樹兩歌,黃華二牘”,“此萬萬不能有之事,而竟得之《石頭記》一書”,說明這個戚先生已知《石頭記》的寫作方法,《石頭記》是一部有背面的書,道人送鑑時說,只可照其背面,而世人並不知道怎樣才能看到其背面,一味地在書的正面挖掘,比方說,見曹雪芹三字,便認為其為作者,然後偽造其身世,以之推此書立意,所謂缸內酒不從缸內求,反倒問路人身上是否有酒,此“笑餅”夠大,只果腹耳。

“夫敷華掞藻,立意遣詞,無一落前人窠臼”,是說這種寫作方法前無古人,可加一句,後無來者,“如《春秋》之有微詞,史家之多曲筆”,評書人亦云此書有“春秋筆法”,到目前為止,未見有人真正指出哪一筆所含有“春秋”?真正的“春秋”,一字寓褒貶,在此可舉一二例,黛玉入賈府,其舅未見,稱其為舅,一也;其二則是“王夫人”,如果其為帝而若子嬰稱王,則貶之矣。史家曲筆,就如當代之喜為人諱。

“試一一讀而繹之,寫閨房則極其雍肅也,而豔冶已滿紙矣,狀閥閱則極其豐整也,而式微已盈睫矣,寫寶玉之淫而痴也,而多情善悟不減歷下瑯玡,寫黛玉之妒而尖也,而篤愛深憐不啻月中嫦娥、補天女媧”,這位戚先生,如此演繹,就如當代人只看到男女之間的所謂愛情,實不知此書深義,讀此書,應從不合理處入手,比方說,寶黛釵之情合法嗎?因不合乎法度,才會思考“女兒水作”何義?知“女兒水作”何義?此書已解開一半,才能說已看到此書的背面。那個所謂的“磚家”,根本就不知道“女兒水作”何義?其“寶璽學”給人們找一群皇后,而皇后又象徵著某玉璽,而又說不清二者之間有什麼必然聯繫,一個大伯哥,對其弟之妻(乾隆帝后)品頭論足,就是放到現在,人們也會說,人家好壞,哪有你放屁的份兒?

“他如摹繪玉釵金屋,刻畫薌澤羅襦,靡靡焉,幾令讀者心蕩神怡,而欲求其一字一句之粗鄙猥褻,不可得也。蓋聲之一聲,手只一手,而淫佚貞靜,悲慼歡愉,不啻雙管之齊下也。噫!異矣!其殆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遷乎?”《石頭記》可補正史之缺,其所寫並非野史,而這位戚先生把《石頭記》看作是野史,其雖稱作者有左、遷之才,亦未見此書之真面目。

“然,吾謂作者有兩意,讀者當具一心,譬之繪事,石有三面,佳處不過一峰,路有兩蹊,幽處不逾一樹,必得是意,以讀是書,乃能得作者微旨,如捉水月,只挹清輝,如天雨花,但聞香氣,庶得此書弦外音乎?”這位戚先生在這裡又似知此書有弦外之音,然而,只具一心在書的正面,亦不能得其背面之深義。就如現在,除非是盲人,不見此書“真事隱”,比方說,那些一再強調此書只不過就是一本小說的人,不知怎樣求其背面,便在正面徜徉,亦有所得,所謂外行看熱鬧,看個熱鬧以愉己心,為什麼定要說已得弦外之音?

“乃或者以未窺全豹為恨,不知盛衰本是迴環,萬緣無非幻泡,作者慧眼婆心,正不必再作轉語,而千萬領悟便具無數慈航矣。彼沾沾焉,刻楮葉以求之者,其與開卷而寤者,幾希!”看此序結語,這位戚先生似又已知此書立意,《石頭記》就是這樣一部書,知之者,必沒有非全豹之恨,因為這是一部隨時可以停下來之書,讀一兩回而知作者立意,再讀便為錦上添花,而現實是,竟然有妄續者,其真不知此書矣!千萬領悟,而誰是悟者?

