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誠的信佛皇帝,養虎為患,最後葬送了自己的王朝

中國的皇帝有很多都信仰佛教,但是被佛教迷到神魂顛倒亂講仁慈,這樣的皇帝歷史上還真不多。梁武帝蕭衍就是其中一個,這個皇帝信佛教,以慈悲為懷,接受了割據勢力軍閥侯景的投降。但是這次慈悲,他卻把自己的王朝送進了歷史的場合之中。

虔誠的信佛皇帝,養虎為患,最後葬送了自己的王朝

信仰佛教的梁武帝

公元547年,這一年是南方蕭梁王朝的太清元年,中國歷史上少見的長壽皇帝之梁武帝蕭衍,已經在他的皇帝寶座上待了45個年頭了。梁武帝十分崇尚佛法,這一愛好在他晚年的時候更是達到了一種痴迷的程度。也許正是受此影響,梁武帝對國家的治理採取了一種寬簡的政策,如他減免獄訟,疏簡刑法等等。這種寬簡的政策雖然因梁武帝執行的太過而產生了很多放縱權貴、包底不法的情況,在某種程度上給國家的前途埋下了深深的隱憂,但從整體上來看,這種政策畢竟還是有利於國家休養生息的,所以在梁武帝執政四十多年的時間裡,蕭梁王朝基本上保持了一種平穩的發展,呈現出一派安寧與繁榮的景象。梁武帝還接受了後魏將軍侯景的投降,很多大臣都認為侯景狼子野心,不可收留。可梁武帝還是信了佛教裡面的慈悲,收留了侯景。

虔誠的信佛皇帝,養虎為患,最後葬送了自己的王朝

悲慘的下場

後來,侯景開始試探梁武帝,他一開始佔領了壽陽城,梁武帝竟然無動於衷。於是,侯景開始叛亂,還打下了臺城,囚禁了梁武帝。臺城的失陷,是蕭梁王朝數十年的帝業在實質上已經傾倒的標誌,不過江南的戰亂並沒有因此而結束。就在侯景攻陷臺城那年的五月,已被軟禁的梁武帝蕭行因口苦索蜜不得,以86歲高齡駕崩於臺城淨居殿內。此後侯景立原太子蕭綱為帝,自己則總攬了朝政大權。但當初在援救臺城中表現冷漠的梁朝宗室諸王侯並沒有就此向侯景表示臣服,他們以征伐叛逆為名繼續同侯景的軍隊作戰,只不過不再是為了那個已成明日黃花的朝廷,而是為了維護他們自身在江南的利益,又或者說,是為了爭奪在世亂之際所出現的新的霸主機會。蕭梁宗室和諸王侯間的矛盾在梁武帝死後也變得更加尖銳起來,他們一方面同侯景作戰,一方面也在彼此仇殺。戰火因幾種不同勢力的各自為政而繼續蔓延,幾乎燃遍了整個江南。

虔誠的信佛皇帝,養虎為患,最後葬送了自己的王朝

評價梁武帝蕭衍

現在流行一句話,說是"長得醜不是你的錯,但出來嚇人就是你的不對了",這句話放到梁武帝身上,或者可以說成"年紀大了變得寬厚不是你的錯,研修佛法變得仁慈也不是你的錯,但你拿這些來治理國京就是你的不對了。"梁武帝的崇尚佛法與施政寬簡在其一方面造成他放縱權貴,親任小人,任用蕭浦明做北伐軍統帥就是一個慘痛的例子。如果梁武帝不是事事都採取一種寬厚的態度,他應該想到,這個統帥位置不是任誰都可以勝任的。換種角度來說,如果梁武帝於寬厚之外能建立起一套賞罰嚴明的法規制度,蕭淵明自己也許會慎重考慮一下自己有沒有資格去做這個統帥,或者是在北伐過程中認真對待戰事的發展。可是梁武帝沒能建立起這樣的法規制度,他的寬厚態度使他對很多問題的處理顯得毫無規範可言,於是他的失敗也因而成為一種必然。

虔誠的信佛皇帝,養虎為患,最後葬送了自己的王朝

侯景叛亂的看法

在對待侯景來降過程中發生的一些事也是這樣。給歸降的將領提供一種優待的條件是應該的,可是這也應該有某種法規加以限制。侯景與東魏做戰失敗後,走投無路之際襲佔了梁朝的壽陽城,對此梁武帝是應該給予譴責的,但他不但沒有對這件事做任何追究,而且還在其後繼續採取了縱容的態度,對於侯景的諸多要求他一再給予滿足。這種縱容助長了侯景的驕橫與貪婪,也成為事件進一步惡化的誘因。

侯景引發的戰亂造成了蕭梁王朝的最終覆滅,但事實上在整個戰亂過程中,蕭梁王朝並不是不存在消除戰亂,重振王朝的可能。當侯景久攻臺城不下,而圍城外數十萬援軍大集的時候,如果各路援軍能修齊心協力共同對付叛軍,相信隨著戰事發展,梁朝的勝算應該很大。但歷史事實是無情的,在這次圍城戰役中,在梁朝宗室以及各路援軍將領之中暴露出了他們的一種致命弱點,那就是他們的不合作。因為不合作,結果有的援軍因單獨作戰以至於失敗,有的則只是在一旁坐觀城陷。

虔誠的信佛皇帝,養虎為患,最後葬送了自己的王朝

侯景叛亂給我們的啟示

團隊的合作精神是一個團隊獲得發展的重要保證。大到國家建設,小到企業發展,都離不開團隊整體的合作,因為團隊只有進行充分合作,才有可能凝聚起最大的能量以使團隊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凡事合則力強,分則力弱,這是自古以來顛撲不破的真理,但可惜的是,當年圍城外的援軍們沒有明白,也可能是他們明白了但沒能做到。

長達六年之久的侯景之亂因為主角的死掉而結束了,但侯景之亂所造成的深遠影響卻已無法改變。六年的戰火對原本富庶的江南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包括人民的死亡、建築的楚毀、田園的荒蕪。整個南北朝的局勢也因這一南朝史上最慘烈的事件而發生著改變,如蕭梁王朝最終在幾年後被陳朝取代,而陳朝的建立者正是在平叛過程中崛起的嶺南豪族陳霸先。而這所有的一切,只不過是由當初梁武帝決定接受東魏叛將侯景這一本來極簡單的事件而引發的。歷史就是這樣,由各種因素環環相扣構成的它,總會不可避免地發生著自身的蝴蝶效應,一點一滴地由最初發展到它後來的結果,有時候我們可能這樣去想如果當初梁武帝不接納侯景來降,也許不會有後來梁朝出師北伐並且失敗。如果當初梁武帝在同東魏修好問題上採取較為審慎的態度,也許不會通侯景發動叛亂。如果當初梁朝君臣能在侯景叛亂之初便給予高度的重視,也許不會有後來的臺城被圍。如果當初援軍能夠通力合作共討侯景,也許臺城不會失陷。如果當初蕭梁的宗室諸王之間不互相猜忌仇殺,也許侯景之亂不會持續達六年之久。

參考文獻:《梁書》《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