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特刊」講究

點擊上方藍字“北京參考”一起玩耍

日落日升,斗轉星移,回首往昔,歷史為我們留下了太多的繫念和玄想,而這“歲時禮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節成了我國最大的傳統民俗節日。春節在古都更受到人們普遍重視,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節習俗。農曆的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春節源起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古代的春節稱:“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後,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為春節。

就北京地區來說,從臘月初八家家戶戶要泡臘八蒜,就開始有了“年味”。民謠講:“老太太別心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有一首歌謠唱道:“糖瓜祭灶,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從這一天開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掃房子,蒸饅頭,置辦年貨,貼“福”字,貼年畫,剪窗花,貼對聯。貼門神,貼掛錢,一直忙活到除夕,開始過大年。

「春節特刊」講究

北京人總是把“福”倒著貼在門裡、衣櫃、水缸上,寓意著福到了。貼春聯也有許多講究,一般百姓家貼紅色春聯,門楣上貼“橫批”,內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紙鑲紅邊;守制者(有父、母喪者)則要用藍紙;廟宇用黃紙。春聯最早始於五代時的後蜀。據說當年蜀太子在本宮門上提寫“天垂餘慶、地接長春”八個大字,這就是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北京人在屋內廷貼上“抬頭見喜”,屋外貼上“出門見喜”,院內貼“全院生輝”等春條。

「春節特刊」講究

過去大多數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龕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講究的要擺上九堂大供。有蜜供、套餅、花糕的面鮮、水果、乾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飯,素餃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擺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過年講得就是吃喝玩樂,以吃為主。這些供品實際上也是為人準備的。

「春節特刊」講究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豐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飯要葷素一起上。有冷葷、大件和清口菜。冷葷有冷燉豬、羊肉、冷燉雞、鴨。大件有:紅燒肉、扣肉、米粉肉、紅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羅十、鹹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葷素睡覺為主。

「春節特刊」講究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餃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還總是把餃子包成元寶形,在餃子中放進糖、銅錢、花生、棗、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著日後生活甜蜜;吃到銅錢意味著有錢花;吃到花生意味著長壽,因花生又名長生果,吃到棗和栗子的意味著早立子……

「春節特刊」講究

一交豐年子時,迎來了新年,首先要放炮驅邪、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起源於魏晉南北朝,自宋代中國人開始用紙裹火藥製成鞭炮。京城百姓才開始有了燃放鞭炮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春節特刊」講究

老北京人有除夕守歲的風俗,守歲最早起源於晉代。守歲其意有二,年歲大的是在辭舊之際有珍惜時光之意。年青人守歲則有為父母延壽之意。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須守歲。再搞些娛樂活動。年長的打麻將,婦女們打索胡鬥紙牌。年輕的推“牌九”,小孩們則點燈籠、放鞭炮,玩“升官圖”。

「春節特刊」講究

除夕子時接神後,全家要進行團拜,團拜最早出現在漢代為官方朝拜皇帝之禮。老北京的團拜從清代盛行。全家要先在祖宗牌位前磕頭拜年,然後晚輩再給長輩磕頭拜年,這時長輩要給未成年的小輩壓歲錢。給壓歲錢的習俗起於清代。為的是體現長輩對晚輩的慈愛之情,也有驅邪取吉之意,團拜後,全家聚在一起吃素餡的接神餃子,又稱五更餃子。

「春節特刊」講究

初一到初五北京人則要串親走友,相互拜年,請客送禮、逛廟會、逛廠甸。到了初五北京人稱“破五”,百姓“送窮”、商人“開市”(初六正式開業)。初五家家戶戶都要包餃子,稱之為“捏小人嘴”,其意是一年之內不犯“小人”順順當當。一直到正月十五北京人才算是過完了春節。

老北京的春節習俗,實際上是一種抹不去的民俗文化,它蘊含著家人團聚的溫馨,辭舊迎新的輕鬆和期望,這是一個充滿歡樂和美好理想的古老傳統節日,已紮根於人民心目之中,所以才能延續二千多年至今。給我映象最深的是:三十晚上(除夕之夜)全家吃完年夜飯後,要盡情地玩上一夜。到十二點的鐘聲敲響,“大年初一吃餃子”就開始了。“年初一的餃子”晚上零點一過就端上桌的。

