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勞動者的名義,向勞動者致敬

“五一國際勞動節”的上午,李賓濤沒有休息。

頂著33度的高溫,他在山東省設計規模最大的綜合管廊——濟南東站“田園大道”項目部現場指導、督工。他一會兒在施工現場提醒工人們注意安全,解疑答惑;一會兒又出現在幾公里之外,探進深達九米的地下管道內部,查看現場。

以勞動者的名義,向勞動者致敬

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攝

得益於陽光的“恩賜”,這位中鐵四局濟南東站項目部總工程師的臉色黝黑。對於現場的瑣碎事務,眼鏡後面有一雙眼睛時刻保持著警覺。

李賓濤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三年了,工作在現場是我和同事們過‘五一’的方式。”

在復工復產期里加班加點,“拉鍊馬路”的剋星來了

在李賓濤的引導下,科技日報記者鑽進了“田園大道”項目地下管道內部。

這是一處長2864米,高5.25米,寬8.2米的管廊,分為高壓艙和綜合艙。我們可以簡單理解:高壓艙是“電纜艙”,容納10千伏、35千伏、110千伏和220千伏的高壓電纜;而綜合艙,則容納了通信、給水、再生水、熱力、直飲水等管線。這一工程一旦建成,周邊小區數萬居民、濟南東站的所有商戶都會因該工程而受益。

不過,在該項目部書記宋勇看來,山東省最大綜合管廊的意義更在於將長久地治癒困擾城市的“拉鍊馬路”現象。

在國內一些城市,明明剛鋪好的道路又被挖開,這樣的現象時有發生,被反覆“開膛破肚”的馬路,被市民們戲稱為“拉鍊馬路”。如何破解?將電力、通信、給水、再生水、熱力、直飲水融為一體的管線可望成“最佳方案”。

還差最後一百米即可“大功告成”,宋勇不可怠慢。他整天泡在工地上,與李賓濤等同事分析情況,攻堅難關,推動進度。

時間已近中午,溫度越來越高。難題出現了:一方面,要應對疫情,注意防護;另一方面,還要趕工期,加快進度,哪一個都不能大意,於是新技術上場了。

以勞動者的名義,向勞動者致敬

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攝

將薄弱環節做實,新技術上場了

傳統地下管廊,防水材料以SB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為主,但工人們發現,在濟南東部的地下,湧水量大,這種材料暴露出弊端。李賓濤和同事們創造出一種“四塗一布”的新技術,博採眾長,一舉解決了上述問題。

“不以善小而不為,積少成多,如‘滾雪球’般將創新工作做好做強。”在宋勇看來,在工作過程中,不斷的小改小革,精細化管理,可將薄弱環節做實,使之操作起來更安全,更可靠。李賓濤則直言,“小改小革”可演變為“大創新”。

26歲的山西人徐龍負責測量放線,材料計劃,現場管理。他於3月17日來到濟南,與現場許多“父親輩”的工人們吃住在一起。作為工地上少有的“90後”,他努力適應著工地的快節奏。

“當老一輩工人們老去,大部分‘90後’卻不願意接手怎麼辦?”面對著科技日報記者拋出的“刁鑽”問題,李賓濤有話說,“時代變了,‘60後’‘70後’現在是工程一線工人的主力,當他們老去以後,‘90後’不願接手,‘招工難’問題就來了,怎麼辦?”

李賓濤說,新技術、新模式、新形勢改變著這一切。他舉例:比如當前,裝配式建築正進入我們這一行當,大大節省了人力,正試圖破解“招工難”。

從早上6點半到上午11點,趕在桑拿氣溫來臨前,操著各地方言的工人們有了短暫休息的時間。紅色的安全帽,或站著,或蹲著。那一張張黝黑的臉,望著即將完工的管廊,時而泛起笑意。他們說,“我們很有成就感。”

在復工復產的關鍵期,這群可愛的勞動者加班加點,創造著不一樣的成就。而我們作為勞動者的一員,則用文字記錄下眼前這難忘的一幕幕,向他們表達敬意。

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王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