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会不会人人985,211双一流?你怎么看?

远离目标669


不会,以后会有更多的人享受985、 211、双一流大学的教育,但不会是人人。二本、大学、大专和职业学校也非常重要,也需要人们去读。


学而时习之真为


以后不会所有人都双一流的。

简单说,双一流建分校,是国家教育战略。就算所有双一流都建分校,不过也就80多所,所以不会所有人都进名校。

为什么这么做呢?

因为中国的名校太少了,看看世界名校排名就知道了。

中国现有全日制高校两千多所,有大学生3000多万人。但是,双一流高校不过42所。

其中,有很多还是因为“地缘”因素而成的双一流。

想要快速提升名校数量,最好、最快的办法就是利用明显师资、技术孵化新学校。

把其他学校“提成”双一流,然后重金打造不行吗?

不行。真不行。

这不是钱的事。因为一所名校的底蕴,不是钱能砸出来的,其承接国家重大课题能力,开展重大研发工作,是需要很长的周期的。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都有可能。

也不是派过去几个院士就能解决问题的。首先,院士没那么多,其次,院士也需要团队。光有院士,没有团队,院士也干不过来啊。

所以,与其往普通学校砸钱砸人,短期还没有效果,不如利用名校资源重新建校。这样见效最快。

而新建学校若干年后,可能还会超过本部。比如哈工大深圳,很多专业的分,就超过了本部。

综上,中国名校太少,全建分校,也不可能人人都上双一流。


辅导员范儿


没有二流三流,哪来的一流,对高校如此,对人才也是如此。任何一个国家人才结构,都是金字塔型的,或者是纺锤型的,顶尖的总是少数。

作为高校工作者,真经其实对985、211、双一流等建设工程并不感冒,这些工程的行政化导向太重了,严重扭曲了高校自身的正常发展。比起这些把高校分为三六九等的工程,真经反倒觉得,大学排名可能更有利于高校的发展(当然,现在的排名也普遍比较片面)。

高校与高校之间,原本是没有明确界限的,比如燕山大学,比起河北工业大学,即便有差距,差距也不会太大。但前者是双非,后者是211、双一流,在发展上就是两种命运。

一方面国家资源倾斜。211有211工程投入,双一流有双一流的投入,还有地方的重点投入,而像燕山大学,也就是今年才获得了河北省的重点支持,待遇是有差距的。

另一方面生源有差距。可能河北考生比较认可燕山大学,但外省考生,如果分数能上211,多半会选择河工大而不是燕山大学。

如果没有双一流和211工程,任由这两所学校自由发展的,两所学校谁发展得好真说不准呢。

所以,真经觉得,未来如果要改革的话,最好就是取消这些建设工程。国家和地方对学校的支持,完全可以体现在科研经费、学科建设经费等方面,减少对高校发展的人为干预。这样,未来所有高校都不是双一流,也可以都是双一流。

当然,高校自发的联盟还是可以有,比如C9,华五,这些联盟对高校发展还是有利的,因为同层次高校需要这样的报团取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