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有別腸,不必長大

酒有別腸,不必長大


“酒有別腸,不必長大”,語見《十國春秋》,意思是說酒量的大小與身體的大小不必成正比例,壯健者未必能飲,瘦小者也許能鯨吸。

酒有別腸,不必長大


“醉裡乾坤大,壺中日月長”這是許多喝酒的人都熟悉地一句話。雖然現代醫學早已證明了過量喝酒對健康的危害,即使是啤酒據說也不宜超過一瓶,但是對於一個喜歡喝酒的人來說,一端起酒杯大多會忘乎所以,早已不介意這勞什子是不是所謂穿腸毒藥。

酒有別腸,不必長大


秦瘦鷗認為的酒德,就是適可而止,不會到處吐,又能保持一點清醒,不至於失禮。據他觀察,只要不是常常縱酒狂飲,大部分人喝酒都無損健康,至於老年人,除了特殊疾病有禁忌之外,經常適度地和一些含酒精量比較低的酒,確實有舒經活血解憂消愁的作用。

酒有別腸,不必長大


晉代號稱“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狂愛喝酒,在秦瘦鷗眼中,他也是一個罕見的怪人:寫過《酒德頌》,

酒有別腸,不必長大

但整篇都在頌酒,和現在說的自控和酒德完全兩碼事,他甚至叫人扛了一把鋤頭跟在旁邊,說“醉死便埋我”。然而他並沒有醉死,最後壽終正寢,難怪他要表達對酒無盡的讚頌。

劉伶出了名的嗜酒,酒風豪邁,被稱為 “醉侯”

酒有別腸,不必長大


劉伶描述喝酒的感受是“無息無慮,其樂陶陶”,那時勸酒的流行說法就是這句——“酒有別腸”,凡是愛喝酒、會喝酒的人,肚子裡面都長了一條專門裝酒的腸子。這種藝術誇張,很難找到科學根據,但古人常常在酒桌上這麼說,並且理直氣壯。

酒有別腸,不必長大


經過數千年的發展,酒在中國早已成為了應酬交際、溝通感情的代名詞。

調查發現,事業、休閒以及情感訴求成為人們飲酒的三個主要原因。其中,工作應酬而飲酒者佔到近八成(79.7%)。

至於喝酒頻率,33.3%的消費者兩三天喝一次酒。72.3%的消費者一週要喝一次以上的酒。

酒有別腸,不必長大


說“酒有別腸”的另外原因大概還有酒是當之無愧的“百藥之長”。

酒問世之前,人們得了病,往往求“巫”以治。後來,隨著中醫藥的發展,酒才漸次退而成為中藥的輔料。我國最早的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裡有過這樣的句子:“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以為備耳”,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酒這種發酵的製品,就是最早的中藥。

醫學上對於喝酒的好處是怎麼解析的

一、減壓。

酒有別腸,不必長大


有時候一整天腦子沒閒著,卻始終理不出頭緒。而且明天的事情還有很多,這個時候如果被朋友叫去喝酒,那叫一個好。沒喝的時候,覺得明天要乾的事情比登天還難,等喝得差不多了,突然覺得原來的想法特別可笑,“有什麼難的,事情都是人做的,天塌下來有高個頂著。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

二、解愁。

酒有別腸,不必長大


誰都不是聖人,都有想不開的時候,也知道想不開沒用,但就是不得不想,自己控制不了自己。這個時候最好能夠和朋友切磋一下酒藝,沒喝的時候,總覺得自己是天下最不幸的人,等喝完了,感覺自己是最快樂的。

三、壯膽。

酒有別腸,不必長大


即使再膽大的人也會抹不開的時候,也會有不好意思說的話。沒喝的時候,該說的,想說的,說不出口的。等完喝了,藉著酒勁,不管對面坐的是誰,‘也不管該說不該說的,什麼都敢說什麼都敢做。“愛在你心口難開不可能了,這回什麼都說了。

四、去乏。

酒有別腸,不必長大


沒喝的時候,大腦發木,無精打采,渾身痠痛,只要喝好了,感到渾身通暢,如果再小夢一會,感覺真不錯。

五 靈感

文人好像天生與酒有緣,縱觀中國古代的文人豪士,幾乎沒有不愛酒的。灑脫、浪漫、高雅,再加酒之佐助,更添其神遊八垓,文思泉湧,妙筆生花。

最有名氣的大概首推唐代大詩人李白了。一生嗜酒如命,可以說無酒便沒有“詩仙”。他給妻子的《贈內》詩中寫道:“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酒給了文人快樂,給了文人靈感,給了文人寄託。而文人付酒於生命,付酒於文化,付酒於情思。從這點講,可以說是酒造就了文人,也是文人造就了酒。


很多人喝酒,不僅是因為酒有如此之多的“逆天”作用,更多是因為“在趣不在理”,只要我喜歡、我願意,這比任何理由都更讓人傾心。

酒有別腸,不必長大


一切皆因喜愛而生,喝酒能給我們帶來莫大的趣味,能給予我們平穩且持久的能量。

酒有別腸,我們從小小的酒杯中大概也可以看到芸芸眾生的百態。

對於“酒”這件小事,有如《西江月》所說:“酒可陶情適興,兼能解悶悄愁。三杯五盞樂悠悠,痛飲翻能損壽”。

酒有別腸,不必長大


但也不要糾結於喝酒的量,最重要的是,在喝酒的過程裡,你有沒有尊重你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