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41,傳說中的新石油大戰就這麼打完了?

北京時間4月13日凌晨1:41,由沙特阿拉伯等13個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加上俄羅斯等10個非成員國組成OPEC+聯盟,在美國的居中協調下,達成史上最大的石油減產協議——970萬桶/日

這比大家預想的時間,晚了四天。按照之前的計劃,在上週四(4月9日)的OPEC+緊急會議上,就該達成協議:

從5月1日起兩個月內減產1000萬桶/日,由此終結自3月6日起,沙特和俄羅斯因減產分歧而爆發的價格戰。

一直盯梢的小巴猶記得,當時會議的細節還沒定調,只是“確定減產”四字一出,布倫特原油價格就飆升7%以示歡迎。

沒想到半路殺出個墨西哥。

那天,由於不同意減產方案,墨西哥中途退出了OPEC+會議。墨西哥能源部長加西亞在推特上表示:OPEC+要求墨西哥每日減產40萬桶,而墨西哥只願意每日削減10萬桶。

於是油價又回落了。

隨後,為了“勸服”墨西哥,OPEC+沒少花時間。第二天召開G20能源部長會議,特朗普也公開喊話,都沒能說服墨西哥改變立場。

四天後,還是其他OPEC+們選擇了妥協。

於是,減產量從1000萬桶/日,變成了今天凌晨的970萬桶/日,正好對上了墨西哥的公式。

1000-40+10=970

但這次石油價格戰如此速戰速決,倒有些令人意外。

沙特

速戰速決並不符合沙特的一貫風格。

OPEC成立60年來,共發生過4次價格戰(包括這次)。而無論起因是什麼,沙特都是第一個先亮出增產降價的那位。

◎第一次:1985年11月-1986年3月,歷時4個月。沙特為爭奪OPEC的市場份額而開戰。

◎第二次:1997年12月-1998年4月,歷時4個月。沙特為逼迫原油儲量第一大國委內瑞拉減產而開戰。

營銷大師菲利浦·科特勒說過,世上沒有降價兩分錢抵消不了的品牌忠誠。而沙特的態度是,沒有一個產油國能扛過油桶比油還貴的日子。

沙特打價格戰的底氣很足。

2016年就有人以石油的開採成本幫它盤算過。

凌晨1:41,傳說中的新石油大戰就這麼打完了?

從表上我們發現,生產成本只有8.99美元/桶的沙特,在價格戰方面,確實是最皮糙肉厚的那個。

自3月6日同俄羅斯談崩後,石油價格一落千丈。從50美元/桶,最低砸到過24.52美元/桶,接近腰斬,不過對照沙特的開採成本,似乎還有得耗。

但為什麼沙特這次這麼快就“妥協”了呢?

因為耗不起。

首先,是早已無法提振的需求端。

所有堅決減產的背後,其實都有一個無奈的背景——原油市場供過於求。

即便沒有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未來三年原油市場供大於求的局面在2019年就已經成為業界共識。

2019年11月5日,OPEC發佈年度《世界石油展望》,下調了對全球中長期石油需求增長的預測。該機構預測到2023年全球石油需求將增長至1.039億桶/日,低於前一年預估的1.045億桶/日。

如今,加上疫情則更是雪上加霜。

據國際能源署預計,目前國際原油市場每天供應過剩約在2500萬桶。換言之,即便未來每天減產1000萬桶,依然沒有改變供大於求的狀況。

其次,沙特也好,俄羅斯也罷,它們尋求保價的空間其實比想象中大很多很多。

產油國石油開採成本雖低,但以油為生的它們,從高油價賺取的差價收入最終目的是要維持本國的財政需要。

按照沙特公佈的2020年財政預算案,今年它的財政支出預計約2720億美元,這一預算案的規劃前提,是2020年布倫特原油的均價為65美元/桶左右。換言之,如果達不到這個價位,沙特的財政壓根入不敷出。至於其他產油國的數據,光大證券最近統計了2019年各國的財政預算對應的盈虧平衡油價。

凌晨1:41,傳說中的新石油大戰就這麼打完了?

