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劉備是第一反面角色,你認可嗎?

華夏之唐


不認可這個觀點。每個人要實現理想,首先要做到問心無愧、不忘初心,至於用什麼技巧,只要圍繞著初衷就不為過,劉備做到了。分析如下:

劉備: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一、劉備的大義

作為漢室後裔,骨子裡始終都有除賊興漢的想法。有人說他就是做個樣子,試問下,有誰只帶著兩兄弟就敢去十八路諸侯組織的討伐大會,並斬殺華雄。換做任何一個人都害怕去了會被人恥笑,但劉備做到了。曹操攻打徐州,劉備帶領兩千兵馬就敢去解圍,那可是曹操的幾萬兵馬,時刻都有傾覆的危險。只能贊劉備有膽量,這份膽量源自於對漢室的大義。

二、劉備的寬仁

從黃巾起義到漢中稱帝,劉備始終以寬厚著稱,能持續做到這一點不是那麼簡單的。在那個年代,諸侯並起,隨時翻臉是很正常的事情。一個執政者如果把百姓看得太重,就會分散太多精力,以至於將自己及部隊置於極其危險的絕境。退守江夏時不忘帶著百姓行軍,曹操的騎兵一直在追擊,不是諸葛亮的排兵佈陣,劉備的這點軍隊以及百姓早就成了曹操的刀下之魂了。曹操以“為父報仇”的名義打下徐州後,屠殺全城10萬百姓看得出曹操的弒殺血性。

三、劉備的矛盾性

劉備是有兩面性的。他既希望自己的仁慈寬厚能在世人眼中長存,而引大才來為己用。但屢戰屢敗的原因卻是因為他過於在乎美名而錯失良機。做事太在乎面子,就會給別人可趁之機。“三讓徐州”,不願竊取劉表的荊州,因為遲疑未及時取西川,造成軍師“鳳雛”中箭身亡。這都是猶豫帶來的結果。四方諸侯,誰不想“挾天子”,誰不想多佔領點城池,誰又不想稱帝。劉備是一個有志向的人,說沒有稱帝的想法是不可能的,但是就是做事猶豫不決的毛病差點害死他。

劉備是“打不死的小強”,屢次轉危為安,是與他的善良分不開的,後期搶荊州、奪西川被後人稱之為偽君子,但我不這麼認為。劉備一輩子沒有錯殺一個人,對待自己的臣子及百姓也是寬仁以待之。自然界有“大魚吃小魚”的生存法則,得到城池善待百姓也就足夠了。所以說劉備是正面的。


一夢潤心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豹眼一向不喜歡用第一來稱呼三國人物。

文無第一,武亦無第一。因為武士們沒有公開的擂臺賽,也就沒有第一之說。如果用排名就能決定世界冠軍,每四年一屆奧運會,還有何意義?

就是呂布那個第一,也沒有足夠的說服力。

至於劉備是不是第一反面角色,也不好說,但在豹眼看來,演義中的劉備的確是個反面人物。許多人把他解讀為匡扶漢室的仁德之君,是不正確的。

《三國演義》之所以成為經典,自然就不是有啥說啥那麼簡單,其背後隱含的東西,才是作者要表達的真實意圖。要真正理解作品的思想,還須仔細品味。

羅貫中有個師傅叫施耐庵,師徒倆曾經一起參加了張士誠的反元起義。張士誠是朱元璋的死對頭,因為這個原因,羅貫中就放棄了在明朝出仕的打算,而專心寫小說。並且對其師傅的《水滸傳》進行過加工、增補。

比較一下《三國演義》與《水滸傳》,就感覺很有意思。

《水滸傳》的主體構架是由“聚義廳”改為“忠義堂”,從“逼上梁山、替天行道”轉向宋江招安,投靠了朝廷。宋江美其名曰替兄弟們尋找一條出路,而忘記了初心。

為此,入雲龍公孫勝提早離開,林沖鬱悶而死,武松、魯智深徵方臘後,在杭州六和寺出家。

更為滑稽的是,宋江徵方臘時,大罵方臘是反賊。不知道此時的宋江,還記得不在梁山泊做得那些偷雞摸狗的事。

《水滸傳》更多是虛構的歷史人物故事,但卻具有鮮明的歷史色彩及政治立場。

《三國演義》描寫的多是真實的歷史故事,但同樣有鮮明的政治立場。

與其說羅貫中把曹操描寫為漢賊奸臣,不如說是劉備為了自己的利益,大喊曹操是漢賊。

劉備從一開始口口聲聲要“匡扶漢室”,到最後自立為漢中王,完全背叛了劉邦白馬盟誓的遺訓,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漢賊。

宋江是由造反轉變為大宋的功臣,不得善終,那是咎由自取;

劉備則是從匡扶漢室轉而為漢賊,不能夠走得更遠,也是天理使然。

仔細品味羅貫中師徒這兩部著作,就會發現,這兩部小說的主線是有極大關聯性的,目的性很強,耐人尋味。

在這裡簡單地說幾個劉備一生中的節點故事,一起品味一下吧。

建安二年(197年),劉備被呂布擊敗,投靠了曹操。

“煮酒論英雄”之後,劉備參與了車騎將軍董承衣帶詔事件,準備誅殺曹操。

此時的曹操剛剛奉迎天子到許都,儘管十分專權,但還不能稱作漢賊。為了權力鬥爭,劉備參與衣帶詔事件,也沒有可詬病的。

但官渡之戰,袁紹進攻許都,明顯是反叛朝廷的舉動。獻帝東歸,袁紹不派兵勤王,看到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心急上火,後悔不迭,就想來搶奪天子。

袁紹之所以戰敗,曹操能夠最終取勝,關鍵是曹操此時站在了道義一邊。

袁紹是不折不扣的漢賊,但劉備卻在許都最吃緊的時候,背叛曹操投奔袁紹。

此時的劉備,背叛曹操就是背叛朝廷,跟隨袁紹,就是要造漢獻帝的反。劉備早在曹操之前,就成為了漢賊,這沒有任何問題。

劉表郊祭天地,實際就是不臣之心。劉表的荊州刺史是由董卓任命的,李傕入主長安,劉表遣使納貢,被表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假節,封成武侯。如果董卓、李傕是漢賊的話,劉表就是徹頭徹尾的漢賊幫兇。

官渡之戰的關鍵時刻,劉表欲聯合袁紹夾擊曹操,豈不也是反叛朝廷嗎?

