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寒山寺在蘇州城西閶門外5公里處的楓橋鎮,建於六朝時期的梁代天監年間,距今已有1500多年曆史,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貞觀年間,傳說當時的名僧寒山和拾得由天台山來此住持,改名寒山寺。1000多年內,寒山寺先後5次遭到火毀,最後一次重建是在清代光緒三十一年。寺內古蹟甚多,有張繼詩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書碑文殘片等。1982年,寒山寺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寺內主要建築有山門殿、前院、大雄寶殿、藏經閣、碑廊、鐘樓、弘法堂等,塔院和寒山別院為近年新建。

寒山寺面積並不大,只有1.6公頃,然而其名聲卻很大。其中緣由何在?當年詩人張繼不經意間對旅愁的幾句感懷,不僅為寒山寺大弘其名,也讓他成為了家喻戶曉的詩人。當然,千百年來為寒山寺送來眾多香客僧眾的,除了張繼的詩句外,寺前默默流淌的京杭大運河也是功不可沒。自隋煬帝鑿通大運河以來,這條溝通我國東部地區的南北交通大動脈迅速成為南北物流的主要幹線,對南北方及沿岸各地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強勁的推動作用,尤其是自古水運發達的蘇州地區,更是深得其惠。寒山寺地處京杭大運河之畔的有利地理位置,這對它的名聲遠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寒山、拾得兩位高僧被世人傳為文殊和普賢菩薩的轉世化身,尤其是他們在被清雍正皇帝分別敕封“和聖”和“合聖”之後,更是被世人廣為敬奉為“”和合二仙”。而事實上出於對“和合二仙”的敬奉前來寒山寺參拜禮佛的香客也不在少數。

寒山寺不僅全國聞名,在日本也非常有名。究其原因主要也是因為張繼的這首詩。清末樸學大師俞樾在《新修寒山寺記》中就有“”其國三尺之童,無不能誦是詩者”的記述。直到今天,還有很多日本人能面對寒山寺的詩碑脫口吟唱這首古詩。在日本的昭和時代,這首詩還被收錄到小學漢文課本中。當然,寒山寺在日本變得如此家喻戶曉還另有一個原因,這就是日本有一座寺廟叫做館山寺,而館山寺和寒山寺在日本語中的發音進完全一樣,所以對於熟知館山寺的日本人來說,耳熟能詳的寒山寺也就變得非常親切了。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照壁前」——照壁也叫“影壁”或者“蕭牆”,古代一般建 在官衙或大戶人家的正門前或門內,即可形成視覺上的遮擋,避免風水學上的所謂“氣衝”而起到辟邪的作用,在客觀內容上也很好的起到了烘托的氣氛。這裡的照壁建在寒山寺山門與碼頭之間,正好起到為佛教莊嚴國土阻隔紅塵喧囂的作用,也為香客的虔誠參拜提供了很好的心理過渡空間。這塊照壁是1954年修復寒山寺時,由任蘇州文管會主任的謝孝思先生提議建造的。

照壁上所鑲嵌的“寒山寺”三個大字,是陶浚宣所題,周容所刻。

我們在照壁前可以看到一條河道從北向南流去。雖說河面不寬,但它卻是京杭大運河的一部分。河對岸是大運河的中心江心洲,叫江楓洲,現已建成江楓洲公園。以前,來寒山寺進香的香客多半是坐船走運河水路而來,因此為了方便香客,寒山寺就一改佛寺朝南的傳統格局,將山門開在西面,面向運河。

在運河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座高高的石拱橋,這那就是江村橋。各位眼前的這座江村橋不是唐代的遺物,而是康熙四十五年重建,同治六年重修的。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山門殿」——山門上方高懸“寒山古寺”匾額,為清末宣統年間江蘇巡撫程德全所題。

山門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正中佛龕中供奉著大肚彌勒像,笑容可掬地迎接著八方來客。在大肚彌勒佛的後面站著形象威武的韋馱菩薩。