在這個表上,沙特的“成本線”已經高達80.9美元/桶,俄羅斯在53.5美元/桶,個個都是外強中乾。

單以沙特和俄羅斯來對比,俄羅斯確實更能捱餓一點。俄羅斯財政部甚至表示,它們能承受石油價格在6到10年內維持在25美元到30美元的水平。但這種死扛無非是五十餓笑百餓罷了。

供大於求,就必須加大減產力度以求保價,但以財政預算為衡量標準,保價之路比想象中艱難許多。

因此,這場價格戰或許從一開始就是個偽命題。

美國

見不得油價低迷的,還有美國。

自2013年依靠頁岩油開採超越沙特成為全球最大產油國後(後來有過幾次互相反超),美國就成了OPEC+以外,最有競爭力的產油國之一。

2016年以來,由於OPEC+限制產量,美國從沙特、俄羅斯和其他國家手中奪走了不少市場份額。

許多專家表示,俄羅斯在3月6日之所以不願意減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想通過價格戰打壓美國,搶回因減產丟掉的市場。

這一做法還是挺管用的。

2014-2016年的那場價格戰中,石油價格暴跌導致美國數十家石油和天然氣公司申請破產,同時裁員數十萬人。而這次也已經取得“一定成效”,2020年4月1日,美國懷廷石油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成為國際油價3月暴跌以來首家破產的美國大型頁岩油企業。

問題在於,美國並不是一個純粹的產油國。

經濟學博士、財經評論員馬紅漫告訴小巴:

從國家收入來源角度看,美國是多元化的收入結構,以頁岩油為代表的能源銷售佔比很小。而對於沙特、俄羅斯來說,幾乎所有的國家財政收入、稅收收入,包括公民的社會保障都要靠賣石油來實現。

因此,沙特和俄羅斯打價格戰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而敵人可能有數萬戰力,顯然沒人會持續進行這場“自殺式襲擊”。

而美國自己也不願被損八百。倒不是傷不起,而是正值大選之年,美國頁岩油產業扎堆在德克薩斯州,這裡也是重要的大選票倉。

若石油價格暴跌,德州直接遭災,實際上,面對3月的局面,德州監管機構已經在考慮削減原油產量,這是數十年來的首次

疫情當前,穩住經濟和選民的心是特朗普的重要抓手,自然不會對此坐視不理。

早先他就表示,將在OPEC+領頭羊沙特和俄羅斯之間居中牽線,以達成減產目的,同時也不忘放話威脅,如果對方不從,將徵收原油進口關稅來迫使它們同意。

實際上,這一次美國甚至做了更務實的貢獻——在今天凌晨的協議中,墨西哥不願意減產的30萬桶/日,將由美國承擔,最終實現了OPEC+預想的,5月1日後減產1000萬桶/日的目標。

中國

那麼,中國又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畢竟,咱們可是全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費國、石油淨進口國。

3月18日,一篇自媒體文章在外媒瘋傳:《中國84艘巨輪拔錨起航,全球最大船隊直撲海灣》,恰逢當天國際油價刷出近20年來新低,有網友表示:“搶購原油搶出了雙十一的感覺”。

產油國們對中國寄予厚望的心情可見一斑,但很可惜,這是一條假新聞,《上海證券報》已核實闢謠。

實際上,真正表示有意向搶購的,只有印度。據世界石油4月8日新德里報道,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費國的印度,將搶購數百萬桶中東原油作為其戰略儲備。

但即便是看似獲利的一方,中國也不願意價格戰一直打下去。

先說石油價格戰給中國帶來的好處,按照冰川思想庫研究員陳季冰老師的看法,原油價格下跌一方面能幫中國省下一部分開支,另一方面,將一定程度上為我們創造更寬鬆的宏觀經濟環境。

由於原油價格對CPI指數有重要的影響。去年非洲豬瘟加上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中國的通貨膨脹率有持續走高的趨勢。如果原油價格大幅度下跌,就會緩解迫在眉睫的通脹壓力,從而為中國實施更加寬鬆的政策創造更好的宏觀經濟環境。

但壞處似乎更多。

2013年,中國就同俄羅斯簽署了《中俄石油輸出合約》,按照100美元/桶的價格從俄羅斯購買石油,這合約一簽就是25年。

而由於貿易摩擦的原因,中國還將逐步加大從美國進口能源的數量,其中大部分是油氣,第一階段的協議價格就接近70美元。

對比現在的油價,實在是不划算至極。

更何況,國內的三桶油(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海油)也在遭受油價暴跌的困擾。

據財新報道,目前“三桶油”的桶油完全成本約在40到60美元/桶,按照目前的油價,幾乎是“生產一噸虧一噸”。

一邊是中國的進口石油價格早已被鎖死在高位,另一邊是國內油企在新冠肺炎疫情下虧本生產。因此,中國在本次原油價格戰中,並沒有那麼多“撿便宜貨”的機會。

通過此次價格戰,我們也該意識到,只要石油還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戰略物資之一,它依然隨時可能被作為戰略手段,打擊所有與此有重要關聯的國家。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中國與其想著怎麼借這次原油價格意外下跌而“揩油”,倒不如更堅定地走擺脫能源依賴的道路。

正如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老師提醒的那樣:

當全球經濟恢復到正常狀態後,全球油價回到50美元上方依然是一個大概率事件。所以在這個時間節點上,我們要逆向思維,好好鼓勵、支持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當油價回到高位之後,新能源產業反而可以借這個機會興盛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