戚序在所謂的“紅學”研究中有重要意義,“兩歌、二牘”這個說法,我們可以認為寫序人對《石頭記》已有所悟,“閨房、閥閱”之說,又似並不知其背面,亦或知之而不敢言,總之,我們能從此序中或可見此書真面目之一斑,略陳陋見,歡迎批評。


脂硯正堂


著名紅學家俞平伯先生認為,戚蓼生所寫序文(《戚序本紅樓夢》最前所附序文)深得作者的原意真味。


我們今天看來,的確如此。總的來說,戚蓼生序文(下文簡稱“戚序”)從作者和讀者兩大方面對《紅樓夢》的創作意圖、高妙寫法進行了準確的解讀,成為“紅學”研究的重要資料之一。



因涉及古文,簡單轉述下大意:

傳說中古代擅長唱歌的歌女絳樹,能分別在喉部鼻部發聲;傳說中擅長書法的黃華,能同時在左手寫楷書,右手寫草書。這種神乎其技,只能是傳說;現在即使是一種聲音能被聽成兩種歌曲,一隻手能寫兩種書法,尋常人也無法做到,但如今在《石頭記》中卻看到了。

接著戚蓼生就說明了《紅樓夢》中“一筆兩意”之法的具體表現,比如寫寶玉的沉溺和痴迷,其實也是寫出了他的多情和善悟,比如寫黛玉的善妒和尖刻,同時也是寫出了她對寶玉飽含真愛深戀,……所以這就叫做“雙管齊下”。他還對作者進行高度評價,稱其為小說界的左丘明、司馬遷——擅長運用“春秋筆法”(既奮筆直書又有所隱含避諱)。

最後,戚序告訴讀者:要善於體會作者的“文中真意”,以“披文入情”“登高攬勝”;不要以未看到全本為遺憾(大概戚蓼生當時也為看到全本吧),因為興盡悲來、由盛轉衰之意,早在前面作者已多次寫出。


下面就從作者創作和讀者閱讀兩大方面對戚序進行闡釋。


從作者創作方面來看,《石頭記》作者正如傳說中能同時兩歌的絳樹和同時兩書的黃華,能夠心手相應,寫出的文字看似是邪僻不端實際上卻至大至正,看似符合正則卻又有放縱之嫌,往往有言外之意、題外之旨,就如同古代的優秀史官,既直錄其事往往又隱含一字之褒貶態度在其中。

這裡其實已經涉及對《紅樓夢》的創作意圖和主要創作手法的批評(評論)了。


創作意圖——作者的“慧眼婆心”就是“盛衰本是迴環,萬緣無非幻泡”——其實僅從“紅樓夢”的名稱上其實已經透露無遺了!

創作手法——一語雙關,多有題外之旨、言外之意。除了戚蓼生列舉的具體表現(這裡不作贅述),還比較典型就是甄家賈家寶玉,兩個寶玉面目相同、性情如一,甚至還曾經你入我夢、我入你夢,這就是典型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一體二用的寫法了。有的讀者會問,哪一個寶玉是真的?其實無論哪一個都可以說是真的,因為作者明確說過“假作真時真亦假”!第五十六回賈寶玉做夢夢見甄寶玉,神奇的是在夢裡聽到甄寶玉向身邊丫鬟訴說做夢時夢到了賈寶玉;待賈寶玉被叫醒後,襲人說明了所謂的“真相”:

襲人笑道:“那是你夢迷了。你揉眼細瞧,是鏡子裡照的你影兒。”寶玉向前瞧了一瞧,原是那嵌的大鏡對面相照,自己也笑了。


具體參加見下面截圖:


我個人倒是覺得,襲人的話才是一語道破本質——幻影不過是鏡中影、真形不過是鏡後行!推而論之,萬境終歸空,何物不虛幻?當然,在這種恍然如夢的感覺中,作者傳達出有一樣東西卻是永遠不變而彌足珍貴的,那就是如寶玉、黛玉之間的建立在平等理解基礎上的真正愛情,如寶玉對大觀園裡眾女兒的深切同情、尊重,如劉姥姥在賈府敗落、巧姐落難時施以及時援手的真誠善良,…………



從讀者方面來說,戚蓼生頗具菩薩心腸,生怕我們讀者讀不通、讀不懂因而唐突、誤解了作者,所以對我們進行諄諄告誡,告誡我們“當具一心”,也就是要深刻全面地瞭解、揣摩作者的言外之意,遇到風景絕美之處,不要輕易放過,一定要獨具慧眼,觀賞出真正滋味來!