山門殿兩側,分別供奉著四大天王的雕像,因其手中執有的法器分別是寶劍、枇杷、寶傘和赤索,因而傳入我國時被漢化成了能夠保佑風調雨順的中國古代虎將的形象。寶劍取其“鋒”、琵琶取其“調”、寶傘取其“雨”、赤索取其“順”等音和義而來。俗稱四大金剛。

在山門殿的南側院中建有江楓第一樓,是20世紀50年代從古城中移建過來的一處花籃樓,現為寒山寺接待賓客的地方。與江楓第一樓南北相對的是位於山門殿北側院中的霜鍾閣,於1982年修復而成,現為寒山寺素齋館。

「前院」——寒山寺寺內建築以山門-大雄寶殿-藏經樓-普明寶塔為中軸佈局,寺院分為前院、後院和塔院三個部分。前院正中的主體建築是供奉著佛祖釋迦牟尼的大雄寶殿,兩側的配殿分別為羅漢堂和大悲殿。院中有一花壇,壇壁嵌有花崗石碑,上面刻有宣統年間江蘇巡撫陳德全手書的“妙利宗風”四個大字。寒山寺出名為“妙利普明塔院”,這四個字點明瞭寒山寺的歷史淵源。在花壇的另一側壇壁上鑲嵌有明代翰林學士姚希孟所題的“寒拾遺蹤”四個大字,它點出了古寺與寒山、拾得兩位高僧的一段姻緣。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羅漢堂」——羅漢堂內供奉成五百尊香樟木雕城的金身羅漢像,因此也被稱為五百羅漢堂。這五百尊造型生動的羅漢像是清雍正年間的文物,於1958年從蘇州隆慶寺移置於此。門楣匾額上的“羅漢堂”三個字為已故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持茗山法師所題。

羅漢堂中央還供奉著一尊觀音菩薩銅像。銅像高2.5米,重1.5噸,落成於1995年,是日本宗教畫院和日本禪宗畫家協會敬贈的。

與羅漢堂相對的是供奉著觀音菩薩的大悲殿。殿內供奉著三尊神態各異的觀音菩薩像,因觀音菩薩又被稱為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所以殿名稱為大悲殿。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大雄寶殿及露臺」——位於寺院正中位置的建築就是寒山寺的正殿-大雄寶殿,殿前設置了露臺。露臺中央有一個黑色寶鼎,上面寫著“大化陶熔”四個大字。“大化”,原指自然對於人類的影響,所謂“天地教化”,在這裡可以理解為佛祖對眾生的教化。“陶熔”是陶冶、熔鍊的意思。

在寶鼎後面左、右兩側各有一個花崗岩製成的石柱,叫露盤。據說是僧人在用齋前,專門用來盛放飲食以供奉遊魂的。

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正中漢白玉彌勒臺上供奉著佛祖釋迦摩尼的金身像。此像是1983年重鑄,1984年8月開光的。佛像前左、右兩側分別是侍立著的阿難和迦葉兩大弟子,其中年長的是迦葉,年輕的是阿難。

在大雄寶殿南、北兩側靠牆供奉著明代成化年間的十八尊鐵鑄鎏金羅漢像,俗稱“十八羅漢”,是1981年從山西五臺山移來的。

在彌勒佛臺後面的牆上嵌有一塊黑色的石碑。上面刻有寒山,拾得兩位高僧的畫像。這是根據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羅聘所畫的像刻成的。

寒山手指大地、拾得袒胸露乳,兩人笑容可掬,瀟灑自然。至今寒山、拾得仍作為祥和吉慶的象徵受到人們的敬奉和喜愛。這幅石刻畫像也是清代影響最大的二聖石刻畫像。

寒山、拾得是唐代富有傳奇色彩的兩位高僧。寒山,也稱寒山子,傳說他是一個隱居在浙江天台寒巖的“瘋狂之士”。他與國清寺中的拾得和尚十分友善。後來因為寺中的豐乾和尚饒舌,說出它們是文殊、普賢菩薩的化身,於是兩人便離開了國清寺,來到了蘇州寒山寺。民間根據豐幹饒舌的故事,一直把寒山拾得奉為文殊、普賢的化身,造像供奉,頂禮膜拜。

