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霸州—益津關、霸州城、草橋關辨析

益津關是一個古老的關城。根據《詞源》益津關條目記:“古關名。在今河北霸縣,唐置。”可見,在霸州還沒有建置以前,益津關就已存在多年了。據《舊五代史》記載:周世宗顯德六年,即遼穆宗應歷九年四月辛卯,“車駕次滄州,帝(周世宗柴榮)率諸軍北征……辛丑,至益津關,守將終延暉以城降。”這就是說,周世宗兵不血刃就收復了益津關,當然益津關的關城衙署也沒有遭到破壞,被後周完整的接收了。自此,後周軍、及其後的宋軍就駐紮在了益津關。

益津關地區原屬幽州永清縣南部。周世宗還把這裡叫永清縣,又把屬於鄚州(今任丘)的文安 ,屬於瀛州(今河間)的大城兩縣合過來,設置了一個新的州--霸州。可是遼國不承認這個新州,還和這個地區叫益津關。這時,益津關就成了宋朝永清縣的縣治和霸州的州治。

關於霸州—益津關、霸州城、草橋關辨析

據1989年版《霸縣誌》轉錄五代史所記,後周顯德六年五月,“以益津關置霸州,命韓令坤為霸州都部署率兵防守,並詔發濱(今山東濱州)棣(今山東惠民)二州民夫築霸州城”。據《遼史》載:“遼穆宗應歷十三年正月(公元963年),宋欲城益津關,命南京(遼之南京,今北京)留守高勳、統軍使崔延勳以兵擾之,乃不果城。”又載:“遼穆宗十七年二月(公元967年),高勳奏宋將城益津關,請以偏師擾之,上從之。”又載:“會宋欲城益津,勳上書請假巡檄擾之,帝然其奏。宋遂不果城。”

從這些歷史記錄來看,後周、宋朝初年,一直在建築霸州城,而且工程巨大,以致徵發了山東兩個州的民工到霸州來參加建築。而遼邦一直在派兵襲擾 ,使宋朝“不果城”,也就是襲擾得宋朝無法完好地建成這座城池。

按前面的引文記錄,後周及宋不是完好無損地接收了益津關嗎,軍有城守,官有衙署,那麼為什麼還要建霸州城?這裡所言的建城,是在把原來接收的益津關加高加固呢,還是在建築一座新城?下面做以下分析。

一 ,從《遼史》載文的文意分析,宋朝不是在加固原來的益津關,而是在建一座新城。《遼史》載,遼穆宗應歷十三年,遼邦出兵襲擾,使宋方“不果城”。四年後的應歷十七年,又記載出兵襲擾,宋方“遂不果城”。如果宋方是加固益津關,益津關原來就是完好的城,就談不上“不果城”。再從《遼史》這兩段文字的前面看“宋欲城益津關”,“會宋欲城益津關”,都是說宋朝要在益津關這個地方建城,而不是“宋欲固益津關”或“宋欲修益津關”。在霸州建置了八年後,霸州仍然“不果城”,那麼這樣長的時間,防守邊關的宋軍駐紮在那裡呢?霸州的衙署駐在哪裡呢?當然是在原來就完好的益津關。這就可以看出,宋方長期建築而“不果”的城和原益津關是兩個不同的城。這就是新的霸州城。這個城應該在原益津關的北部,更具有向北方發展、前進意義的地方。

《遼史》為什麼說“宋欲城益津關”而不說欲城霸州呢。因為遼邦不承認後周、宋設立的霸州、雄州這樣的建置。所以“欲城益津關”是說在原益津關這個地區建城,也就是在宋朝設置的霸州這個地面建城。

二,從工程規模看,這是在建設一座新城

為了在霸州修城,徵調了山東濱州、棣州的民夫。兩州民夫人數少也應數千近萬,到遼穆宗應歷十七年,霸州建置已歷八年,仍“不果城”,城到底什麼時候修好的,沒有記載,由此可知工程巨大。如果是對原益津關修修補補,一則不需要這樣多的民夫,二則也不需要這樣長的時間。

