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词牌有那么多,古人是如何熟悉并熟练运用这些词排格式的?

冬去春来20200220


词作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代,所以俗称宋词,又名诗余,琴趣,长短句等。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着一代文学之胜。

宋词还有一个名称为律词,是形式上有别于近体诗的一种诗体,它所遵循的语言规律,与近体诗具有很大的共性,因此擅词的作者一般也会作近体诗,古人多是先学诗后填词。目前《钦定词谱》中共收录820个词牌,2306体。面对如此多的词牌格式,关于古人是如何熟悉并熟练运用这些词牌格式呢?由于我们不是古人,没有受过古代填词教育,不知道古人到底是如何掌握熟悉运用这些词牌格式的,只能通过文献资料以及古人流传下来的词作进行推测,无外乎以下五种方式:

一、自创词牌。词在唐宋代主要是用于宴乐,一开始就具有歌唱性,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吸收了大量燕乐、俚曲。很多文人根据自己诗作,创编自度词曲,遂成词牌。如《忆江南》本名《谢秋娘》,是唐武宗时的宰相李德裕为亡妾谢秋娘而作,后经白居易点石成金。

二、倚声填词。古人对于格律诗的创作统称为“作”诗,而对于词的创作就不叫“作”,而是“填”。古人填的词是用来唱的,是先有了曲而后再根据曲来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其固定形式,所填的每个字,每一句都要与曲调相协,所以,填词也叫“倚声填词”,强调作者所要表达的起伏变化的感情必须和每一曲调的构成、轻重缓急和节奏关系相应。

三、择腔填词。诗言志,词言情。填词,不可以随意就填,首先要确定自己的感情、情感,再选择确定要用的词牌名,按照词牌的格式、韵律、字数写出想要表达的内容。作词择调,不同的词调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及表现力,因此,选择词谱就叫“择腔”。比如《蝶恋花》《点绛唇》《鹊桥仙》适于描写感情,《南乡子》《破阵子》《渔家傲》适于描写事业。

四、文人唱和。这个比较好理解,根据别人已填好的词牌,词作者用相同词牌再和一首,不复赘述。比较著名的就是主席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五、按律填词。自南宋以后,大部分词牌的曲谱失传,失去了歌唱性,词就成了与格律诗一样,创作者只能按照词牌平仄格律要求进行填词。今人更是如此。

当前,诗词已然小众,作为一名古典诗词爱好者,还是要宣扬中华诗词,品味诗词之美。时至春暮,奉上一首答者自己原创的《苏幕遮》结束回答。

柳烟轻,春日渡。花落枝空,引起愁无数。犹记来时芳草路。燕子高飞,更在青云处。

纵多才,空相误。往事悠悠,一点闲虚度。独上高楼春渐暮。惟愿东风,吹散心中苦。



楚韵春秋


谢谢。

说到词当然是宋朝的骄傲,说到词牌是两宋才子们的杰作。

什么是词牌呢?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有什么不同呢?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词的格式: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又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词谱表共收录词牌1664种。

词除去重复的格式,一千多个词谱格式令我们眼花缭乱。那么古人是如何区分的呢?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词牌都有自己固定的字数和格律。

例如:

1、如梦令

又被称作《忆仙姿》、《宴桃园》、《无梦令》,其调为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上去通押。

词牌格式: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叠句),(仄)仄仄平平仄。

通俗一点的说就好比现代的流行歌曲,古人一提到《如梦令》时,就按照词牌格式填词吟唱。

大同小异一通百通,这就是熟练掌握词牌格式的技法。

但是要创作出一首好的词,是比较困难的。通常创作者事先要明白要表达什么内容,然后再考虑文词的修饰,对仗是否工整,最后还得看平仄有无错误。

例如: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对仗:暗淡情疏。何须自是。

这是首句对仗,梅定妒,菊应羞,这是承启对仗。

尾句对仗:无情思对不见收。无不。

《鹧鸪天》的写作手法就是把唐诗的七律去掉一个字而已,但是变化很大。只要你认真学习,宋词还是可以驾驭的。


禅悟净慧


因曲填词,并无大难。如今古曲已失,空留词牌,估摸着填词才真难。

七十年代的中国人都熟悉八大样板戏,根据那些熟悉的唱段填词是不难的,今人要作词填那些唱段,就是瞎子点灯了。

古人填词,也并非所有词牌都填,而是只填自己熟悉的曲子。今人填词就瞎掰了,有的不管熟悉不熟悉,按着词谱一路填下去,说是词,其实就是借着词牌名说了些话儿。

比如《钗头凤》,填的人很多,填出来却没有一阙是真正的《钗头凤》。曾经有人填过一阙发表在《诗刊》,三叠韵用的“美、美、美”,“醉、醉、醉”,全国和唱不下几千篇,彻底地糟蹋了这阙好词。《钗头凤》的基本要求,上片三个上声韵转四个入声韵,下片三去声转四入声,“美美美”之类通篇没用一个入声韵也叫《钗头凤》?片尾三叠韵,要求一声沉痛悲呼,一声低回婉转,一声撕心裂肺,什么“美”呀“醉”呀,能撕裂吗?尽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又比如《沁园春》,填者甚众,词中有两处须用扇面对却不见踪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深圳有人作《巫山一段云》二百多首,却不知此词须用对句起笔,如今诗词水平之低下,由此可见一斑。

古人填词,一般根据自己熟悉的曲子,用自己比较熟悉的切合韵调的词来填写,因此才能存留。

古词人填词,即使苏轼柳永李清照也没有什么词牌都填,人要熟悉掌握十几个几十个词牌不难。难的是今人不懂分寸,都自恃才高,总想把一千多个词牌填完,结果生产过滥,造成垃圾成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