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孩15歲才算成年,為何大多數14歲就嫁人了?原因很無奈

在樂府名篇《孔雀東南飛》中,有一段詳細描寫了女主劉蘭芝婚前的經歷: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按照現在的標準,17歲還沒有成年,更是沒有達到男22週歲、女20週歲的適婚年齡。然而在古代,17歲甚至可以算“剩女”了。在與漢代最接近的西晉,朝廷明確規定“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也就是家裡的女兒如果到了17歲還沒有嫁出去,就由地方官做主為她婚配。換句話來說,就是國家分配對象。

古代女孩15歲才算成年,為何大多數14歲就嫁人了?原因很無奈

17歲的女生放到現在也就是上高三或者大一的階段,連戀愛經歷都不一定有,更別提談婚論嫁了。在我們看來女孩子17歲出嫁的確太早,然而和古代的眾多王朝一對比,西晉的這一規定已經相當寬鬆了。要知道在南北朝時期的劉宋,家裡的女兒如果15歲還沒嫁出去,父母都得跟著坐牢!即便是繁榮開放的唐朝,朝廷也規定“男十五、女十三以上,得嫁娶”。到了明朝時,朝廷將法定結婚年齡上調了一歲,為“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

古代女孩15歲才算成年,為何大多數14歲就嫁人了?原因很無奈

不難看出,在封建時代的多個王朝中,許多女孩還不到成年就必須出嫁。當然,這裡說的“成年”也不是現在的標準,《禮記·內則》中有“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的規定。也就是說,古代女孩子成年的年齡為15歲。而在大多數時候,女孩往往14歲就嫁人了,像劉蘭芝一樣17歲了才嫁人的只是少數。從生物學的角度上來看,人體各項器官發育成熟才是成年的標誌,普遍認為男孩到18歲、女孩到16歲才完成了發育。雖然此時已經具備了生育能力,但從科學的角度而言,並不是最好的選擇。

古代女孩15歲才算成年,為何大多數14歲就嫁人了?原因很無奈

古代之所以將女孩嫁人的年齡鎖定在14歲左右,原因其實是非常無奈的。首先一點就是,古人的平均壽命比較低。我們通常把70歲稱作“古稀之年”,因為“人活七十古來稀”,然而根據國家衛健委發佈的數據,我國的人均預期壽命已經達到了76.7歲,要知道這只是一個平均值。人均壽命的水平與一個國家當時的醫療衛生水平直接相關,我國人均壽命不斷提高的背後,是我國醫療事業的不斷髮展。但是在古代即便是坐擁最好醫療服務的皇帝,平均壽命也不過只有39歲。

古代女孩15歲才算成年,為何大多數14歲就嫁人了?原因很無奈

在韓愈的《祭十二郎文》裡,我們也不難找到證據:“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恐旦暮死”。這還是在沒有大規模疫病傳播的情況之下的平均壽命,如果出現了瘟疫,以古代的防疫水平和能力,39歲的平均壽命都會成為一個奢望。比如在東漢末年的那場大瘟疫,就使得靠符水治病的張角有了機會,一場動搖漢王朝統治基礎的黃巾起義爆發了。在這個最著名的亂世之中,造成“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罪魁禍首並不是軍閥之間的混戰。

古代女孩15歲才算成年,為何大多數14歲就嫁人了?原因很無奈

同為“建安七子”的曹植,用一篇《說疫氣》告訴了後人那場瘟疫的恐怖:“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正是因為這場天災,再加上連年的戰亂,使得人口從東漢桓帝時期的5500萬人,銳減到魏蜀吳三家總共還不到1000萬。畢竟古代的所有大工程,都是勞動力密集型的,無論是秦始皇時期的萬里長城、隋煬帝時期的大運河,亦或是每個皇帝都必須修的陵寢,都是需要大量的老百姓來參與的。

古代女孩15歲才算成年,為何大多數14歲就嫁人了?原因很無奈

在小農經濟時代的經濟基礎之上,王朝人口數量的多少直接決定了王朝的國力。足夠多的從事農耕人才能確保稅收、足夠多的百姓服兵役,才能建立一支威震四夷的龐大的軍隊。古代的中國之所以能夠始終屹立於世界東方,憑藉的正是龐大的人口規模。要在人均壽命不高的前提下不斷地推動人口的增長,提前讓女孩開始生育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