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養心護心時節到,請收下這份健康提示

立夏時節

象徵著春的離去和夏的降臨

春夏之交,氣候複雜多變

身體也會有不一樣的變化

夏季養生我們應當注意什麼呢?


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第7個節氣,這個時節溫度明顯升高、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它標誌著春天的遠離,夏日的開始。


立夏對心腦血管、糖尿病以及消化系統等慢性病患者來說要特別注意,容易出現心煩不寐、上火、疰夏、疲勞等不適症狀,養生總原則為:“夏防暑熱,又防因暑取涼,長夏防溼”


立夏養生原則

立夏養心護心時節到,請收下這份健康提示

促進陽氣的生髮生長

夏天是萬物生長最茂盛繁華的季節,人體陽氣處於蓬勃向外發散的狀態,氣血運行旺盛,且活躍於機體表面。養生就應當促進和維持這種趨勢,飲食起居要防因暑取涼,適當運動促其發散

養心護心


立夏養心護心時節到,請收下這份健康提示

中醫學認為夏季屬火,與心配屬,熱擾心神,暑熱導致的汗出、乏力、心情浮躁、心悸、失眠等多種表現都與心的功能失調相關,所以夏季養心非常重要

天氣漸熱,“暑易傷心”,高溫天氣易使人“心躁”。因此,我們宜戒怒戒躁,保持神清氣和,心情舒暢,以免傷心、傷身、傷神。

調整作息,養成午睡的習慣

立夏養心護心時節到,請收下這份健康提示

夏季晝長夜短,夜晚不易入睡。因此,晚上睡覺時間可比春季稍晚1小時左右,早上可以早點起床。而因睡眠時間相對不足,加之立夏後白天氣溫較高,出汗增多,正午氣候炎熱時,午飯後消化道的供血增多,大腦供血相對減少,人在午後常感到精神不振,容易犯困。

立夏後應該養成午睡的習慣,午睡可以彌補夜間睡眠的不足,這將對下午的活動十分有益,也有利於身心健康。同時,立夏時節晝夜溫差仍較大,早晚要適當添衣

正確補水,防止血黏稠

立夏養心護心時節到,請收下這份健康提示

夏天是心腦血管疾病高發的季節。隨著氣溫升高,人體大量的皮膚及皮膚下的血管床開放,擴張加快循環便於出汗及散熱,這樣就會影響到人體血液動力及血液成份的改變,血壓會降低,血液會黏稠,如果沒有及時補充水分,容易出現血栓和腦血管病的發生。

但補水不是指喝得越多越好。事實上,人在出了大量汗水之後,如果短時間內喝大量的水,會引起血壓升高、頭暈、嘔吐、心跳加快等一系列症狀,尤其是患有心臟病、肝腎功能不全以及各種原因水腫的患者更應該注意不要一次性喝太多的水,否則極易引起病情的加重。正確補水,應採取少量多次、飲溫水、小口慢喝

清淡飲食,防心火

吃清淡、易消化食物

清淡的飲食能清熱、防暑、斂汗、補液,還能增進食慾。同時少吃煎炸油膩、辛辣食品

多吃新鮮蔬果

立夏養心護心時節到,請收下這份健康提示

新鮮蔬果既可滿足人體所需營養,又可預防中暑。可以適當吃些苦味的蔬菜,清解暑熱

忌貪涼飲冷

立夏養心護心時節到,請收下這份健康提示

吃冷飲要適度,不可過多吃寒涼之品,尤其冰凍食品,否則會損傷脾胃而導致腹瀉、消化不良、胃痛等,甚至影響五臟陽氣的生長推動,不利健康。

適當運動,舒展陽氣

立夏養心護心時節到,請收下這份健康提示

天氣一熱,很多人就想著能坐著就不站著、能躺著就不坐著,能不動就不動,運動更不用說了,尤其是久坐辦公桌前的白領、司機等很少走動的人群。長此以往,

心臟脈動和肺呼吸功能就會顯著減弱,血液供給和氧氣攝入量也會明顯減少

立夏之後,人體陽氣外發,伏陰在內,出汗過多容易損傷心陰。所以不建議劇烈運動,可選擇相對舒緩的形式

但如果因怕熱怕出汗,成天躲在空調房裡,則容易出現不同程度的氣滯血瘀症狀。

立夏養心護心時節到,請收下這份健康提示

堅持適量運動,可促進體內血液循環,加快體內溼氣排出,舒展陽氣。慢跑、游泳、瑜伽、太極拳、八段錦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每次的運動量,要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達到身心通暢、微微出汗即可。一般不宜超過1小時,以減少心臟負荷,防止心肌缺血發作。並在運動後適當飲溫水,補充體液。

參考文章:

1.MWH醫療集團《節氣與養生:立夏養生,養心護心是關鍵》

2.央視一套《立夏養生:靜心養肝巧調理》

3.禪者Changer《立夏養生四部曲,讓你健康一夏!》

作者:張盼盼

責編:李易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