戚蓼生認為,唯有如此,才可以探究出小說作者寄託的“微言大義”來!這是其一。


其二,他還委婉勸告讀者,不必以“未窺全豹為恨”,因為八十回本雖然沒有明確的故事結局,但是對於各主要人物的命運,對於賈府的結局,作者其實早就在前面的章回中進行過諸多暗示了,而那些一心只求取後半部而急於知道結局的人,和那些開卷就能悟知本小說微言大義的人,那就錯了十萬八千里了!


根芥微塵


戚蓼生:生於1741年,逝於1792年。字念功,號曉堂、曉塘。浙江湖州府德清縣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舉人。

戚蓼生究竟何時得到《石頭記》抄本以及何時作序,因文獻無徵,眾說紛紜。戚蓼生留居京城的時間大致在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至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之間,這段時間極有可能得到《石頭記》抄本。也可能得自家鄉親友。因戚蓼生作序沒有系年,因而無法確知作序的具體時間。紅學家俞平伯說:“戚蓼生序……向來不大受人稱引,卻在過去談論《紅樓夢》的文章中,實寫得很好。”並認為“這些看法,雖不免有唯心的色彩,還是比較通達的......符合本書的真實情況”。

戚序高度概括了《紅樓夢》的藝術特點、寫作手法及閱讀理解方法,高屋建瓴,觀點獨到,對正確理解《紅樓夢》具有啟發作用。一、戚蓼生認識到了《紅樓夢》一筆兩意、一喉二歌的寫作手法,這跟本書開篇作者自雲將真事隱去,而用假語村言敷衍表面故事,及批語提示的寫作手法完全相符。二、指出了這部書雖然表面上寫的是大家族的故事,實際上卻是在用春秋筆法隱寫歷史。三、讀者不要被表面的故事情節所迷惑,對每一段情節都要細心領悟深藏的主旨。四、《紅樓夢》雖然是一部沒有結局的殘書,但是隻要把作者設置的所有伏線梳理出來,也能推測故事的結局,從而參悟出本書的思想內涵。





黃河口異客


戚蓼生是清朝乾隆時期的人,生於浙江,官至福建按察使,是個不修邊幅的灑脫之人,但辦事能力強。生於1730年~1792年。

《紅樓夢》早期叫做《石頭記》,戚蓼生是由青年時進京趕考買到了傳說中的《石頭記》抄本,閱後深受感觸,就向旁人大家推薦,為其做註解,被後世稱為“戚本”。

他的看法是:“《石頭記》雖不免有唯心色彩,還是比較通達的。”現代紅學家俞平伯說戚本是:“戚蓼生序...向來不大受稱引,卻在過去討論《紅樓夢》中,實寫得很好。”

戚蓼生只是說《石頭記》有些唯心色彩,就“不受稱引”了?《石頭記》究竟有沒有唯心色彩?

現在多數人認為《石頭記》是曹雪芹寫的半自傳體小說,憑著對繁榮往事的深深懷戀,將其中的一人一景、一草一木莊莊件件細膩的刻畫出來,那種痛人心霏的血淚之言,讓每個人隔著書本也能感受到。

盛況空前的大府瞬間的衰落,千嬌百媚的姑娘剎那間的凋零,人聲鼎沸的喧鬧之場眨眼間的各奔騰,錦衣玉食的紈絝頃刻間的吃齋

唸佛...

雖然曹雪芹一直都在用一顆平常心著作,用拳拳之心告誡後世不可學那些酸腐的長輩,不可像封建社會中的子弟那樣,以愚孝為能德,以算盡心機為智巧...然而曹公仍難掩各奔散的悲慼哀傷之情!

因此,要說四大名著之首的《紅樓夢》沒有一絲唯心色彩,也難說得過去,而它的唯心之處恰是一種悲壯的美!


