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去白酒消費的迷亂:為飲者正名

褪去白酒消費的迷亂:為飲者正名

我們為什麼喝酒(圖片來自網絡)

文:潘泉

導語:歷史上最著名、最成功、最有擔當的一次酒席,莫過於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太祖起於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深諳槍桿子裡出政權的道理,只有削藩鎮、除兵權,才能使得趙宋江山的穩固。借一桌酒席,便讓石守信、高懷德等一眾手握重兵的將軍搖身一變成富翁,開啟了大宋文官政制,贏得了大宋400年的內部安寧,對後世影響深遠。主飲者的智慧,參飲者的擔當,樹立了一座道德的豐碑,讓白酒(酒)突然變得高大了起來。

面對時下各種形形色色的不健康飲酒文化和習俗,當喝酒失去快樂,變成一種負擔甚至傷害,我們應當勇於說不。飲者的擔當,應為白酒消費者正名。

褪去白酒消費的迷亂:為飲者正名

圖片來自網絡

一:酒量有度,適量有益

我們反對有害健康與毫無節制的酗酒,我們並不反對理性的豪飲與詩意的品酒,“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飲者有功名利祿的考量,有任性豪飲的放浪,也有為了國家、事業與家庭的責任與擔當。無論是從漢擊匈奴而勝利豪飲的共飲酒泉,還是到危難之際挺身而出、一飲而盡的那一碗壯行之酒,無不體現中華兒女的國家情懷和熱血擔當。

然而,在當下被商業主導而扭曲的白酒消費文化下,究竟為什麼要喝酒,為誰喝酒,卻變得迷糊了,離飲者真實的追求偏離的越來越遠了。於是,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酒一端,寧傷身體不傷感情的豪邁;那一站,領導不喝我不走的豪俠。這難道是飲者應有的擔當嗎?!

1.飲酒有因:無酒不成禮,無酒不成席。

中國酒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源遠流長,從禮字的繁體字“

”,看出酒與禮息息相關,酒,早期用於祭祀,成為“國之大事,唯祀與戎”中敬天祭祖、與神明溝通的工具。經過幾千年的演進,酒從神壇走上餐桌,從宮廷普及到民間,“無酒不成禮,無酒不成席”,成為人們代代相傳的社會習俗,成為喝酒的最大理由。於是,商務應酬得喝酒,朋友聚會得喝酒,婚喪壽慶得喝酒,升官升學得喝酒,喬遷新居得喝酒,甚至有些地方出現家裡購得一輛車也得請客喝酒……,酒,實在是一種萬能的表達,在各地豐富多彩的飲酒文化中,更被演繹的淋漓盡致。

中國特有的飲酒文化,讓飲者樂在其中,也深受其苦。中國白酒與西方洋酒在消費與飲用上的最大差異在於,白酒主要佐餐,飲酒更講究餐桌文化,白酒消費作為交際工具,而西方人飲酒則更注重休閒性能。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度發展,社會商業化程度越來越高,每天奔走於各類商務交際與應酬場合,成為不少人的日常寫照。

“要想作為,先要桌圍”的箇中含義,只有中國人才能心領神會。

在“萬千難事,一杯搞定”和“握100次手不如喝1次酒”的中國特色商業文化和人情社會中,白酒消費的本質被扭曲了,為什麼要飲酒的真實本義被篡改了,更被各地形形色色的飲酒文化帶偏了,被“一切向錢看”的功利驅使了,被一些非理性飲酒的認知誤導了。

2.暢飲有度:如何把握住那隻端杯的手

凡事皆有度,過則為失。酒如此,飲酒者也是如此。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過無數因酒誤事,因酒傷身,因酒敗家的人和事。也接觸了無數事業成功人士,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自制力強。誠如荀子名言:“君子役物而不役於物也。”

酒量有度,適量有益。曾經有過這樣一個真實故事:一個村辦小廠的廠長,為了討回貨款,對方讓他喝一杯酒就還10萬,結果這個廠長提起一瓶酒一飲而盡,對方折服於他的膽識和勇氣,最終如數歸還。這是一個飲者為全廠百姓擔當的感人而又心酸的故事。飲者的擔當不應被這樣扭曲,也不提倡這種不健康的飲酒文化。