三,建新的、更大的益津關符合宋朝的戰略需要

既然原來有一座完好的益津關,宋朝為什麼還需要修一座比原益津關更大的城呢?益津關屬於遼邦幽州管轄的時候,其作用是防備南方漢族政權向北進攻。在益津關的南面,還有鄚州(今任丘)、瀛州(今河間)兩道防線,益津關處於遼邦的戰略後方,因此城大城小並不顯特別重要。宋朝控制益津關以後,益津關就成了宋朝抵抗遼邦進攻的最前線,成了宋朝進攻遼邦的前沿基地,其重要性陡然上升。宋朝為鞏固邊防,為了聚結向遼邦進攻的部隊,必須有一座更大的城做為軍事基地。因此,建一座比原益津關更大的城是宋朝的戰略需要。

四,從霸州城的地貌印證《遼史》記載

霸州老城東西長三里,南北寬二里。在其城內的北部,從東城牆到西城牆,包括現在的金域灣小區及其南到霸州清真寺北、其西的古建築街、明珠超市、市黨校、再西部的老霸州一中操場都是鹽水河大坑。這一片大坑幾乎佔去了霸州城三分之一的面積。這裡的水鹽分很高,不能飲用,以致名叫“鹽水河”。那麼宋朝修霸州城時有何必要把這樣大片不能飲用的水域圈到城內。如果把這片水域設置在北城牆之外,不是更利於霸州城的防守嗎?

關於霸州—益津關、霸州城、草橋關辨析

從《遼史》明確記載的遼軍在應歷十三年和應歷十七年兩次出兵襲擊霸州的修城人員這一史實來看,遼軍在這期間及以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斷地干擾宋方的修城。宋方在督工修城,遼軍不定何時就會來襲。遼軍從北方而來,首先受到襲擊的肯定是修北城牆的民夫。等宋軍從益津關出動反擊遼軍,民夫也一定會受到很大損失,這就大大影響了修城的進度。為了保護修北部城牆的民夫的安全,不得已,只能從城牆內取土修城。這樣,遼軍小股來襲或遼軍巡邏遊騎騷擾時,宋軍在城外拒敵,城內取土仍可不停。時間一長,沿著北城牆之內就因取土修城而形成了連綿巨大的坑塘。

再看霸州南城牆以外,是比霸州城內南部低窪很多的窪地。1956年前,南關到112國道都沒有馬路。這就是修南城牆是從城外取土的遺蹟。南城牆外不遠就是宋軍把守的老益津關,遼軍襲擾部隊不敢冒然繞擊南城,所以修南城的民工可以相對安全地從城外取土修城。

從霸州老城的這一地貌遺蹟可見,正如《遼史》所載,當年宋遼雙方為修霸州城進行了長期的爭鬥。宋方以原益津關駐軍為依託,保護修城。遼方幽州駐軍不斷出兵破壞。這個過程可能有十年也可能更長。但從宋遼澶淵之盟約定以霸州之北的白溝為界來看,到楊六郎鎮守三關時,城已基本修成 ,不然何談以“霸州之白溝”為界呢。

五,原來的益津關城和新益津關

新的霸州城修好後,這個新的大城就成了霸州的州治,也成了新的益津關城。澶淵之盟以後,逐漸成了宋遼邊界的政治、經濟、軍事重鎮。原來的益津關隨著宋遼邊關的休戰,及以後金、元的南擴,漸漸失去了重要的戰略意義而圮廢消靡,無再言及。

史界都認為益津關就是霸州城,這一認識沒錯,因為不論是老的益津關還是新的益津關,和霸州州治都是一體的。可是原來的老益津關在什麼地方呢?

據明嘉靖《霸州志》古蹟欄目載:“古南關城,趙武靈王所築。因朝鮮有關城,故此雲南關城也。”清同治《霸州志》古蹟欄目載:“南關故城,在州南。《九域志》:州有南關城,趙武靈王所築。”民國二十三年《霸縣新志》古蹟欄目載:“古南關城,在霸州南。《九域志》:州有南關城,趙武靈王所築。以朝鮮有關城,故此雲南關。今無考。(《日下舊聞考》)”。