袁紹大勢已去,劉備又投靠了劉表。投靠了漢賊的幫兇,豈不也是一個小漢賊?

曹操與劉備同為戰略對手,為了爭霸,彼此爭鬥,毫無任何問題。

但是,畢竟曹操還是代表朝廷。

如果袁紹、劉表擊敗了曹操,漢獻帝及漢朝廷又將何去何從?

獻帝落在了袁紹、劉表等人的手裡,還能好於曹操嗎?

他們控制了天下,獻帝能夠善終嗎?漢朝能夠繼續存在嗎?

劉備總在投靠朝廷的反叛者,難道是要曲線救國嗎?

真正曲線救國的是荀彧,官渡之戰時,荀彧全力支持曹操,力保許都不失。看看荀彧做了啥,就清楚劉備是在匡扶漢室還是漢賊了。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取得了對曹操漢中之戰的勝利,直接給獻帝上表自立為漢中王。

劉備總以漢室宗親自居,他更應該清楚,劉邦臨死之前,與大臣們白馬盟誓,非劉氏不得為王,否則天下共誅之。

不管咋說,曹操的魏王是漢獻帝封的。更何況東漢的江山已經與劉邦沒啥關係了,王莽篡漢已經完結了劉邦帝業,是劉秀再造了劉氏江山。

劉備這個漢室宗親,與劉秀又有幾毛錢的關係?

就算是按照劉邦的遺訓,曹操作為漢賊,天下共誅之,沒有問題。

那麼,劉邦所指的劉氏為王,不包括劉備這個八十杆子都打不著的中山靖王之後吧。

中山靖王都不存在了,劉備哪裡還有資格去做劉氏諸侯王呢?

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已經是漢賊無二,與曹操幾無差別,但曹操起碼是獻帝所封。

再看一下劉備一些具體的做法吧。

諸葛亮建議劉備取襄陽,劉備以同為宗親不忍心為由拒絕。在奪取益州時,咋就沒想到劉璋也是漢室宗親呢?劉璋本來是邀請劉備來站臺的,結果是引狼入室、鳩佔鵲巢。

劉璋邀請劉備入川,劉備還不好意思。你不準備謀奪人家地盤的話,有啥不好意思的呢?同為漢室宗親,能夠保住劉氏一片江山,那是高大上的事業,有何不好意思呢?

劉備與劉璋翻臉,佔據了涪城,劉備大宴將士,得意忘形,對龐統說:“這個酒喝得開心吧?”龐統說:“有啥好開心的呢?把討伐別國當作快樂,不是仁義之師。”

劉備聽了大怒,立馬叫龐統滾蛋。龐統屁股一抬就滾蛋,劉備就後悔啦。

這些故事不僅僅是史料記載的,在《三國演義》中都有描述。

仔細去品味演義的每章每回,就會感覺,羅貫中並非就是簡單地褒劉貶曹,其背後隱含著很深的東西。

有句話叫做“捧得越高,跌得越重”。

羅貫中把劉備捧上了天,最後啪嘰一下再把他摔在地上,四爪朝天,豈不很滑稽?

異曲同工,宋江本是反賊,最後成了維護朝廷的功臣。劉備本是朝廷的忠臣,最後成了反賊。

本來劉備就是一個織蓆販履、出身貧寒的山區孩子,能夠做個益州牧,成為漢中王,自立為帝,已經很勵志啦。完全是一個堂堂正正的英雄人物,無須再進一步拔高。

但羅貫中卻在《三國演義》中,為劉備塑造了一個假仁假義的偽君子形象。不必去對照史書,只要仔細品味演義本身描述的細節,就會感覺劉備絕非仁德之君。

小說給與豹眼的感覺,就是把劉備描寫成了一個反面的角色。閱讀史書,並沒有感到劉備特別令人反感,但閱讀小說,劉備的作為實在令人心中不爽。

縱觀小說中的劉備整個一生,就是一個小丑,嚴重損害了劉備本來的梟雄形象。


豹眼看歷史


針對這個問題,我很明確地說,劉備絕對不是反面角色,更不要說第一反面。

有詩為證:

劉備本是皇親後,

織蓆販屨強營生。

有志桃園三結義,

為興漢室起刀兵。

三請諸葛分天下,

夾縫立足堪稱能。

愛民護卒心良善,

重情顧義有德行。

謀臣如雨皆來投,

猛將如雲壯威名。

為雪弟恨親上陣,

彝陵吳蜀大交兵。

可嘆中計大潰敗,

白帝城下託孤忠。

劉備一生真性情,

誰說玄德是奸佞?

《三國演義》這部書,先不說作者的寫作目的何在,但總的基調是尊劉抑曹的。所以,不能說劉備是反面人物,劉備也不是反面人物。

閒話到此,請君指教!

也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我們一起學習!共同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