在大雄寶殿後面南牆上還鑲嵌有一副寒山子的石刻畫像,那是根據光緒六年鄭文焯遊覽寒山寺時,在遊船中用手指畫的寫意人物畫像所刻成的。

此外,大雄寶殿後面牆壁上還刻有12方書條石。

在大雄寶殿後門上方懸掛著一塊匾額,上面有“心包太虛”四個字。意思是勸導人們要放開心胸,提高境界,皈依自己本來的明性。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藏經樓」——我們現在看到的兩層建築就是寒山寺的藏經樓。二樓是寒山寺的藏經之處,匾額上的“藏經樓”三個字,是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親筆所題。樓內說所藏經書中,以清代刻印的《龍藏》最為珍貴。《龍藏》又稱《乾隆版大藏經》,是清代唯一一部由官府刻印的漢文大藏經。從雍正十三年開刻,到乾隆三年完成,耗時4年。

藏經樓一樓正中供奉寒山、拾得二聖塑像。因此被稱為寒拾殿。寒山手持荷枝,拾得手捧淨瓶,取意“和平”。兩側牆上嵌有27方書條石,刻有《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在寒山、拾得塑像後面牆上還有嵌有石碑,上面刻有千手觀音的畫像。石刻像上方有“現千手眼”四個字,是乾隆年間嗯蘇州狀元石韞玉題寫的。此碑原為蘇州閶門外寶蓮講寺的舊物。

藏經樓的屋脊正中塑有《西遊記》人物造型,因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故事主題與藏經樓非常吻合。

藏經樓前空地,是每年12月31日寒山寺除夕聽鐘聲活動時,蘇州市市長向來賓致新年賀詞的地方。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鐘樓」——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座小巧輕盈的六角形重簷亭閣就是寒山寺著名的鐘樓。一樓中央立有《重修寒山寺記》碑,由宣統年間江蘇巡撫程德全撰文、周容刻石而成。二樓懸有一口黑色的大鐵鐘,鐘下供奉著地藏王菩薩的坐像。這口鐘由光緒年間的江蘇巡撫陳夔龍督造,鑄於光緒三十二年。

現在每年12月31日舉辦的寒山寺除夕聽鐘聲活動使用的就是這口鐘,它鐘聲通過廣播、電視和網絡信息傳遍全球。據說,人在一年中會有108種煩惱,而在年更歲末之際到佛寺去聆聽108下除夕鐘聲,可清除一年的煩惱。

在鐘樓外,還利用一塊聽鍾石。上面的“聽鍾石”三字是寒山寺性空法師的真跡。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弘法堂」——這裡是寒山寺的弘法堂。堂內供奉著玄奘法師、鑑真大師和日本的空海法師像,為了表彰三位高僧為弘揚佛法所做出的貢獻,特將此堂命為弘法堂。

堂內正中供奉的是玄奘法師,也叫唐三藏和三藏法師。他也是《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

在玄奘法師向左側供奉的是唐代著名高僧鑑真大師的坐像。

與鑑真大師坐像相向而立的是日本空海法師的全身銅像。

「碑廊」——寒山寺的碑廊集中了很多歷史名人的墨寶,陳列著自宋、明以來的歷代名人碑刻十餘方,堪稱寒山寺的碑刻博物館。紅底匾額上的“碑廊”兩個金色大字是性空法師的手筆。

在北牆上嵌有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手書的一副對聯“三聲馬蹀閼氏血,五伐旗梟克汗頭”。另有清代金石名家鄧石如的隸書對聯“處世勞塵事,傳家寶舊書”。