這幾部志書所載史實基本相同,都言道霸州城南有一個關城,其名為“南關城”,這應該是事實。按其解說文所言,此城是趙武靈王所築,雖系傳說,勉可採信。因為在戰國時期霸州這塊地方確實屬過趙國。然文中又說“因朝鮮有關城,故此雲南關城也。”如果把此文中“朝鮮”理解為現在的朝鮮半島上的國家,把霸州南部的古關城和避諱朝鮮的關城名聯繫起來,似是無端之說。如果此段文字的“朝”解為“我們現在的朝代”,“鮮”解為“很少有”,那麼此文可解為“因為我們的朝代很少有一個城的旁邊,還有一個同名的關的現象,所以把這個處在益津關南部的老關城叫做‘南關城’”。這就是說“因為這個古老的關城位於霸州益津關之南部,故稱南關城”才是合情合理的解釋。扯到“朝鮮”,則是徒生不解不通之迷。

我推測,此霸州南部之關城很可能就是原來的老益津關。因為一則位置很對。二則,合於霸州建城之脈絡。推測其位置可能在霸州城南五里的王伍房一帶,因為霸州城南至六郎堤南水泊之間,只有王伍房是高地,適於建城。至於說原益津關是“唐置”,只能說唐朝才有益津關的行政建置。唐以前就已有此關此地,只是那時叫何名稱,已無可稽考了。

關於霸州—益津關、霸州城、草橋關辨析

六,霸州城和草橋關

據明嘉靖《霸州志》載:“草橋關,在城北一里,宋遼分界處,楊延朗建,今廢。”清同治《霸州志》載:“草橋關,《長安客話》:霸在宋世,蓋與遼分界處,州北一里。相傳楊延昭建草橋於此,因以名。王遴《草橋古渡》詩‘幾向水邊尋古蹟,宋遼分界草縱橫’。今廢。”

這兩段記載都是說明霸州城北部宋遼分界的界河上建有一座“草橋”。所謂“草橋”,有草創之橋、茅草之橋涵義,應是言此橋簡易、不牢固。但是這兩段記載亦有所不同。前文是說楊六郎在霸州城北又建了一個關叫草橋關。後文似是說因為楊六郎在霸州北一里處建了一座草橋,因而這個關就名叫草橋關。其引用的王遴詩只是說明草橋確實有過,但在明朝時期,宋遼分界於何處,草橋於何處已無跡可尋了。那麼到底是在城北一里建了草橋呢,還是與霸州城相隔一里建了草橋關呢?這個草橋關到底在哪裡呢?

關於霸州—益津關、霸州城、草橋關辨析

按《續資治通鑑長篇》關於“遼人入霸州榷場”事件記載:“先是,高陽奏:霸州相度北門外橋,自元佑三年増修,後為水壞,沿邊安撫司令復修。及施工,北界屢以兵來,即令婉順應答,過作提防。六月甲辰,北界忽將人船千餘,夜圍榷場,叫呼拆橋,梯城射傷戍卒四十六人,其一人死。”又載:“尋聞敵移諜雲:‘橋屬北界,合從北界修。’乃詔邊吏:‘如北人來修橋,無得與爭,須俟其去,即行毀拆。’時,路昌衡自高陽歸,入對,亦言修橋比舊太高,致敵驚疑。”

依上文所敘,所謂霸州北門外的橋,界河上的橋,就是榷場北面的橋。這座橋屢修屢壞,那肯定是一座簡易的橋,以後修了一座高大堅固的橋就引起遼邦的襲擊,橋被拆毀。那麼這座屢修屢壞的簡易橋,就應該是“草橋”。文中又敘,遼軍進攻榷場時,出兵千人,“梯城射傷戍卒四十六人。”說明榷場建有城牆,派有兵將守衛,儼然一座關城。如果說草橋之旁就是草橋關,那麼榷場的城牆城門就應該是志書中所說的草橋關。霸州城已名益津關,已是很響亮很具歷史意義的名子,不可能自己再名草橋關。

關於霸州—益津關、霸州城、草橋關辨析

綜上文所述,可做以下推定:古霸州南北方向有三座關城。霸州城北部界河邊的榷場城牆關隘,就是傳說中的草橋關。霸州老城就是宋朝建置的霸州益津關。霸州志書所載的州城南部的古南關城,就是周世宗收復的原益津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