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年前的今天,中國克隆第一人,倒在了講臺上

41年前的今天,中國克隆第一人,倒在了講臺上

作者|史海鉤沉

41年前的今天,一位77歲的老生物學家,在做學術報告的時由於勞累過度,倒在了講臺上。我們可以想象他的內心,帶著不甘與遺憾離開了人世。

如今我們只知道克隆羊多利,卻不知道1981年在這位老人嘔心瀝血的努力下,中國誕生了世界上第一條克隆魚,比克隆羊多利整整早了15年

一定要爭氣

小學時,一篇《一定要爭氣》的課文讓我們知道了“童第周”這個名字,講述了他上學及留學時的勵志故事。然而這個不該被遺忘的人似乎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在浙江寧波鄞縣一個偏僻的山村裡,做為童家第七個孩子於1902年5月28日誕生了,與大多數科學家不同是,他家境貧寒。幼年時一邊幫家裡做農活,一邊隨著父親讀書識字。

41年前的今天,中國克隆第一人,倒在了講臺上

滴水石穿

一次,童第周發現屋簷下有很多小石坑,便向父親問個明白,父親解釋道:“長年累月,滴水穿石!”後來父親親手書寫了“滴水穿石”四個大字送給了童第周,並且告訴他“凡事都要持之以恆,最終一定會有所收穫”。這四個字成為他一生的座右銘。

父親去世後,他斷斷續續上了幾年的私塾,在17歲的時候才進入中學。由於文化基礎差,在第一學期的時候,期末成績平均分只考了45分,校長要他退學,經他再三請求,才同意讓他跟班試讀一個學期。在第二學期,發憤圖強,夜裡藉著路燈學習,早起晚睡,終於趕了上來,數學還考了100分。之後在回憶起這段往事的時候他說:“我知道自己並不比別人笨,別人能做到的,我經過努力也一定能做到。世上沒有天才,天才是用勞動換來的。”

41年前的今天,中國克隆第一人,倒在了講臺上

說來也巧,我們國家獲得諾貝爾生物學獎的屠呦呦也出自這所中學,與童第周是校友,也算是對他的告慰吧。

童第周在兩次落榜後考入了復旦大學,1927年,從復旦畢業後,被舉薦到了南京中央大學生物系成為了一名助教。他與一生摯愛葉毓芬也是相識於此,二人本是筆友,見面後一見鍾情。

28歲的時候,童第周得到了留學的機會,在親友的資助下,去了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留學。在出國前與葉毓芬舉辦了一個簡單的婚禮,就踏上了他的求學之旅。

41年前的今天,中國克隆第一人,倒在了講臺上

名揚比利時

當時中國貧窮落後,在世界上沒有地位,中國學生在國外被同學瞧不起。童第周暗暗下了決心,一定要為中國人爭光。在留學期間,他的導師有一項實驗,需要把青蛙的卵的外膜剝掉,這是一項非常有難度的實驗,他的導師在之前的幾年時間裡也沒有做成功。在童第周的堅持與努力下,終於成功了。教授興奮地說:“童第周真行!”

實驗論文一發表,引起歐洲生物學界震動,童第周也被業界所熟知。

41年前的今天,中國克隆第一人,倒在了講臺上

滿腔熱血,愛國情懷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消息傳到了比利時,童第周組織留學生進行抗日遊行。後因擾亂治安被逮捕,關押了兩個星期。這也愈發激起了他的報國熱血,於四年後拿到博士了學位。而此時的他在歐洲已經頗有名氣了。

畢業後,童第周謝絕導師和學校的挽留,毅然回國,到了山東大學當生物系教授。“七·七事變”爆發後,山東大學南遷,童第周帶著妻兒來到四川宜賓李莊。因為李莊地處十分偏僻,當時隨校南遷的還有知名學者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等人。在極度惡劣的環境下,依然堅持著科研工作。

一天,童第周在鎮上的舊貨攤見到了一架德國菜式的雙筒顯微鏡,他興奮地拉著夫人去看,一問價,要六萬塊!可夫婦倆根本沒有那麼多錢!第二天再去,老闆坐卻又漲了五千!

夫妻倆變賣家當,又四處向親朋好友借錢,好不容易才湊夠這筆鉅款,買了這臺顯微鏡。而這筆欠款,他們用了10年在政府的幫助下才還清。

41年前的今天,中國克隆第一人,倒在了講臺上

靠著這架舊顯微鏡,在當時戰火紛飛的中國,童第周研究成果頻出,他的論文跨越大洋,在英國的一份期刊上發表。

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李約瑟讀到論文,專程跑到李莊拜訪童第周。在參觀了這個極其簡陋的實驗室後,李約瑟非常驚訝,在這個連電都沒有的地方,童第周居然能完成高難度的實驗,寫出這樣高水準的論文!“真是奇蹟!簡直不可思議!”

在童第周送別李約瑟時,李約瑟不解地問:“布魯塞爾有那樣好的實驗室,你為什麼一定要到這樣的荒地裡做實驗呢?”童第週迴答到:“我是中國人。

後來李約瑟演講時,特意提起他在中國的見聞,稱童第周夫婦為“中國的居里夫婦”。

41年前的今天,中國克隆第一人,倒在了講臺上

世界克隆第一人

1949年初,建國後,耶魯大學請他做客座教授,他斷然回絕。成為了中國生命科學的帶頭人,並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先後擔任過山東大學動物系主任和副校長、中科院生物學部主任,主持了中科院實驗生物研究所動物研究所的工作,他還創辦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並擔任了28年的所長,開創了新中國海洋研究事業。

1953年,國際生物領域都剛剛涉足的新技術——克隆,童第周也已經開始了研究。外國科學家選擇更為簡單的兩棲類做克隆研究,童第周卻跳過兩棲類,直接研究魚類。

經過整整十年!在1963年,他完成了鯉魚和鯽魚之間的細胞核移植,這是世界第一例異種動物移植

隨後童老發表論文,向國內外報道了魚類的核移植,這一研究的重大意義在於,首次用魚類證實了異種克隆的可能性。

由於許多原因,他的研究被迫停止,也沒有讓世界所關注,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上,童老被授予全國科學技術先進工作者稱號,同年,童老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然而童老已經年過古稀,再也無法拿起實驗設備了。次年,童老在為2000多科研人員做報告時,心臟病發作、暈倒在講臺上。一代大師,就此隕落。

41年前的今天,中國克隆第一人,倒在了講臺上

1980年,第4期出版的《中國科學》上。報道了中國成功獲得具有“發育全能性”克隆魚的消息。這也是世界上報道的第一例發育成熟的異種間的胚胎細胞克隆動物

1981年,中國科學家繼續童第周的研究,成功的培育出第一條克隆魚。

1986年,研究論文發表在《水生學報》上。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報道體細胞克隆動物。

1996年,在BBC和美國媒體的宣傳下,多利羊成了全世界最出名的動物,被評為當年世界十大科技進步之首。然而,中國的童第周和那一批培育出克隆魚的科學家們作為世界克隆技術的先驅,卻幾乎無人知曉。

2005年,湯姆森科學信息研究所(ISI),在發佈的專刊中,簡簡單單地提了一句,中國科學家在1981年培育出第一條克隆魚——鯽魚。

縱觀童老一生,充滿著傳奇色彩,當為我輩之楷模

“清明時節雨紛紛”

謹以此文,緬懷先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