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军为何止步于鄂州?南宋鄂州的胜利仅仅只是巧合吗?

导语:

纵观南宋历史,可谓不乏悲壮激烈之忠臣良将。他们在一次又一次危难之时,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但是由于很多种原因,无论是与金国对峙时候的隆兴北伐与开禧北伐,还是灭金后的端平入洛,南宋发动的数次收复失地的行动皆收效甚微。范成大在孝宗年间出使金国返回后,曾写下:“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用以描述河南地区百姓的心声,可见各地百姓对南宋的收复运动充满了失望。

自金国灭亡后,蒙古和南宋唯一的缓冲屏障便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领土直接的接壤。自南宋端平入洛失败后,蒙古窝阔台汗决定全力攻宋,自此南宋便被迫进行全盘防守,尽全力保持住两淮以及长江防线

蒙古军为何止步于鄂州?南宋鄂州的胜利仅仅只是巧合吗?

宋金蒙形势图(金国末期)

南宋开庆元年,蒙古倾国来攻,蒙古帝国蒙哥汗御驾亲征。此次南宋似乎全线不保,在顷刻之间便会被蒙古军亡国,可是这次恰恰并没有,由忽必烈率领的蒙古军队止步于鄂州。

蒙古军队停止进攻具体是因为什么呢?南宋鄂州之战的胜利仅仅只是巧合吗?

蒙古军为何止步于鄂州?南宋鄂州的胜利仅仅只是巧合吗?

鄂州!鄂州!鄂州!

喜欢阅读南宋历史的朋友们肯定发现了南宋战争的一个共性,南宋的战争主要集中在三片区域:两淮(淮南西路、淮南东路)、京湖(京西南路、荆湖北路)、蜀川(成都府路等)。蜀川战区的丢失与否可以说决定了京湖战区重要与否,此话怎么讲呢?京湖战区可以说是保证南宋都城临安的根本,京湖战区若是足够稳定,南宋朝廷则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两淮,只需要一面抗敌。若是蜀川丢失,那么京湖战区的压力也便会陡然增大,南宋政权的危险也将会增加一分。

蒙古军为何止步于鄂州?南宋鄂州的胜利仅仅只是巧合吗?

京湖战区重镇示意图

为了读者更好的理解后面的内容,我们在此对京湖战区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京湖战区可以说主要分为三个重镇,分别镇守着长江的各个重要隘口。襄阳府扼守汉江,属于正面战场,襄阳的丢失意味着南宋对于京西南路也就是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将失去控制,失去了战略主动权。江陵府则可以简单理解为预防长江上游敌兵以及为襄阳府提供呼应。而鄂州则是京湖战区的最后一道防线,每当襄阳府丢失,南宋朝廷也许不会立即派遣过多的兵力收复,但若金国军队或是蒙古军队开始进攻鄂州,那么南宋朝廷会尽举国之力守城。鄂州如果丢失,则金国亦或者是蒙古可以顺江而下直捣临安府。

南宋宝祐六年(1258年),蒙古帝国大汗蒙哥亲自率领西路军进攻蜀川,和塔察尔率领负责进攻京湖的东路军遥相呼应。为了保证一举歼灭南宋的有生力量,蒙哥还安排此前攻灭大理后未曾来得及撤回的兀良合台由云南北上进攻京湖战区的南方重镇潭州。

蒙古军为何止步于鄂州?南宋鄂州的胜利仅仅只是巧合吗?

临安府宁海军地理位置示意图

蒙古此次的部署可以说是非常完善的,蒙哥也希望通过此次南征彻底征服南宋。反观南宋此时的状态,在得知蒙古南征后,宦官董宋臣便建议宋理宗赵昀迁都宁海军,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四明。后来文天祥说出:“乞斩宋臣,以一人心”,并且对迁都之事强力反对下宋理宗方才作罢。

可是世事难料,南宋君臣的抵抗决心似乎超出了蒙古军队的想象。蒙古军队本以为可以迅速攻克蜀川,拿下重庆并直接横插京湖战区和塔察儿的东路军以及北上的兀良合台围攻京湖,会师临安。

宋廷在发觉蒙古军队的意图之后立即派遣吕文德与贾似道同时前往蜀川以及重庆府一带布防,以图从长江上游遏制住蒙古军队的攻势。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了,为什么反而此时对于正面进攻京湖战区的东路军提及甚少呢?此时的东路军的塔察儿久攻樊城不下,可以说其进度比在蜀川的蒙哥汗本人还要慢。

