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我們傳統的春節,我們就必須瞭解一下這個曆法,現在我們國家現行的歷法有兩套,一套是我們現在用的公曆俗稱陽曆。還有一套,是我們中國自己的農曆,我們的春節是農曆大年初一,也就是農曆的元旦,一月一號那是公曆的元旦。
然而兩套曆法體系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一般對這兩套曆法叫公曆農曆或者陽曆陰曆,陰曆就是農曆其實這個說法不完全正確。世界上現在的歷法主要有三種,陽曆就是我們現行的地球繞太陽公轉是一年分十二個月。理論上是大月三十一天,小月三十天,全年是三百六十五天,四年一閏。但是如果七月是大月,八月應該是小月,結果八月也是大月。
不過二月為什麼只有二十八天閏年的時候才有二十九天,因為它這個曆法的設置就很人為隨機了,當年二月在羅馬帝國的時候是處決犯人的日子,所以為了讓它趕緊過去這一個月就少幾天,八月變成大月因為奧古斯都屋大維的生日在這個月,所以皇上陛下過生日這一個月加一天,他這個曆法有點隨意,只考慮地球繞太陽公轉叫陽曆。
那麼陰曆也叫回歷,就是月亮繞地球一圈,大月是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三百五十四天,閏年三百五十五天,三十年有十一個閏年,穆斯林國家就是採用這種曆法,中國把這種曆法叫回歷。回曆是以公元622年先知默罕默德率領穆斯林由麥加遷徙到麥地那這一重要歷史事件為元年,所以回曆只考慮月亮繞地球轉,這個叫陰曆。
中國的歷法實際上是陰陽曆,既不是陰曆也不是陽曆,我們既考慮到月亮繞地球一圈,我們也考慮到地球的公轉。所以十九年裡面設七個閏年,所以按照農曆的話一年有閏幾月的說法。而回歷與我們的閏年是有區別的,回曆的特點是不置閏月。
從夏禹王統一天下每年正月初一為歲首,過新年。商湯推翻夏朝把歲首往前推一個月,以十二月初一為歲首,周武王推翻商,又把歲首往前推一月,十一月初一為歲首。秦始皇兼併六國統一天下,秦朝建立我還得往前推一個月,十月初一為歲首。到了漢朝又改回到夏朝時候正月初一為歲首,以後歷朝歷代都不再改變。
但是在中國古代,正月初一是元旦,我們今天是公曆一月一號,古代春節是立春,這兩個節日在中國古代是有區別。中國古代最重視的節日就是冬至和立春,因為這兩個節日指導中國的農業生產。冬至意味著人們應該閒暇了,皇上要在故宮太和殿接受百官朝拜。立春要告訴人們開始下地幹活了,今日人們對冬至和立春都不太重視了。
正月初一其實就是新的一年開始,結果民國建立西化了,學習西方我們都得過西方的節日。農曆要廢除,因為民國以國號紀年,但是月日用公曆,所以以後你們每年公曆一月一號就是元旦。但是反對聲浪太大,老百姓習慣了自己的傳統節日,政策推行不下去,袁世凱就把農曆的元旦跟立春合併了叫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