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養心來達到養生的目的?一起來看荀子怎麼說

荀子是一位有獨到見解的人類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在人性問題上,他針對孟子“性善論”提出“性惡論”,認為人性本來是惡的,“其善者偽也”,即經過後天改造才變善。他特別強調後天學習與改造的重要性,他在著名文章《勸學》中真誠勉勵人們,“積善成德”,努力學習,做個有修養、有道德、有知識的人。

在養生方面,荀子非常注重“養心”。那麼荀子是如何“養心”的呢?一起來看一看吧!

如何通過養心來達到養生的目的?一起來看荀子怎麼說

【原文】

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誠心守仁,則形,形則神,神則能化矣。誠心行義,則理,理則明,明則能變矣。變化代興,謂之天德。—《荀子·不苟》


這段話的意思是,君子修養自己的品德,沒有比真誠更完美的了。真誠到極點就不再有其他的雜念,只以仁愛為立身操守,只以道義為行事準則。以真誠之心堅持仁愛則必能表現在外,表現在外則一切如有神助,如有神助則能使人化育向善;以真誠之心推行道義則做事必條理清晰,條理清晰則明白曉暢,明白曉暢則易於使人改變陋習。使人改變陋習、化育向善交互推行,這就可以稱之為如同上天之德那樣偉大了。

如何通過養心來達到養生的目的?一起來看荀子怎麼說

荀子認為,君子要不斷修養自己的思想品德,並讓它逐漸完善的關鍵是“誠”。對於人的品德而言,最珍貴的即為“誠”。荀子認為“誠”的至高境界為“致誠”,只有做到“致誠”,才能“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這也是荀子確立的修養身心的方向和目標。只有做到品德上的“致誠”,才能實現“養心”的目的。荀子提出“誠”的表現為“禮”。孔子則雲:“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認為這些都是“仁”的體現。從某種程度上說荀子繼承了孔子“仁”的觀點,並進一步發展為“禮”,孔子要求的是“以仁治心”,而荀子堅持的是“以禮治心”,實現“目非是無慾見”、“耳非是無慾聞”、“口非是無慾言”、“心非是無慾慮”,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


【原文】

姚冶之容,鄭衛之聲,使人之心淫;紳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莊。故,君子耳不聽淫聲,目不視女色,口不出惡言。此三者,君子慎之。

—《荀子·不苟》


這段話的意思是,妖冶的容貌,鄭衛的聲音,使人情感淫亂;朝衣朝冠,吟歌舞蹈,使人情感莊重。所以,君子耳朵不聽淫亂的聲音,眼睛不看妖冶的女色,口中不說惡劣的語言。對於這三者,君子是抱著慎重態度的。

如何通過養心來達到養生的目的?一起來看荀子怎麼說

“不聽”、“不視”、“不出”,對於君子並不是被動的,強壓內心“要聽”、“要視’、“要出”的衝動,痛苦地硬做出來的,而是從思想上認識到“淫聲”、“女色”、“惡言”的亂心性、傷風俗,主動地予以抵制。荀子所說的“君子三慎”,是在正確地理解了何為“淫聲”、“女色”、“惡言”的基礎上做出正確的行為,這是提高文明修養所必須重視的。


我是堅持為大家科普醫學知識的於春泉醫生,碼字不易,如果您贊同我的觀點,請幫忙關注或點贊,也可以轉發給您的家人或朋友觀看此文,謝謝了!


如何通過養心來達到養生的目的?一起來看荀子怎麼說

#大家健康超能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