待到天明,家裡的晚輩都要給長輩拜年、祝福。初一到初五則是走親訪友互相拜年、聚會的日子,或者是出門逛廟會。那時街上隨處可見頭插紅花的姑娘、手舉風車的小夥兒,還有身掛大串山裡紅、手裡抖著空竹的孩子,過年那幾天,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除夕關鍵詞

點景

人們在除夕前或當天早上,照例要按傳統的習慣來美化環境,要佈置的紅紅火火。

貼春聯

家家戶戶的街門、屋門的門框上都要貼上紅色春聯。

貼門神

北京多沿用秦叔寶和尉遲敬二位武將的木刻版畫。凡是沒有“門心”的大門才貼門神。

貼福字

除夕下午貼福字。正門上的福字要貼的端端正正。

貼掛錢

有的住戶在街門、屋門甚至佛龕上都要貼上剪紙形式的紅掛錢。

祭祖

體現“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年禧時大都有祭祖的風俗習慣。不論有無祠堂,一律將宗親三代主牌亮開,有影者一律懸影。供桌上也要擺著月餅、水果及各種蒸食、炒菜之類的供品。配以香爐、蠟扦,午後起,紅燭高燒,香菸繚繞,莊嚴肅穆。

送財神

除夕剛一擦黑,有貧家小孩挨門挨戶地送財神爺。一般人都為取個吉利,用高於財神像成本幾倍的價錢接進來。有時,送財神爺的小孩很多,一晚上能接到幾十份之多,既便如此,也不能說:“不要”,如不再接,也只能回答說:“有了”。

年夜飯

老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團圓飯也是全年最豐盛的一次家宴,又稱“團年飯”、“閤家歡”。早年間人們非常重視這頓年夜飯,甭管活兒多忙,路途多遠,三十晚上都要趕回家裡,和家人團聚一堂,高高興興地吃上一頓團年飯。如果有人確實趕不回來,家人也要為他留出一個位子,擺上一雙筷子、一個碗,意為全家人聚齊了。年夜飯在搭配上要有葷有素,有冷葷、大件和清口菜。冷葷有冷燉豬、燉羊肉、冷燉雞、鴨。大件有:紅燒肉、扣肉、米粉肉、紅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有豆腐、青菜等。餃子不在年三十吃,而是在初一,叫做“五更餃子”;一般都是素餡餃子,素餡寓意全家一年日子過得風平浪靜,平安無事。吃完年夜飯,就準備包餃子了,大家一起動手,一邊聊天,一邊包餃子樂樂呵呵好熱鬧。

守歲

按傳統習慣,飯後至夜間接神、拜年之前不能就寢,為自由娛樂時間,謂之“守歲”。年長的人是在辭舊歲之際有珍惜光陰的意思。年輕的有為父、母延壽的意思。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須守歲。為了守歲,除夕之夜必須搞些娛樂活動。年長的一般多聚在一起打麻將牌。有的婦女們則喜歡盤腿坐在炕上打索胡紙牌。小孩們除點燈籠、放爆竹。

接神

進入子時(夜十二點後)即可接神,有的人家由於娛樂或家裡人未齊,須耗到三、四點鐘才接神。接神前,用香菇、木耳、黃花、炸貨、葫蘿蔔、白菜等拌成素餡,包成餃子。接神時,供桌上只供三碗,每碗五個。餃子端上來以後,馬上燃點香燭,宣告接神儀式開。隨後,將芝麻秸鋪滿甬路,從屋門,直鋪到門道,家裡人踏上謂之“踩歲”。凡放芝麻秸之家表示初一至初五“忌門”,不接待女客。

團拜

接神儀式完畢,全家就要進行團拜。首先,給老祖宗磕頭拜年。然後,長輩們坐在堂上(有時坐在炕上),接受小輩們的拜年,均行三叩首禮,還要互相說些祝願的吉祥話。這時,長輩們照例要給未成齡的小輩們一些壓歲錢。拜年後,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頓素餡的接神餃子,也叫五更餃子。有的餃子裡還要放上一枚小銅錢,謂吃到銅錢者為吉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