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为什么没有拍出原著效果

我第一次读平凡的世界是我十七岁那年,邻居上师范的姐姐放假回家拿回了不少书,其中一本是她的最爱,土黄色的封面及很土的书名并不引人注意,而且那是穷居乡野的我并不知道路遥的大名。正在读师范的姐姐极力推崇,基于对于这个准老师的信任,我拿起了这本书,翻开第一页就再也放不下了,一口气读了三天囫囵吞枣过了第一遍。又迫不及待的开始了第二遍,第三遍,知道第七遍把书读塌架了还意犹未尽。

《平凡的世界》为什么没有拍出原著效果

严格来说我不是文艺青年,只不过小学三年级时父亲从集市上带回来两本《边城》,我才偷偷开始了我的阅读生涯。我要感谢我的父亲,他略微不同于其他农村人之处就是偶尔会买点书回家读。当然他并不是读书人,也不从事文化的营生,仅仅是一个落榜多年弯腰修地球的庄稼人。买书也许是对逝去的青春或曾经的憧憬的祭奠,因为有些书买回来他也仅仅是胡乱的翻那么几页,并没有心思去深入的细读。而这些散发着墨香的书成了我额外的精神粮食,趁大人们下地干农活时拿出来饥渴的啃起来。说啃很符合我当时的境况,因为我那时字并没有认全,有些生僻字我只能靠着故事情节猜它的含义,因为我家穷的连本新华字典都没有,我囫囵吞枣的读,丝毫不因一些字不认识而打断兴头。也许我的父亲是知道我读属于他的那些闲书的,因为书里的折页会随着我的阅读进度而不断的变化位置。但是一向威严的父亲并没有阻止这个进程,他可能是默许了。可能在他的内心深处认为这些书以及更多的书能把我培养成栋梁之才。

十七岁的我捧着路遥的大作孜孜不倦的读下去,泪水一遍又一遍的湿透了书页,写的太真实了,我怀疑路遥是照着镜子画下了我们的世界。路遥的书愈加清晰的激发了我混沌的内心的一个念头,它萌发了一颗种子,我发誓要像孙少平一样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一番。当然路遥也同样刺激了师范姐的弟弟,这个和我同龄的伙计正在为他的学业发愁。但是孙少平兄弟的精神鼓励着他屡败屡战,越挫越强,高中他上了六年,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好歹过了独木桥进入了象牙塔。听说在象牙塔里他混的如鱼得水毕业后在一家制造企业内也是咬着牙折腾,他相信明格铮亮的太阳不会偏心,它会照耀每个人。

《平凡的世界》为什么没有拍出原著效果

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温杯里泡枸杞。为生活奔波为生活折磨的我仿佛已经泄去青春的勇气,磨掉了蓬勃的锐角。但得知毛卫宁导演得《平凡的世界》上映。我还是怀着极大的热情窝在沙发里温习我的青春记忆。然而事实证明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这部捧获了无数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 金牛奖最佳作品奖、 金熊猫长篇电视剧大奖等无数大奖的电视剧让我彻底心凉和无语,我怀疑这些奖是不是掺了极大地水分。电视剧改编最起码应该尊重原著,可是整个电视剧根本看不到原著的丁点精髓和底蕴。也许这个生在北京长在大城市只拍主旋律的大导演根本上是选错了剧本,如果路遥先生地下有知,他定会暴跳如雷的拒绝授予毛大导演改编权。拍的太烂了。我对当下的文艺事业现状是及其不满的,也许文艺改成文娱更为妥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