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有别肠,不必长大

酒有别肠,不必长大


“酒有别肠,不必长大”,语见《十国春秋》,意思是说酒量的大小与身体的大小不必成正比例,壮健者未必能饮,瘦小者也许能鲸吸。

酒有别肠,不必长大


“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这是许多喝酒的人都熟悉地一句话。虽然现代医学早已证明了过量喝酒对健康的危害,即使是啤酒据说也不宜超过一瓶,但是对于一个喜欢喝酒的人来说,一端起酒杯大多会忘乎所以,早已不介意这劳什子是不是所谓穿肠毒药。

酒有别肠,不必长大


秦瘦鸥认为的酒德,就是适可而止,不会到处吐,又能保持一点清醒,不至于失礼。据他观察,只要不是常常纵酒狂饮,大部分人喝酒都无损健康,至于老年人,除了特殊疾病有禁忌之外,经常适度地和一些含酒精量比较低的酒,确实有舒经活血解忧消愁的作用。

酒有别肠,不必长大


晋代号称“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狂爱喝酒,在秦瘦鸥眼中,他也是一个罕见的怪人:写过《酒德颂》,

酒有别肠,不必长大

但整篇都在颂酒,和现在说的自控和酒德完全两码事,他甚至叫人扛了一把锄头跟在旁边,说“醉死便埋我”。然而他并没有醉死,最后寿终正寝,难怪他要表达对酒无尽的赞颂。

刘伶出了名的嗜酒,酒风豪迈,被称为 “醉侯”

酒有别肠,不必长大


刘伶描述喝酒的感受是“无息无虑,其乐陶陶”,那时劝酒的流行说法就是这句——“酒有别肠”,凡是爱喝酒、会喝酒的人,肚子里面都长了一条专门装酒的肠子。这种艺术夸张,很难找到科学根据,但古人常常在酒桌上这么说,并且理直气壮。

酒有别肠,不必长大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酒在中国早已成为了应酬交际、沟通感情的代名词。

调查发现,事业、休闲以及情感诉求成为人们饮酒的三个主要原因。其中,工作应酬而饮酒者占到近八成(79.7%)。

至于喝酒频率,33.3%的消费者两三天喝一次酒。72.3%的消费者一周要喝一次以上的酒。

酒有别肠,不必长大


说“酒有别肠”的另外原因大概还有酒是当之无愧的“百药之长”。

酒问世之前,人们得了病,往往求“巫”以治。后来,随着中医药的发展,酒才渐次退而成为中药的辅料。我国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有过这样的句子:“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以为备耳”,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酒这种发酵的制品,就是最早的中药。

医学上对于喝酒的好处是怎么解析的

一、减压。

酒有别肠,不必长大


有时候一整天脑子没闲着,却始终理不出头绪。而且明天的事情还有很多,这个时候如果被朋友叫去喝酒,那叫一个好。没喝的时候,觉得明天要干的事情比登天还难,等喝得差不多了,突然觉得原来的想法特别可笑,“有什么难的,事情都是人做的,天塌下来有高个顶着。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二、解愁。

酒有别肠,不必长大


谁都不是圣人,都有想不开的时候,也知道想不开没用,但就是不得不想,自己控制不了自己。这个时候最好能够和朋友切磋一下酒艺,没喝的时候,总觉得自己是天下最不幸的人,等喝完了,感觉自己是最快乐的。

三、壮胆。

酒有别肠,不必长大


即使再胆大的人也会抹不开的时候,也会有不好意思说的话。没喝的时候,该说的,想说的,说不出口的。等完喝了,借着酒劲,不管对面坐的是谁,‘也不管该说不该说的,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做。“爱在你心口难开不可能了,这回什么都说了。

四、去乏。

酒有别肠,不必长大


没喝的时候,大脑发木,无精打采,浑身酸痛,只要喝好了,感到浑身通畅,如果再小梦一会,感觉真不错。

五 灵感

文人好像天生与酒有缘,纵观中国古代的文人豪士,几乎没有不爱酒的。洒脱、浪漫、高雅,再加酒之佐助,更添其神游八垓,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最有名气的大概首推唐代大诗人李白了。一生嗜酒如命,可以说无酒便没有“诗仙”。他给妻子的《赠内》诗中写道:“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酒给了文人快乐,给了文人灵感,给了文人寄托。而文人付酒于生命,付酒于文化,付酒于情思。从这点讲,可以说是酒造就了文人,也是文人造就了酒。


很多人喝酒,不仅是因为酒有如此之多的“逆天”作用,更多是因为“在趣不在理”,只要我喜欢、我愿意,这比任何理由都更让人倾心。

酒有别肠,不必长大


一切皆因喜爱而生,喝酒能给我们带来莫大的趣味,能给予我们平稳且持久的能量。

酒有别肠,我们从小小的酒杯中大概也可以看到芸芸众生的百态。

对于“酒”这件小事,有如《西江月》所说:“酒可陶情适兴,兼能解闷悄愁。三杯五盏乐悠悠,痛饮翻能损寿”。

酒有别肠,不必长大


但也不要纠结于喝酒的量,最重要的是,在喝酒的过程里,你有没有尊重你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