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歷史:撤退變進攻,陰差陽錯滅了個國

曉歷史:撤退變進攻,陰差陽錯滅了個國

曉歷史第四期帶大家瞭解一個堪稱最慘的政權,整個戰爭全場MVP當屬鼓吏。

時間拉回到西晉末年,天災人禍橫行,益州蜀郡的巴氐族領袖李特率領難民起兵反晉。直至304年李特之子李雄攻克成都,稱“成都王”。306年稱帝,國號“大成”。李雄死後,傳位給侄子李班卻被兒子李期殺害,自立為帝。李壽初為漢王,受李期猜忌,養弟被其毒死,於338年帶軍入成都,廢帝自立改國號為“漢”。史稱“成漢”。

曉歷史:撤退變進攻,陰差陽錯滅了個國


永和元年八月(公元345年),晉帝因荊楚為國之西門,戶口百萬,地勢險阻,得人者中原可定,失人則社稷可憂,遂命桓溫為徵西將軍,都督荊、司、雍、益、梁、寧六州諸軍事,領護"南蠻"校尉、荊州刺史。桓溫出鎮荊州後,打算西伐佔踞巴蜀的成漢政權,以建立功勳。而當時的成漢正日漸衰微,皇帝李勢更是荒淫無道。 江夏相袁喬對此極力贊同,建議桓溫率領一萬精兵輕軍速進,直攻成都。同時,他認為北方的後趙政權不敢趁機進犯,以打消桓溫的顧慮。桓溫遂決定伐蜀。

從永和二年十一月開始伐蜀,至永和三年三月桓溫未經阻攔就進逼成都城下。期間還發生了烏龍事件,李勢命將領李福、昝堅率大軍趕赴合水,以抵禦晉軍。別人建議在江南設伏等待晉軍,但昝堅堅持要從江北鴛鴦琦渡江,帶軍前往犍為,結果與晉軍異道而行,在犍為傻等了一個月。當他們得知桓溫的軍隊已經在成都城下,軍隊不戰自潰。而李勢只得收攏殘兵,在成都城外的笮橋與晉軍決戰。這是桓溫伐蜀遇到的惟一一次硬仗,成漢軍隊赴死一戰,晉軍參軍龔護陣亡,箭矢都射到了桓溫的馬前。

曉歷史:撤退變進攻,陰差陽錯滅了個國


桓溫大驚失色,眼見軍心動搖,傳令撤退。可能是戰場嘈雜,亦或者鼓吏緊張失誤,將撤退敲成了前進鼓。作戰的袁喬不明所以,只得拔劍指揮,乘勢督促軍士奮戰,終於反敗為勝,大敗漢軍。李勢連夜逃往葭萌關。他自忖無法再戰,只得修了降表,派人送到軍前投降。被遣送至建康,封為歸義侯。

桓溫經此一戰後名震江南,此後桓溫三次北伐,二次北伐時收復洛陽。第三次北伐失利,導致桓溫至死都未能加九錫,篡位稱帝。直到其子桓玄逼晉安帝禪讓,建立“桓楚”。不久,劉裕舉北府兵起義,桓玄敗逃江陵重整軍力,遭西討義軍擊敗。試圖入蜀,被益州督護馮遷殺死,時年三十六歲。桓溫因蜀而起,桓玄身死蜀地,也許是歷史的一種巧合吧。

曉歷史:撤退變進攻,陰差陽錯滅了個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