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電話幾點開始
個人認為有兩種比較合理的解釋。第一種:我們最早形成可考證的文字是商場的甲骨文,而夏朝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因此在歷史上存在一定質疑,不是質疑它的存在,而是質疑它的統一性,因此本著嚴謹的態度,我們一般認為的是秦朝統一了天下。而第二種解釋是:夏朝、商朝沒有大統一的概念,它們存在的形式相當於附屬國的概念,比如如果現在是古代,朝鮮、韓國依附於我國,以此免受匈奴對他們的壓迫。這樣便是國與國之間的相互依附關係,而不是秦朝的上下管理關係。也就是在夏朝是自己管理自己的領地,附屬國管理自己的領地。而秦朝是中央管理地方的關係。因此是秦朝是大統一的國家。
小李子談談歷史
周、秦之間的差異是很明顯的。最關鍵的差別在於,地方的權力有多大。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只是周朝理論上的情況,眾所周知,武王伐紂並不只是靠著周部族自身的力量,而是彙集了八百諸侯,儘管周部族是領袖,但他們與周的關係更類似盟友,滅商之後論功行賞,無論從自身實力還是從彼此關係而言,周王室都只能採取分封制,自己在名義上成為天下共主,這些諸侯們也只是象徵性地朝貢、服從天子,實際上對各自的土地和民眾擁有全方位的治權:收取租賦、役使勞力、組建軍隊、官吏任免。周天子並不能真正插手諸侯國中的事務。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封建制”。
儘管周公制禮,從方方面面規範了天子、諸侯、卿、大夫等整個統治階級的言行標準,比如諸侯要多久朝覲天子一次,要保持什麼規模的軍隊,甚至享受的樂舞都要有嚴格規定,但說到底,“禮”缺乏強制性,最早破壞禮法的一兩個諸侯,也許會引來天子率領聯軍的討伐,但隨著列國間衝突越來越多,王室越來越管不過來,甚至自身的權威也越來越受到挑戰,“禮”自然也就失去了其規範社會行為的力量,“禮崩樂壞”的局面由此形成。
秦朝的統一,建立的則是中央集權制。治理各地的官吏直接由中央朝廷委派,分為郡、縣、鄉、裡等四級,官吏們更像職業經理人,只有治理地區的權力,賦稅徭役徵兵等工作都要中央同意,沒有自治權,甚至隨時都可能被調換免職。相比封建制,中央集權制對地方的統治更加直接和高效。
張不叄讀秦史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很重要的分界嶺。它標誌著土地私有,國屬一人的中央集權制,也標誌著貴族勢力的消失。它還統一文字,度量衡等,為中國的統一打下了基礎。
個人感覺夏商周更像封建社會,從三皇五帝到這裡,是部落聯盟到貴族封土建國。以周朝看,幾百個諸侯國絕大部分都是姬姓。天子是共主,天子帥三公,三公帥諸侯,諸侯下面是士大夫,在向下是國民和奴隸。秦朝是皇帝,官員和百姓,從社會管理看周秦是完全不同的社會結構。根本上還是生產力發生了變化,周朝的統治不在適應當時的生產生活,這也是為什麼百家爭鳴發生在東周,他們都在思索和解決問題,也標誌著生產力的巨大提升是他們有時間思考問題。但做為生產者的農民依舊地位地下,這也是商鞅軍功制和土地私有結合能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春秋還算貴族政治的話,戰國就是士人的崛起了,秦國是結局也是新的開始。
秦朝是個變革的時代的結果,是新的時代,但是變革的王朝都是短命的包括大隋。隋朝也是個偉大的朝代,科舉標誌著從漢朝到南北朝的士大夫門閥時代的結束,標誌著上層和下層之開始流動。
要變革是有代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