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驅動運營案例

數據驅動運營案例

作者:騰訊大數據

全文共 6212 字,閱讀需要 12 分鐘

—— BEGIN ——

數據分析對於運營來說是一個數據抽象的過程。

現實情況是連續的、複雜的、互相影響的,而數據抽象的過程,就是將這些複雜多變的現實情況簡化為數字量,搭建數據模型,計算相關因子,推斷事件歸因,並推進自身改進優化。

由於現實的複雜性,我們作為產品、運營或者數據分析師,在實際問題處理時,就需要做歸因分析,需要屏蔽其他因子的干擾,因此我們常常使用用戶分群。

分群后,我們的用戶群可能簡化為:

數據驅動運營案例

在每一個分群下,我們可以簡化地對比某個因素對關鍵路徑或者關鍵指標的影響因素。

分群是手段,是工具,簡單來說,分群分析就是通過聚類的方式,把相似的人群合併,考察同一事件或同一指標在不同人群上的表現,以推斷並定位對該事件/指標有明顯影響的因子。

我們將用戶精細分群與用戶畫像結合起來,助力精益化運營的深度與精度。

細分目標人群,結合用戶畫像的實踐

那麼,用戶分群與用戶畫像如何結合使用?

接下來,我們舉個App案例進行說明:

某電商App,現在面臨的問題是用戶成交量較低,與投放推廣的成本相比,ROI較低。

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如何分析?

首先,我們想看看成交的這部分用戶與大盤用戶之間有什麼區別。我們在用戶中選出成交的用戶,建立用戶群對比大盤用戶。

這裡,我們需要使用MTA自定義事件。

設置“付款成功”為一個自定義事件,然後使用MTA中的用戶分群功能,將自定義事件中滿足“付款成功”的用戶群篩選出來,命名為“成交用戶”;我們還可以設置一個叫做“高價值用戶”的用戶群,將“付款成功”且付款金額>=100的用戶篩選出來。

數據驅動運營案例

此處定義高價值用戶為成交單價>100元的用戶。

1. 用戶分群分析

得到了三個用戶群之後,我們使用數據分析工具,比如騰訊移動分析MTA,對比這三個用戶群特點間的區別。

以下為三個用戶群特徵的對比:

數據驅動運營案例

數據驅動運營案例

從圖中我們可以發現,大盤用戶中男性較多,但實際成單與高價值用戶中,都是女性偏多,且此部分用戶對購物類App、金融類App的興趣要明顯高於大盤用戶,表現出了較強的消費能力。

現在我們的問題是投放回報率較低,ROI不符合預期。

那麼,我們可以初步判斷,可以優化的有以下兩個方向:

  1. 用戶引流渠道可能有問題,需要調整渠道引流策略,包括渠道選擇、人群針對性優化等,引入與消費行為匹配的新用戶群,提高銷售量;
  2. 商品定位的調整:現有產品對男性的吸引力不足,導致大量大盤用戶並沒促成成單,這也是導致ROI較低的另一方面原因,可能需要調整的包括商品品類、商品推薦等;

其中,第一種優化方式的見效週期較短,而第二種調整方式相對影響層面較大、週期較長。我們優先實踐第一種優化方式,以調整渠道引入流量為主,優化引入人群的匹配程度,實現提高ROI的目標。

後續還需要斟酌是否需要優化產品定位,比如打造針對男性的亮點頻道,進行產品改善迭代。

2. 渠道優化策略

那麼,渠道應該如何做改善?我們先對單週渠道引入量的數據,進行初步評估。

數據驅動運營案例

  • 成交率數值應用的是漏斗模型的渠道篩選功能
  • 此處渠道只列了5支較典型的渠道樣本數據,實際渠道分佈更多

從圖表上看,我們當前主要的流量渠道是渠道D與渠道E,而且渠道D的留存率很高,可以認為是我們的優質渠道。

但從成交上看,我們認為渠道A其實有很大的潛力,雖然現在的引入量較小,但與成交人群重合度較高,考慮到A渠道的獲客成本低於渠道D,加大投放之後很可能會有一個不錯的收益,能夠實現我們提高ROI的目標。