为了更好的策应蒙哥自己西路军的攻势,也为了更好的打开京湖战区的局面,蒙哥汗决定任命此前被罢免军权的弟弟忽必烈为东路军新的统帅,让他转攻鄂州,直接进攻南宋京湖战区的最后防线。若是鄂州丢失,南宋用巨大精力构建的防御系统可能会顷刻之间瓦解。

其实鄂州之战,不仅是南宋朝廷没有料到,就连蒙古军队自己也是措手不及。

蒙古军为何止步于鄂州?南宋鄂州的胜利仅仅只是巧合吗?

鄂州保卫战

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八月十五,忽必烈率领蒙古军队主力过河,并攻下了大胜关。而与此同时与忽必烈遥相呼应的蒙军张柔也拿下了虎头关,蒙古军队在江北淮南一带可谓是如入无人之境,没有人可以阻挡他们。

蒙古军为何止步于鄂州?南宋鄂州的胜利仅仅只是巧合吗?

忽必烈张柔南下大致路线图

八月二十九日,忽必烈决定自黄坡取阳逻,自阳逻渡江南下。但此时战局瞬息万变,还在南宋境内横扫千军的蒙古军队,准确地说应该是忽必烈得到了蒙古大汗蒙哥驾崩的消息。此时的忽必烈也是惊讶不已,最终他在北上争夺汗位还是继续南下两个选项中做出了选择。“

吾奉命南来,岂可无功而返”他决定继续南下建立军功,以图在将来争夺汗位之中捞取更多政治资本。

忽必烈于是决定在九月三日强行渡江。长江防线一直以来是南宋赖以生存的根基,换句话说,京湖战区的构建便是基于长江的。忽必烈可能预感到此次的渡江的困难,遂命令董文炳三兄弟以及善水性的张荣等打前锋。经过激烈的战斗,南宋长江方向告破,蒙古军队“夺敌舰千余艘,杀溺敌军甚重”,可谓是大获全胜。

蒙古军队渡江之后遇到了一个绕不去的问题,如果是直捣临安,鄂州作为京湖战区大镇一直存在于其后,要是偷袭恐怕会导致蒙古军全军覆没。所以忽必烈决定将鄂州这个钉子先拔出。他在九月五日到九月十日多次向鄂州城劝降,但都毫无作用。在劝降的过程中,他得知了一个消息,那就是驻扎在江陵府的贾似道已经率领援军进驻城中。

蒙古军为何止步于鄂州?南宋鄂州的胜利仅仅只是巧合吗?

贾似道形象

贾似道,字师宪,南宋末期权臣。说是说道南宋历史,贾似道是肯定无法绕过去的话题,后世对其评价多为奸臣,其实不能一言以蔽之,如若就鄂州之战以及此前援助蜀川的战功而论,贾似道还算得上是一名能臣,就连当时理宗朝的士大夫都评价他:“包罗宇宙之襟怀,叱咤风云之手段

鄂州的重要性前文已经有所提及,鄂州作为临安在长江的门户,南宋朝廷是万万不允许其丢失的。在忽必烈渡江后的四天,南宋朝廷已经收到了消息,南宋朝廷派遣了各路援军前往鄂州增援,并且特地从内府之中提出钱一千万缗等财物交由犒军。在九月二十八日,南宋朝廷还特地命令贾似道节制江西、两广人马

就在南宋调配兵马的时候,蒙古军也没有闲着。蒙古军队的张柔部、严忠济等部迅速抵达了鄂州城下,和忽必烈完成了会和,鄂州城防的压力可以说愈来愈大。

忽必烈为了快速攻克鄂州城,不惜动用敢死队,在人数的优势下蒙古军队成功使鄂州的一个城角塌陷。贾似道在见到此情形后立马命令城中军队对成角进行修复,很快便使得其变回了原样。

尽管南宋军队次次奋力抵抗,但毕竟人数处于劣势,那么南宋在短期内就再无援兵了吗?当然不是,前文曾经提到和贾似道一同派遣往蜀川支援的还有吕文德,吕文德听闻鄂州被围后也在十一月初一,率兵前往支援,并乘着夜色成功进入了鄂州城,加强了鄂州的防御,“使城守愈坚”。

鄂州虽然此时被重重包围,但此时北方的蒙古帝国也是危机四伏,因为他们新的大汗还没有确立。

蒙古军为何止步于鄂州?南宋鄂州的胜利仅仅只是巧合吗?

