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刘备是第一反面角色,你认可吗?

华夏之唐


不认可这个观点。每个人要实现理想,首先要做到问心无愧、不忘初心,至于用什么技巧,只要围绕着初衷就不为过,刘备做到了。分析如下:

刘备: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一、刘备的大义

作为汉室后裔,骨子里始终都有除贼兴汉的想法。有人说他就是做个样子,试问下,有谁只带着两兄弟就敢去十八路诸侯组织的讨伐大会,并斩杀华雄。换做任何一个人都害怕去了会被人耻笑,但刘备做到了。曹操攻打徐州,刘备带领两千兵马就敢去解围,那可是曹操的几万兵马,时刻都有倾覆的危险。只能赞刘备有胆量,这份胆量源自于对汉室的大义。

二、刘备的宽仁

从黄巾起义到汉中称帝,刘备始终以宽厚著称,能持续做到这一点不是那么简单的。在那个年代,诸侯并起,随时翻脸是很正常的事情。一个执政者如果把百姓看得太重,就会分散太多精力,以至于将自己及部队置于极其危险的绝境。退守江夏时不忘带着百姓行军,曹操的骑兵一直在追击,不是诸葛亮的排兵布阵,刘备的这点军队以及百姓早就成了曹操的刀下之魂了。曹操以“为父报仇”的名义打下徐州后,屠杀全城10万百姓看得出曹操的弑杀血性。

三、刘备的矛盾性

刘备是有两面性的。他既希望自己的仁慈宽厚能在世人眼中长存,而引大才来为己用。但屡战屡败的原因却是因为他过于在乎美名而错失良机。做事太在乎面子,就会给别人可趁之机。“三让徐州”,不愿窃取刘表的荆州,因为迟疑未及时取西川,造成军师“凤雏”中箭身亡。这都是犹豫带来的结果。四方诸侯,谁不想“挟天子”,谁不想多占领点城池,谁又不想称帝。刘备是一个有志向的人,说没有称帝的想法是不可能的,但是就是做事犹豫不决的毛病差点害死他。

刘备是“打不死的小强”,屡次转危为安,是与他的善良分不开的,后期抢荆州、夺西川被后人称之为伪君子,但我不这么认为。刘备一辈子没有错杀一个人,对待自己的臣子及百姓也是宽仁以待之。自然界有“大鱼吃小鱼”的生存法则,得到城池善待百姓也就足够了。所以说刘备是正面的。


一梦润心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豹眼一向不喜欢用第一来称呼三国人物。

文无第一,武亦无第一。因为武士们没有公开的擂台赛,也就没有第一之说。如果用排名就能决定世界冠军,每四年一届奥运会,还有何意义?

就是吕布那个第一,也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至于刘备是不是第一反面角色,也不好说,但在豹眼看来,演义中的刘备的确是个反面人物。许多人把他解读为匡扶汉室的仁德之君,是不正确的。

《三国演义》之所以成为经典,自然就不是有啥说啥那么简单,其背后隐含的东西,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要真正理解作品的思想,还须仔细品味。

罗贯中有个师傅叫施耐庵,师徒俩曾经一起参加了张士诚的反元起义。张士诚是朱元璋的死对头,因为这个原因,罗贯中就放弃了在明朝出仕的打算,而专心写小说。并且对其师傅的《水浒传》进行过加工、增补。

比较一下《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就感觉很有意思。

《水浒传》的主体构架是由“聚义厅”改为“忠义堂”,从“逼上梁山、替天行道”转向宋江招安,投靠了朝廷。宋江美其名曰替兄弟们寻找一条出路,而忘记了初心。

为此,入云龙公孙胜提早离开,林冲郁闷而死,武松、鲁智深征方腊后,在杭州六和寺出家。

更为滑稽的是,宋江征方腊时,大骂方腊是反贼。不知道此时的宋江,还记得不在梁山泊做得那些偷鸡摸狗的事。

《水浒传》更多是虚构的历史人物故事,但却具有鲜明的历史色彩及政治立场。

《三国演义》描写的多是真实的历史故事,但同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

与其说罗贯中把曹操描写为汉贼奸臣,不如说是刘备为了自己的利益,大喊曹操是汉贼。

刘备从一开始口口声声要“匡扶汉室”,到最后自立为汉中王,完全背叛了刘邦白马盟誓的遗训,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汉贼。

宋江是由造反转变为大宋的功臣,不得善终,那是咎由自取;

刘备则是从匡扶汉室转而为汉贼,不能够走得更远,也是天理使然。

仔细品味罗贯中师徒这两部著作,就会发现,这两部小说的主线是有极大关联性的,目的性很强,耐人寻味。

在这里简单地说几个刘备一生中的节点故事,一起品味一下吧。

建安二年(197年),刘备被吕布击败,投靠了曹操。

“煮酒论英雄”之后,刘备参与了车骑将军董承衣带诏事件,准备诛杀曹操。

此时的曹操刚刚奉迎天子到许都,尽管十分专权,但还不能称作汉贼。为了权力斗争,刘备参与衣带诏事件,也没有可诟病的。

但官渡之战,袁绍进攻许都,明显是反叛朝廷的举动。献帝东归,袁绍不派兵勤王,看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心急上火,后悔不迭,就想来抢夺天子。

袁绍之所以战败,曹操能够最终取胜,关键是曹操此时站在了道义一边。

袁绍是不折不扣的汉贼,但刘备却在许都最吃紧的时候,背叛曹操投奔袁绍。

此时的刘备,背叛曹操就是背叛朝廷,跟随袁绍,就是要造汉献帝的反。刘备早在曹操之前,就成为了汉贼,这没有任何问题。

刘表郊祭天地,实际就是不臣之心。刘表的荆州刺史是由董卓任命的,李傕入主长安,刘表遣使纳贡,被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假节,封成武侯。如果董卓、李傕是汉贼的话,刘表就是彻头彻尾的汉贼帮凶。

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刘表欲联合袁绍夹击曹操,岂不也是反叛朝廷吗?