西牆上嵌有明代蘇州才子唐伯虎撰寫的《姑蘇寒山寺化鍾疏》石碑。同在西牆上,還有一塊明代文徵明所書的《楓橋夜泊》詩的殘碑,雖已嚴重損壞,但是“落”、“蹄”等字人仍依稀可見。

碑廊的南頭嵌有現代畫家劉海粟先生書寫的《楓橋夜泊》詩碑。

除了牆上鑲嵌的石碑以外,碑廊中還有兩塊石碑相向而立。靠北的一塊是著名學者俞樾先生手書的《楓橋夜泊》詩碑。

與俞樾詩碑相對的是康有為的詩碑。這首詩是他在1920年來寒山寺時所許題寫的。“鐘聲已渡海雲東,冷靜寒山古寺風。勿使豐幹又饒舌,化人再到不空空”。詩文描寫了寒山寺的滄桑歷史。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塔院」——寒山寺塔院位於藏經樓後面,正式名稱為普明塔院。入口處石碑上所刻“普明塔院”四個大字,為性空法師親筆所書。

寒山寺舊稱妙利普明禪院,可見當初寶塔名聲之大。北宋節度使孫承佑也曾於寺中重建是11層佛塔,可惜早在元末就毀掉了。在此後的600多年間,寒山寺一直無塔,所以造塔就成了寺僧的一大心願。經過僧眾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在海內外佛門信士和友好團體的傾力支持下,1992年9月21號,寒山寺舉行了隆重的重修唐塔奠基典禮。經過四年的緊張施工,一座42.2米高的五層訪唐閣樓式佛塔終於拔地而起,成為了寒山古寺的新地標。1996年10月30日,寒山寺舉行了盛大的寶塔竣工暨佛像開光儀式。

普明寶塔外觀為磚木結構佛塔,內部則採用了先進的鋼筋混泥土薄壁結構,建築精緻,造型優美。塔身四周共掛了108個風鈴,塔內設木梯供遊人登臨遠眺。鍍金的銅塔剎重達12噸,高9.6米,在日光的照耀下,金光燦燦,熠熠生輝。

塔院迴廊間排列了50餘方新修復的名人碑刻,稱為新寒山寺碑廊。塔院中還建有法堂,是高僧大德講經說法的地方。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寒山別院」——寒山別院位於寒山寺正南面。2008年12月底,這裡豎起了一塊巨型的《楓橋夜泊》的詩碑,院中心建成的三層紅木建構的梵音閣懸掛上一口巨型銅鐘。大碑、大鐘和塔院中的普明塔正好坐落在同一條中軸線上,氣勢蔚為大觀。

大碑位於中軸線的南端,採用了山東嘉祥青石製成,總高為16.9米,碑寬6.5米,碑身厚1.5米,總重400噸,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詩碑。碑身正面刻有清代俞樾書寫的《楓橋夜泊》詩,背面刻的是乾隆御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梵音閣,外觀三層,也被稱為新寒山寺鐘樓,位於中軸線的中點。南面大門上方所懸匾額上的“寒山寺鐘樓”五個大字是性空法師的手書。而北面大門所懸掛匾額上的“寒山寺鐘樓”則是由靈巖山寺方丈明學法師所題。梵音閣四周以漢白玉石欄環繞,莊重而典雅。樓內中央懸著心鑄成的巨型銅鐘。刻有“古寒山寺”字樣的大鐘由青銅鑄成,重108噸,高8.6米,最直徑5.242米,鐘上所鑄銘文是7萬餘字的《大乘妙法蓮華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佛鐘。

寒山寺大鐘大碑總投資近8000萬元,歷時6年終於竣工。目前大鐘和大碑都已成功入選吉尼斯世界紀錄。大鐘大碑的建成不僅為寒山寺增添了寺廟景觀,傳承了詩韻鐘聲,宣揚了佛教文化,同時也彰顯了蘇州在新時代的城市個性,為我們建設“人間新天堂”開創了凸顯城市特色的先河。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