临安还是鄂州?

长沙古称潭州,在宋代属于荆湖南路,是京湖战区南部重镇,潭州可以说是京湖战区的大后方,就宋金形势而言,战火无论怎么也烧不到潭州。但是蒙古不同于金国与辽国,它的战术更加的机动。南宋与蒙古曾在潭州爆发过两次著名的保卫战,一次是在即将亡国之际,由李芾所领导的第二次潭州保卫战,另一次则是在忽必烈第一次南下时由兀良合台为了策应进攻鄂州所发动的。

前文有所提过,忽必烈让率军从大理而攻广西,再北上回合。兀良合台也确实照做了,但是在他进攻广西柳州与静江府时久攻不下,为了更快的达到战略目的,兀良合台决定星夜北上进攻潭州,给鄂州城中的贾似道等人增加心理压力。但由于鄂州城防过于坚固,守城将领向士壁勤恳布防最终做到了“力战退之(蒙古军队)”。

蒙古军为何止步于鄂州?南宋鄂州的胜利仅仅只是巧合吗?

兀良合台进军图

由于兀良合台的北上,再加上蒙古军队的肆意劫掠,这些行为导致湖南江西一带大乱,民治基本颓废。鉴于此等情况,宋廷开始担心蒙古军久攻不下鄂州会不会直接改变策略,直接南下进入湖南江西与兀良合台回合然后进攻临安府

这种战略和兀良合台北上如出一辙,有擒贼先擒王的战略意图在其中。南宋朝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要贾似道转移至黄州,重新组织各个军队形成新的防线以抵抗蒙古。

蒙古军为何止步于鄂州?南宋鄂州的胜利仅仅只是巧合吗?

黄州鄂州地理位置(黄州在鄂州以东)

回到蒙古军队,此时的蒙古军队可以说撤不撤退只是时间问题了,原因自然不是打了败仗。此时的蒙军因为缺粮与疫情死伤甚众,甚至可以说不输鄂州内的南宋军民。再加上此时大后方蒙古汗位空虚,弟弟阿里不哥又对蒙古帝国的汗位垂涎三尺,这大大增加了忽必烈继续南征的隐患,此时的宋蒙双方其实都在等待一个停战议和的契机。

开庆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忽必烈再也不发等待发生奇迹,他决定北返争夺汗位。他留下部分军队继续围攻鄂州,并一直扬言要攻打临安府,这既放给了南宋烟雾弹,又给自己争取汗位拖延了时间。忽必烈本人在接下来的几天返回长江北岸,并告诉其余诸将在六日后北返。自此,蒙古与南宋的鄂州之战主战场宣告结束。

对于南宋而言,鄂州之战的结束为南宋摆脱了一场巨大的危机,毫不夸张地说,这次蒙古军的撤退足足延缓了南宋灭亡十余年。

蒙古军为何止步于鄂州?南宋鄂州的胜利仅仅只是巧合吗?

平兴说

蒙古军为何止步于鄂州?这个问题似乎已经显而易见了,蒙古军队撤退并不是因为其战略上的失败或者是重大战役的失败。我们可以假设,蒙哥汗若是没有死于钓鱼城下,忽必烈攻南宋将会变得更加的稳妥以及轻松,忽必烈也更不用忙着建立军功以备未来争夺汗位。

南宋鄂州的胜利仅仅只是巧合吗?南宋鄂州之战所谓的“胜利”当然并非全靠实力所得,但若是没有贾似道的

迅速支援与固守城池,若是没有南宋朝廷对各地军力与资源的积极调配,鄂州的失陷可能早已发生,京湖战区的三城防御系统也将瞬间失去支柱。

历史不存在唯一性,以上观点只是万千观点中的一部分。这里是平兴论史,我们下次再会。

(因为鄂州和议存在争议,本文并未特别提及)

参考资料:

【文献】

《宋史·列传》:卷二百三十三

《宋史·本纪》:卷四十二、卷四十三、卷四十四

《元史·本纪》:卷三、卷四

《元史·列传》:卷八

《续资治通鉴长编·宋纪》:一百七至一百八(关于贾似道鄂州部分)

【著作】

《宋蒙(元)关系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