袁绍大势已去,刘备又投靠了刘表。投靠了汉贼的帮凶,岂不也是一个小汉贼?

曹操与刘备同为战略对手,为了争霸,彼此争斗,毫无任何问题。

但是,毕竟曹操还是代表朝廷。

如果袁绍、刘表击败了曹操,汉献帝及汉朝廷又将何去何从?

献帝落在了袁绍、刘表等人的手里,还能好于曹操吗?

他们控制了天下,献帝能够善终吗?汉朝能够继续存在吗?

刘备总在投靠朝廷的反叛者,难道是要曲线救国吗?

真正曲线救国的是荀彧,官渡之战时,荀彧全力支持曹操,力保许都不失。看看荀彧做了啥,就清楚刘备是在匡扶汉室还是汉贼了。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取得了对曹操汉中之战的胜利,直接给献帝上表自立为汉中王。

刘备总以汉室宗亲自居,他更应该清楚,刘邦临死之前,与大臣们白马盟誓,非刘氏不得为王,否则天下共诛之。

不管咋说,曹操的魏王是汉献帝封的。更何况东汉的江山已经与刘邦没啥关系了,王莽篡汉已经完结了刘邦帝业,是刘秀再造了刘氏江山。

刘备这个汉室宗亲,与刘秀又有几毛钱的关系?

就算是按照刘邦的遗训,曹操作为汉贼,天下共诛之,没有问题。

那么,刘邦所指的刘氏为王,不包括刘备这个八十杆子都打不着的中山靖王之后吧。

中山靖王都不存在了,刘备哪里还有资格去做刘氏诸侯王呢?

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已经是汉贼无二,与曹操几无差别,但曹操起码是献帝所封。

再看一下刘备一些具体的做法吧。

诸葛亮建议刘备取襄阳,刘备以同为宗亲不忍心为由拒绝。在夺取益州时,咋就没想到刘璋也是汉室宗亲呢?刘璋本来是邀请刘备来站台的,结果是引狼入室、鸠占鹊巢。

刘璋邀请刘备入川,刘备还不好意思。你不准备谋夺人家地盘的话,有啥不好意思的呢?同为汉室宗亲,能够保住刘氏一片江山,那是高大上的事业,有何不好意思呢?

刘备与刘璋翻脸,占据了涪城,刘备大宴将士,得意忘形,对庞统说:“这个酒喝得开心吧?”庞统说:“有啥好开心的呢?把讨伐别国当作快乐,不是仁义之师。”

刘备听了大怒,立马叫庞统滚蛋。庞统屁股一抬就滚蛋,刘备就后悔啦。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史料记载的,在《三国演义》中都有描述。

仔细去品味演义的每章每回,就会感觉,罗贯中并非就是简单地褒刘贬曹,其背后隐含着很深的东西。

有句话叫做“捧得越高,跌得越重”。

罗贯中把刘备捧上了天,最后啪叽一下再把他摔在地上,四爪朝天,岂不很滑稽?

异曲同工,宋江本是反贼,最后成了维护朝廷的功臣。刘备本是朝廷的忠臣,最后成了反贼。

本来刘备就是一个织席贩履、出身贫寒的山区孩子,能够做个益州牧,成为汉中王,自立为帝,已经很励志啦。完全是一个堂堂正正的英雄人物,无须再进一步拔高。

但罗贯中却在《三国演义》中,为刘备塑造了一个假仁假义的伪君子形象。不必去对照史书,只要仔细品味演义本身描述的细节,就会感觉刘备绝非仁德之君。

小说给与豹眼的感觉,就是把刘备描写成了一个反面的角色。阅读史书,并没有感到刘备特别令人反感,但阅读小说,刘备的作为实在令人心中不爽。

纵观小说中的刘备整个一生,就是一个小丑,严重损害了刘备本来的枭雄形象。


豹眼看历史


针对这个问题,我很明确地说,刘备绝对不是反面角色,更不要说第一反面。

有诗为证:

刘备本是皇亲后,

织席贩屨强营生。

有志桃园三结义,

为兴汉室起刀兵。

三请诸葛分天下,

夹缝立足堪称能。

爱民护卒心良善,

重情顾义有德行。

谋臣如雨皆来投,

猛将如云壮威名。

为雪弟恨亲上阵,

彝陵吴蜀大交兵。

可叹中计大溃败,

白帝城下托孤忠。

刘备一生真性情,

谁说玄德是奸佞?

《三国演义》这部书,先不说作者的写作目的何在,但总的基调是尊刘抑曹的。所以,不能说刘备是反面人物,刘备也不是反面人物。

闲话到此,请君指教!

也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