3. 渠道人群畫像驗證

我們對渠道人群A進行畫像分析,女性比例高達62.36%,其用戶群對購物類App的興趣也高於大盤用戶,與我們高價值人群特徵匹配度較高。

數據驅動運營案例

數據驅動運營案例

現在渠道A給我們帶來的流量還比較小,但由於其渠道收益上ROI比例較高,且其群體畫像與我們高價值用戶的畫像吻合度高,表現出了很高的投放潛力。

我們的改善方法是:調整渠道投放的比例,減少渠道B、渠道C的投放,增強渠道A的投放,以周為單位,迭代優化渠道投放效果,並監測ROI的變動。

4. 渠道投放優化效果

在投放一週後,對新增用戶有了增長,我們臨時決議再次加大渠道A的投放比例。

這裡是一個月的時間週期內,我們的新增用戶數在渠道上的分佈有了顯著變化。

數據驅動運營案例

優化投放渠道前後,購買轉化漏斗轉化率的改變:

數據驅動運營案例

由於渠道A的平均客單價約是渠道D的1/2~1/3,我們的投入產出比例得到了優化。這主要依賴於通過數據分析找到了優質低價的渠道,降低了獲客成本。

細分漏斗畫像,改善關鍵節點

通過數據挖掘,我們發現了優質渠道A,其用戶群與我們的高價值用戶比較吻合,同時平均客單價約是原有主要渠道D的1/2~1/3,我們的投入產出比例得到了優化。

這主要依賴於通過數據分析找到了優質低價的渠道,降低了獲客成本。

漏斗改進效果如下圖:

數據驅動運營案例

那麼,這個漏斗是否存在其他可以改進的地方呢?

當然有!我們的現實世界並非是簡單的數據邏輯結構,很多結果都是多種原因綜合導致的,我們可以用多種角度去分析同一個問題。

下面我們將結合漏斗分析與用戶分群來做一個深度分析,通過漏斗的細緻拆分和交叉對比,定位問題所在。

1. 漏斗分析

那我們就從這個漏斗開始分析:從上面都是漏斗中,我們可以看到,加入購物車之前的轉化率都較高,但在購物付款的流程中,轉化率急劇降低至14.65%,這裡應該也有改進的空間。

數據驅動運營案例

我們再看頁面瀏覽數據,可以發現,用戶在訂單確認頁面停留的時間長達95秒,這與我們平時的認知不相符。

數據驅動運營案例


2. 漏斗拆分

為了驗證我們的假設,我們建立兩個小用戶群——“確認要付款的人群”&“成功付款的人群”,即把漏斗中“訂單人群”到“付款人群”進行了拆分,把確認付款的動作獨立出來。

我們能夠發現,在“確認要付款”到“成功付款”確實是損失轉化的主要環節。

數據驅動運營案例


3. 分群分析

我們看這群“確認付款”&“未成功付款”的人群:

數據驅動運營案例

我們姑且把這個人群叫做“付款失敗”組。

在MTA中你可以通過設置用戶分群設置來實現這一步的處理,如下圖。

數據驅動運營案例

通過幾個人群的對比,我們發現“付款失敗”組的人群離線環境陡增約14%,另外,其3G、2G網絡的比例要高於大盤人群(5.68% vs. 1.36%),且設備品牌中,相對機型較小眾、低端。

數據驅動運營案例

數據驅動運營案例

我們實際測試了品牌1和品牌2的實際幾個機型,主要針對的就是付款頁面的頁面體驗,存在以下問題:

  • 機型適配性較差,開發時主要考慮的是現有主流機型適配,對小眾機型的關注度較低;
  • 頁面卡頓嚴重,長達40秒以上的空白頁面,嚴重消耗了用戶耐心。

於是我們做了以下改善:

  • 緊急修復版本,在小眾機型的主要推廣渠道上升級了版本適配性的App;
  • 頁面加載量優化,包括切割、壓縮、刪減圖片,框架優化,預加載等策略,惡劣網絡下加載速度提升至約15秒;
  • 加載等待頁面設計,增加了動畫的等待頁面,給用戶賣個萌,增加用戶等待的耐心。