閱書文化之觀


《紅樓夢》裡一句經典損人名言,用現代白話文翻譯後很是刺鼻辣眼。《紅樓夢》原作者直接告訴某些人不能看此書,攆走文盲很簡單。

《紅樓夢》被推崇為中國四大名著之首,它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原因是《紅樓夢》的妙用很多。《紅樓夢》裡有一句星光燦爛的名句:諸公若嫌瑣碎粗鄙呢,則快擲下此書,另覓好書去醒目。此句是反話大家都懂的,此句更是經典損人名言。此句用現代白話文翻譯一下很是刺鼻辣眼,羞煞那些名不副實的大學教授!

《石頭記》成書過程是極其艱辛,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瑣碎粗鄙”能是《石頭記》嗎?則快擲下此書,另覓好書去醒目。《石頭記》作者這句話很是刺鼻辣眼,作者是想攆走一些不學無術的假文人!他們是看不懂《石頭記》的。

此句用現代白話文翻譯更直接明瞭,不知道北京天安門,不知道中國歷史常識,說曹雪芹是《紅樓夢》作者的一些人請走開,你們是文盲。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的《石頭記》不讓文盲看也是合情合理的,誰也不願意把自己辛苦創作的作品給文盲看的,大家都懂的。

最近又有紅學朋友諮詢如何才能讀懂《紅樓夢》,回答簡單。只要是中國人,不管是神童也好,還是社會名人也罷,都要從小學開始學起,小學課程必須先學查數,從一查到一百,知道一加一等於二。漢文學著作《紅樓夢》裡的100條歷史常識就相當於從一查到一百,知道北京天安門就相當於知道一加一等於二

諸公若嫌瑣碎粗鄙呢,則快擲下此書,另覓好書去醒目。《紅樓夢》原作者直接告訴某些人不能看此書,識別認字的文盲很簡單,不知道北京天安門,不知道中國歷史常識的人就是文盲。最可氣又可樂的是還有一些不知道北京天安門,不知道中國歷史常識的文盲竟然也寫關於《紅樓夢》的評論文章,誰會看文盲寫的文章呢?除非是弱智。

諸公若嫌瑣碎粗鄙呢,則快擲下此書,另覓好書去醒目。《紅樓夢》裡一句經典損人名言,用現代白話文翻譯後很是刺鼻辣眼。古人名言: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想看解密《紅樓夢》的文章也很簡單,先問問作者知不知道北京天安門,知不知道中國歷史常識,是不是說曹雪芹是作者。

紅樓夢真神專欄《懶雲齋初評石頭記》以後發表的文章也要按《石頭記》作者的名言執行,不知道北京天安門,不知道中國歷史常識,說曹雪芹是《紅樓夢》作者的一些人請走開。

看過紅樓夢真神專欄《懶雲齋初評石頭記》文章的讀者都知道《紅樓夢》書裡的100條歷史常識。歷史常識是上過學的中國人都知道的基礎知識,不需要推理和猜測,解讀《石頭記》的100條核心秘事就需要用到推理和猜測了。《石頭記》人物原型解密和皇家100條核心秘事只送給紅樓夢真神專欄《懶雲齋初評石頭記》專欄粉絲。