喝酒本是為了快樂,為了愜意,為了真誠。暢飲有度,也要把握住那隻端杯的手,儘管它有時自主,有時不由自主。正如勁酒那句廣告語:“…雖好,可不要貪杯哦”。

褪去白酒消費的迷亂:為飲者正名

二:消除誤區,為飲者正名

曾經有人說,中國人一年喝酒量相當於一年喝掉一個西湖。這自然是有些誇張。不過,從2018年中國白酒產量高達600萬噸來看,已經遠超西方蒸餾酒,處於世界之顛,在中國白酒無限風光的背後,是中國特有的消費結構和消費文化支撐了中國白酒的這座液體黃金的大廈。如前所述,中國白酒消費出現了一些扭曲甚至非健康的錯誤認知。在我們倡導白酒消費迴歸本源,為飲者正名的道路上,兩大誤區,必須破除:

1.誤區一:有害健康論

喝酒有害健康,這是多數人的普遍共識。其實,這是對酒的一種誤解。古人云:“酒為百藥之長。”這從醫之繁體字寫作“醫”便能說明一二,《說文解字》說“醫,治病工也。……得酒而使,從酉。”可見酒與醫的關係,自古有之,並且密不可分。

在中醫現存最早的典籍《黃帝內經》中已有許多與酒有關的論述。在《素問》中,不僅有《湯液醪醴篇》是專門說酒的,論述了酒與防病健身的關係,還記載有治療膨脹的“雞矢醴”方。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中已記有完整的藥酒配方和製備方法,這更是我國曆史上早期將酒運用於醫藥的實證。而《本草綱目》中關於酒的功能記載,其中說“酒,味:苦、甘、辛、大熱、有毒”,有“行藥勢,通血脈,潤皮膚,散溼氣,除風下氣,解馬肉、桐油毒”之功效。可見,酒對人體還有一定的益處,而喝酒有害健康論,顯然是一種認識誤區。

其實,現代醫學已經證明,白酒有活血通脈,助藥力,增進食慾,消除疲勞,陶冶情志,使人輕快並有禦寒提神的功能;飲用少量白酒特別是低度白酒可以擴張小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延緩膽固醇等脂質在血管壁沉積,對循環系統及心腦血管有利。但是,酒中所含的乙醇對人體損傷很大,長期大量飲酒會對人類的中樞神經系統造成損傷。

一些酒廠不正確的酒與健康的關係講解,也加重了社會對白酒是否健康的認識誤區。比如10多年前某名酒企業宣傳可以治療肝癌結果引發官司一事,就明顯加劇了社會對於酒與健康的誤解。

2.誤區二:中國人最能喝

從古人 “會須一飲三百杯”、“酒逢知己千杯少”、打虎英雄武松喝十八碗的低酒度時代,到現代動輒50多度的高度酒,再到前些年出現了“一斤哥”、“六斤哥”,都給人們造成了錯覺——中國人最能喝酒。但事實上,相比西方,我們還是有點謙虛了。如果將喝酒量和度數按統一標準折算,中國年消費白酒600萬千升,近14億中國人均飲酒不到4升,而法國人均為7-8升左右,日韓則高達10餘升。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人喝酒量不如西方人,更不敵日韓。顯然,說中國人最能喝,是一個誤區。

只是,在中國特殊的白酒畸形消費結構下,佔據白酒消費價值最大部分的高端白酒是少數人喝了(這部分消費群體主要是社會各階層的精英群體,相比廣大的普通大眾,他們自然是“少數人”),精英群體財富的持續增長和消費升級,正是推動這高端繁榮的消費因素;而多數的普通大眾則喝掉了佔白酒消費絕對數量多的中低端酒(中低端盒裝酒、光瓶酒、散酒),這類消費群體成就了瀘二、牛欄山、紅星等一批大單品。

未來,隨著白酒向消費者回歸步伐的加快,在行業與社會對健康飲酒、理性飲酒的宣傳和倡導下,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對健康意識的增強,讓我們一起反對酗酒,倡導健康消費文化,為白酒消費者正名,就從自己和身邊的飲者開始。

你能做到嗎?歡迎下方留言評論。

褪去白酒消費的迷亂:為飲者正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