4. 效果驗證

頁面優化後,我們的漏斗轉化流程有明顯改善:

數據驅動運營案例

我們針對這群“付款失敗”用戶群所做的改善,為轉化漏斗提高了3%的轉化效率,這是非常大的一個收益。另外,我們在後續的漏斗改進中,還嘗試結合了頁面點擊/頁面流轉的分析,刪去了付款頁面中不必要的信息、按鈕,保證了付款流程的順暢性,對於提升漏斗也有一定的作用。

5. 總結一下

數據運營的優化思路其實就是通過細緻拆分,把複雜的、多因子的事件分析拆分為獨立的、單因子的歸因分析,以確定改進的思路。

用數據說話,從埋點開始

數據只有採集了才能做分析,分析了才能實現價值。

數據驅動運營案例

圖1. 數據運營微笑模型

上圖是數據運營解決問題的思路,但相對的,數據運營分析的需求,也驅動著數據埋點的優化。

有時候,我們可能會遇到這樣的尷尬:

  • 數到用時方恨少!
  • 木有結論腫麼破!

其實,數據埋點比我們想象得有更多挖掘的空間,有針對性的有條理的埋點能夠幫助我們理清用戶行為軌跡、抓住用戶特徵、解析關鍵路徑。

但過多的埋點,可能會給App帶來負擔,也可能對App用戶的流量、網速體驗有影響,這都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因素。

全埋點、多采集,並不是數據分析體系構建的辦法,反而是把分析挖掘的工作量後移,給數據分析帶來很多負擔。

較好的做法是:帶著我們的分析目標與數據解讀思路去埋點。騰訊移動分析MTA在數據埋點上做過多次優化,能確保多次採集一次上傳的數據傳輸過程,減少對用戶流量的影響,優化用戶體驗。

下面我們分幾個層次來討論埋點問題:

1. 用戶行為分析

通過埋點可以追蹤用戶的行為,即對App內的關鍵路徑進行監測,這無疑是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應用場景。不同的App可能關注的埋點事件有很大不同。

例如,電商類App多關注的是訂單成交;社區類App可能關注UGC內容的產生;閱讀類App則需要關注內容的閱讀。

用戶埋點的場景很靈活,埋點可以統計的事件數據能和業務數據進行打通。

比如在新聞閱讀的App中,將閱讀新聞作為自定義事件,每一篇報道都帶有不同的參數,可以得到閱讀的大盤整合數據,也可以分析每篇報道的價值,甚至可以方便的實現閱讀量排行榜等功能。

埋點是因業務場景需要而定的。

比如第二篇時講到的漏斗細分中,有一個金融用戶案例。在綁卡流程轉化流失率過高的時候,需要定位每一個輸入框的填寫方式是否存在問題,這時埋點的密度會比一般情況要高很多。

數據驅動運營案例

圖2. 定位問題時的埋點示意

上述埋點是基於我們想要定位“為什麼綁卡頁面轉化率低”的需求。埋點之後,在綁卡流程漏斗中,MTA會生成一個詳細填寫頁面的漏斗,從中我們或許能知道用戶是在哪一步停止操作的,是否有改進的空間。

數據驅動運營案例

圖3.漏斗拆解(由於業務數據敏感性,以上數據已做模糊處理)

但如果之後我們修復了問題,我們可能就不需要這麼細緻的埋點了,或者我們只需要對可能出問題的地方進行埋點監控。

數據驅動運營案例

圖4.穩定後的埋點示意圖

因此,業界所說的全埋點是一種未充分理解自身業務時採用的策略,很多時候也無法滿足詳細漏斗的追溯要求。而不必要的埋點帶來了過量的數據上報,一方面加重了用戶的流量負擔,另一方面也不利於後期的覆盤分析。

當然如果真的是業務上線了,點還沒埋上,騰訊移動分析MTA新近推出了可視化埋點功能,可以由產品、運營同學通過web端配置埋點,雲端下發至App中,隨時調整App內的埋點策略,也是機智而有效的救急措施。