紅樓夢真神


紅樓夢,只有79回,後面是作者自己砍掉的


正照紅樓


第一個 對第二個 錯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檸檬愛跑步


此序言被俞平伯所盛讚。針對紅樓夢的文本的閱讀,我們也幾乎能感覺到正如此序言所說,幾乎絕大部分概括了紅樓夢此書的文學思想主旨。 \t\t\t\t\t\t\t\t\t\t\t\t\t\t \t\t\t\t\t\t\t\t\t\t\t\t\t\t 由於該序言確實存在比較高認識水平的發揮,相關石頭記早期手抄本凡是帶有此序言的被後人稱為“戚序本”,全名為“戚蓼生序本”。 \t\t\t\t\t\t\t\t\t\t\t\t\t\t \t\t\t\t\t\t\t\t\t\t\t\t\t\t 原由乾隆進士德清戚蓼生所藏並序,約在光緒年間桐城張開模得到它的一個過錄本,後歸俞明震,俞以之贈上海有正書局老闆狄葆賢,據以照相石印,題為《國初抄本原本紅樓夢》。以其卷首有戚蓼生的一篇序 ,故稱“戚序本”。 \t\t\t\t\t\t\t\t\t\t\t\t\t\t 資料: \t\t\t\t\t\t\t\t\t\t\t\t\t\t \t\t\t\t\t\t\t\t\t\t\t\t\t\t 卷首有戚序的共有四個本子。一是一九一一至一九一二年上海有正書局出的石印“大字本”。 二是一九二零年,用大字本剪貼縮印了一種“小字本”,小字本又於一九二七年再版。大字本與小字本文字上幾乎沒有任何差別,所以一般也就不提小字本。三是有正書局據以石印的底本,過去一直說是毀於兵火,但一九七五年上海古籍書店發現了十冊(前四十回)。 故稱“戚滬本”。由於有正書局據此本石印時,個別地方有貼改,而且還用貼條加上眉批,因此,底本與印本之間也有小差異。由於這個本子鈐有幾方張開模的印章,一度系張氏收藏,故稱此本為戚張本或張本。三、南京圖書館藏戚序本,本子的面貌文字大同於張本,可能系張本的過錄本。但這個本子與其他戚序本亦有小異。故稱此本為戚寧本或寧本。 \t\t\t\t\t\t\t\t\t\t\t\t\t\t \t\t\t\t\t\t\t\t\t\t\t\t\t\t 資料: \t\t\t\t\t\t\t\t\t\t\t\t\t\t \t\t\t\t\t\t\t\t\t\t\t\t\t\t 戚蓼生(1730—1792),字念功,號曉堂、曉塘,浙江德清城關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中進士,官封為刑部主事,升到郎中,乾隆四十七年出任江西南康府知府,剛剛到任,又升任福建鹽法道。乾隆五十六年升為福建按察使。五十七年冬卒於任。他一生為人灑脫,不修飾儀表,喝酒後喜歡亂罵人,但能力強,有理政的才能,辦公桌上沒有遺留的公文,最後因勞累而死於官邸。 \t\t\t\t\t\t\t\t\t\t\t\t\t\t \t\t\t\t\t\t\t\t\t\t\t\t\t\t 資料: \t\t\t\t\t\t\t\t\t\t\t\t\t\t \t\t\t\t\t\t\t\t\t\t\t\t\t\t 戚蓼生早年赴京應試,購得曹雪芹80回本《石頭記》早期抄本,大為讚歎,書序一篇,對《石頭記》的寫作藝術推崇備至。 \t\t\t\t\t\t\t\t\t\t\t\t\t\t \t\t\t\t\t\t\t\t\t\t\t\t\t\t 戚蓼生是在北京接觸到這本石頭記的書。當時是否就是所謂“曹雪芹80回本《石頭記》”,這個說法應該存疑。根據第一回的記錄,曹雪芹題的書名是《金陵十二釵》。資料中這個說法可以肯定是傻逼所加。 \t\t\t\t\t\t\t\t\t\t\t\t\t\t \t\t\t\t\t\t\t\t\t\t\t\t\t\t 如果戚蓼生赴京應試,一舉中進士的話,那麼戚蓼生第一次接觸石頭記應該就是在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 \t\t\t\t\t\t\t\t\t\t\t\t\t\t \t\t\t\t\t\t\t\t\t\t\t\t\t\t 即在1769年戚蓼生購得80回本《石頭記》。這裡有一個定性的內容就是,在北京所盛行的石頭記是“80回本《石頭記》”。80回本的意思是說,它並非是石頭記完整終本,後面內容沒有繼續。 \t\t\t\t\t\t\t\t\t\t\t\t\t\t \t\t\t\t\t\t\t\t\t\t\t\t\t\t 但是既然是“80回本”的說法,那麼說明戚蓼生所接觸的本子至少在第22回,第64回,第67回,第78-第80回都有比較完整的內容銜接,而且第十三回的秦可卿淫喪天香樓一節也已經刪改。 \t\t\t\t\t\t\t\t\t\t\t\t\t\t \t\t\t\t\t\t\t\t\t\t\t\t\t\t 由此推斷,戚蓼生所購得的《石頭記》已經十分晚期。至於戚蓼生序本更要往後推。 \t\t\t\t\t\t\t\t\t\t\t\t\t\t \t\t\t\t\t\t\t\t\t\t\t\t\t\t \t\t\t\t\t\t\t\t\t\t\t\t\t\t 這個推斷在戚蓼生的本人的序言中也得到證實。 \t\t\t\t\t\t\t\t\t\t\t\t\t\t 序言中說:“乃或者以未窺全豹為恨,不知盛衰本是迴環,萬緣無非幻泡,作者慧眼婆心,正不必再作轉語,而千萬領悟,便具無數慈航矣。” \t\t\t\t\t\t\t\t\t\t\t\t\t\t \t\t\t\t\t\t\t\t\t\t\t\t\t\t 這個說法蘊涵戚蓼生甚至看過很多後人續寫的本子,因此戚蓼生勸誡他人“不必再作轉語”。 \t\t\t\t\t\t\t\t\t\t\t\t\t\t \t\t\t\t\t\t\t\t\t\t\t\t\t\t 戚蓼生說很多人“以未窺全豹為恨”,這說明的是流行於北京的石頭記版本,具有北方文化獨特的迫切需要某個完美的結局來聊以自慰的傾向。 \t\t\t\t\t\t\t\t\t\t\t\t\t\t \t\t\t\t\t\t\t\t\t\t\t\t\t\t 這裡的特點在社會上存在很大的市場以及賣點。而戚蓼生在序言中極其驚歎於自己所得,說明該抄本不但內容較為完滿充實,而且在第80回的段落情節隔開也有一個相當可理解的範圍內的內容。沒有任何拖泥帶水,在主要脈絡上留出很大的猜疑餘地。這些內容對於其“試一一讀而繹之”的內容說明已經足夠充實。因此判定戚蓼生的所接觸的本子是已經很晚期的本子。而這發生時間在1769年。 \t\t\t\t\t\t\t\t\t\t\t\t\t\t \t\t\t\t\t\t\t\t\t\t\t\t\t\t 程甲本是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程偉元和高鶚將《紅樓夢》前80回與後40回合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以木活字排印出來,書名為《紅樓夢》。 \t\t\t\t\t\t\t\t\t\t\t\t\t\t \t\t\t\t\t\t\t\t\t\t\t\t\t\t 這完全同高鶚的說法對上號。程甲本《紅樓夢》高鶚序言: \t\t\t\t\t\t\t\t\t\t\t\t\t\t   予聞“紅樓夢”膾炙人口,幾廿餘年,然無全璧,無定本。 \t\t\t\t\t\t\t\t\t\t\t\t\t\t \t\t\t\t\t\t\t\t\t\t\t\t\t\t 程甲本《紅樓夢》程偉元序言: \t\t\t\t\t\t\t\t\t\t\t\t\t\t   紅樓夢小說,本名石頭記,作者相傳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書內記雪芹曹先生刪改數過。好事者每傳抄一部,置廟市中,昂其值得數金,不脛而走者矣。然原目一百廿卷,今所傳只八十卷,殊非全本。即間稱有全部者,及檢閱仍只八十卷,讀者頗以為撼。不妄以是書既有百廿卷之目,豈無全璧?爰為竭力蒐羅,自藏 \t\t\t\t\t\t\t\t\t\t\t\t\t\t   書家甚至故紙堆中無不留心,數年以來,僅積有廿餘卷。一日偶與鼓擔上得十餘卷,遂重價購之,欣然翻閱,見起前後起伏,尚屬接榫,然漶漫不可收拾。及同友人細加釐剔,截長補短,抄成全部,復為鐫板,以公同好,紅樓全書始自是告成。書成,因並志其緣起,以告海內君子。凡我同人,或亦先睹為快者歟?————小泉程偉元識。 \t\t\t\t\t\t\t\t\t\t\t\t\t\t \t\t\t\t\t\t\t\t\t\t\t\t\t\t 程偉元序言中所說“惟書內記雪芹曹先生刪改數過”,這個記載應該就是指“後因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則題曰《金陵十二釵》。” \t\t\t\t\t\t\t\t\t\t\t\t\t\t \t\t\t\t\t\t\t\t\t\t\t\t\t\t 這同戚蓼生的序言一比較,說明市面上的書名至少有“石頭記”和“金陵十二釵”以及“紅樓夢”的不同書名同時行於世。而戚蓼生接觸的石頭記,程偉元接觸的應該是“金陵十二釵”。 \t\t\t\t\t\t\t\t\t\t\t\t\t\t \t\t\t\t\t\t\t\t\t\t\t\t\t\t 由此推斷: \t\t\t\t\t\t\t\t\t\t\t\t\t\t “後因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則題曰《金陵十二釵》。” \t\t\t\t\t\t\t\t\t\t\t\t\t\t \t\t\t\t\t\t\t\t\t\t\t\t\t\t 這個句子加入書中應該是針對程甲本的歷史線索,而不是戚蓼生所接觸的本子的歷史線索。 \t\t\t\t\t\t\t\t\t\t\t\t\t\t \t\t\t\t\t\t\t\t\t\t\t\t\t\t 針對80回以後的後續紅樓夢讀本,戚蓼生說:“彼沾沾焉刻楮葉以求之者,其與開卷而寤者幾希!”刻楮葉以求之,此典故來自於《列子》卷八《說符》,即模仿亂真的意思。 \t\t\t\t\t\t\t\t\t\t\t\t\t\t \t\t\t\t\t\t\t\t\t\t\t\t\t\t 退回來說,如果戚蓼生所接觸的本子裡就已經是曹雪芹刪改過的本子,那麼,這個說法不但是對曹雪芹的批判,也是對所有續寫紅樓夢或企圖續寫續編紅樓夢的批判。 \t\t\t\t\t\t\t\t\t\t\t\t\t\t \t\t\t\t\t\t\t\t\t\t\t\t\t\t 戚蓼生的意思就是說,你們不要瞎忙乎,都是沐猴而冠而已。 \t\t\t\t\t\t\t\t\t\t\t\t\t\t \t\t\t\t\t\t\t\t\t\t\t\t\t\t 言已至此,不必作下筆千言離題萬里的無用功。這是戚蓼生對紅樓夢的所達到的一定高度的準確認識。 \t\t\t\t\t\t\t\t\t\t\t\t\t\t \t\t\t\t\t\t\t\t\t\t\t\t\t\t 如果說,戚蓼生所接觸的石頭記本子裡沒有相關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的記載,那麼這應該是比較獨立的行世手抄本,正如其中戚滬本的特徵,除第六十七回外,有另頁抄寫的會前後總評(第一二回回前總評誤入正文),正文內有雙行批註,無旁批和眉批。 \t\t\t\t\t\t\t\t\t\t\t\t\t\t \t\t\t\t\t\t\t\t\t\t\t\t\t\t 根據此點推斷,戚蓼生在1769年接觸的石頭記本子應該較為原始的本子,而且已經風行於京城。 \t\t\t\t\t\t\t\t\t\t\t\t\t\t \t\t\t\t\t\t\t\t\t\t\t\t\t\t 說是“較為原始的本子”,準確理解是獨立性較強的本子,整理者不一定就是曹雪芹的,指內容較為原始,不是時間上為早期。 \t\t\t\t\t\t\t\t\t\t\t\t\t\t \t\t\t\t\t\t\t\t\t\t\t\t\t\t 只有這樣,才能在邏輯上同戚蓼生的序言所說成功適配,文中至少前80回批語中很少有暗示後續結果的說法。如果相反的話,該序言則毫無意義。 \t\t\t\t\t\t\t\t\t\t\t\t\t\t \t\t\t\t\t\t\t\t\t\t\t\t\t\t 比如說賈府被抄家,這個故事情節應該不是戚蓼生所看到的本子現象。 \t\t\t\t\t\t\t\t\t\t\t\t\t\t \t\t\t\t\t\t\t\t\t\t\t\t\t\t 說明紅樓夢被後人所誤讀之甚。 \t\t\t\t\t\t\t\t\t\t\t\t\t\t \t\t\t\t\t\t\t\t\t\t\t\t\t\t 否則,戚蓼生說“盛衰本是迴環”根本無從道起。因為這是投入一個歷史事件的角度來考察,而不是投入一個社會事件來考察生態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