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四僧”齐名,诗书画三绝,自成一家却鲜为人知

两年前拜访一位老书画家,正是故宫大办“四僧”画展的时候,明末清初的僧画风格一时为人瞩目。提起来这个话题,老人家忽然说

“四僧应该加个人”

“谁?”

“担当”

西方抽象主义绘画的理论常常被用于重新解构及理解中国的书法艺术,而在绘画领域,提到中国抽象主义的,也从大写意水墨精神中去发现契合点。文人画家车前子在谈到抽象时,也提到了担当,说他的水墨速写稿,透露出了抽象的感觉。我觉得很有意思。

他与“四僧”齐名,诗书画三绝,自成一家却鲜为人知

由儒入禅

担当,又名普荷,出生在明末的云南,家境不错,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如果没有山河国破这样的变故,大概也是儒生的命运。十一岁时取得秀才,十三岁时补博士弟子员,就是当时候选高中生。十四岁第一次与禅结缘,受具于古心禅师。学业仕途看起来都很有希望的样子。但三十三岁赴京赶考失败,受了很大的打击,加上明末官吏黑暗腐败,朝纲崩坏,十分悲愤无力。在明朝覆灭后选择出家,时年五十三岁。

圆寂后墓志铭上刻下“明遗民普荷”。如果在和平年代,担当就是妥妥的一枚志向报国的好青年,但在乱世,他的满腔热情难以施展,最终只能在书画的世界里施展自己的才华。

他与“四僧”齐名,诗书画三绝,自成一家却鲜为人知

以草隶奇字入画

担当所处的明朝晚期文艺界刮着一股尚“奇”之风,林岗曰:“突破平庸,追求与众不同的卓越之处,是这个时期士大夫文化精神的核心”。然担当因所处时代正值尚“奇”之风最盛时,加上在苏杭停留数年,深受了这一股尚奇之风的熏陶和影响,担当的水墨山水画中无论是笔墨、布局还是山石形象都透露着尚“奇”的美学思想。

他与“四僧”齐名,诗书画三绝,自成一家却鲜为人知

担当水墨画风格形成过程中受到董其昌南北宗学说的影响,董其昌提倡:”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担当对此做了大量的实践,在勾勒山水画的时候体现了非常明显的书法用笔,线条率性洒脱,极具草书的韵味。而禅宗“不奉经典”的思想加深了担当在“奇”上发挥的深度,晚年他基本脱离了董其昌的束缚,形成与其不同的观念。

比如董其昌非常强调笔墨在山水画中的重要性,认为笔墨越熟越好,“书画各有门庭,字可生,画不可不熟;字须熟外生,画须熟外熟。”

而担当认为画中笔墨不可一味熟,熟后能化为生气则更为上乘。“支离老手,非熟极而生不可。”就是打破经典常规,破除限制内心抒发的法度常规,到达无为的画境,才能更显出心性。这跟几百年后西方印象派毕加索、雷诺阿等大师“一辈子都在像孩子一样画画”的观念简直如出一辙。

从布局上说,深居云南地区的奇峰险岭也给了担当的山水与众不同的怪诞气质,对云南山水喀斯特地貌的写生,打破了传统山水布局的规整,与草隶险平变化的书法线条形成极佳的奇异效果。

所以担当的水墨画脱离了水墨山水画常有的老旧迂腐的气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他与“四僧”齐名,诗书画三绝,自成一家却鲜为人知

简之又简,少之又少

“担当水墨山水画创作是明代山水画的一个异峰,是近三百年来云南山水画的大师。”他的水墨山水在笔墨、物象提炼、构图布局、禅意上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学者孙太初在研究担当时提出“担当超凡脱俗,似比四僧更胜一筹。”业内也不少如此的私评,云南给了担当创作的养分,也让担当的知名度因地理弱势而险被埋没。

中国文人画家通常以简洁为最高境界,并不是简单的简,而是一种对物象的高度概括和提炼,非常接近于抽象的意思。用最简表达最丰满的内涵和精神世界。如梁楷、八大、徐渭都是此中高手。

而担当的“简”似乎又别具一格,以简之又简,少之又少的笔墨画风呈现,做到了历朝历代山水画大家所谓的惜墨如金,点到即止。

“若有一笔是画,也非画;若无一笔是画,亦非画”,他的物象提炼似乎到了多一笔少一笔都不行的地步,从白中取画,无中生太虚,“老衲笔尖无墨水,要从白处想鸿蒙”。达到了心象和物象的统一,好似“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他与“四僧”齐名,诗书画三绝,自成一家却鲜为人知
他与“四僧”齐名,诗书画三绝,自成一家却鲜为人知

担当不落古人独树一帜的禅画表现方法,开晚明水墨山水大写意之风,是当之无愧的禅意画大师。他的水墨画放在今天,也依然有不俗的审美趣味,或者说也非常符合现在的审美趋势。在浮躁,物欲,急功近利的当下,担当画中寂静空逸、玄妙灵动的笔墨,空灵干净又带有奇绝的物象轮廓及构图,总能让我们在繁忙的步履中记起呼吸的感觉。

他与“四僧”齐名,诗书画三绝,自成一家却鲜为人知
他与“四僧”齐名,诗书画三绝,自成一家却鲜为人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