開發GG再也不用擔心我漏埋點啦~~

2. 用戶人群分析

根據用戶事件、來源渠道、同期群,甚至年齡、性別、地域等,我們可以把自己的App用戶切割為很多小群體。

比如在訂單購買的業務中,將訂單金額作為參數上報,能夠更好的分析用戶的價值。

下圖是一種消費用戶分群的方式,以消費金額Monetary、消費頻率Frequency和最近一次消費時間Recency,得到8個象限的用戶,可以對不同的用戶進行不同的運營推廣策略。

數據驅動運營案例

圖5. 消費用戶分群模型

還是看這個電商App,當用於活動運營分析的時候,可能數據分析的視角和方式就不太一樣了。

舉個例子:618活動時間新註冊(同期群)且完成過一次訂單的這群用戶,他們在活動期結束之後,會有哪些表現?

  1. 購買VIP會員的轉化率高於平均活動水平→某個新的廣告渠道帶來了優質的新客戶,該渠道可以繼續投入,持續關注效果;
  2. 繼續參與七夕節的活動→人群可能對活動信息比較敏感,適合推薦促銷信息;
  3. 流失曲線&再次開啟時間的關係是:2周內不再開啟App的客戶,87%都流失了→我們如果在新用戶註冊後1周左右的時間通過Push、短信、郵箱等手段喚醒用戶,能夠大幅提高留存。

通過把人群切分,去分析業務特性,能夠加深對用戶的理解,結合你的App觸達手段,能夠讓你更好的與用戶交流互動,實現業務運營的目標。

而這裡的人群切分方式,就需要通過埋點定義出自定義事件,通過事件與其他條件的疊加、篩選,與不同事件、報表做交叉分析,就能夠凸顯核心用戶群體的價值,精細化運營不同用戶群體。

點擊不同按鈕、關注不同板塊、甚至不同註冊時間的人群都有不同的特性。

精細化的分析運營需要對業務的深入理解,需要學會切入分析的角度,解析你的用戶的特徵,瞭解你的用戶,再由數據的需求去驅動埋點的配置。

3. 解析核心路徑

第三點是基於第二點的應用。通過切割用戶人群,再回到業務關鍵路徑上,去發現吸引用戶、留住用戶的奧秘。

舉一個比較知名的例子:

在某知名社交App的數據分析運營分享中,通過不同的事件對比,可以發現10天內添加7個好友的留存率大大提高。

我們回溯一下,如果我們想要分析什麼才是這個App留存率的關鍵,我們需要羅列很多的可能性,比如在平臺上瀏覽100條新聞、引薦3名新用戶加入、產生UGC內容或者是上傳3張照片、玩過平臺遊戲。那麼,我們需要對比這些人群,尋找在這些事件中哪些才是與留存率強相關的?

如果是添加好友的這件事,那麼這個時間限是:註冊時關注3人,還是一週內關注5人?

或者如果我們發現,引薦5名新用戶,留存率非常高,但實際上,真的能引薦5名新用戶的人群少之又少,那麼這件事也不適宜我們去重點關注,因為給我們帶來的成本太高了。

數據驅動運營案例

圖6.自定義事件與留存相關度的分析實例

從這些關鍵事件中,我們要通過數據分析找到其中的核心路徑,然後傾斜我們的資源去支持它。

4. 總結一下

總的來說,埋點與數據統計,都是為業務服務的。關注哪些事件、為他們埋點是由於App自身的業務特性所決定。

埋點需要有的放矢,分析才能得到結論,迭代增長也將有跡可循。

似是而非的數據悖論

精細化運營能夠幫助我們在數據的指導下進行產品路線、戰略的調整,讓產品改進的過程有章可循。

但有時候,我們也會遇到一些看起來有些詭異的數據陷阱。

1. 案例數據

我們先看問題的描述:

數據驅動運營案例

在產品A和產品B中,男性的購買成交率都是男性>女性,可在合計中,卻是女性>男性。那麼,這就有點懵了。

所以,到底應該拓展男性用戶,還是女性用戶呢??

數據驅動運營案例

可能我們的第一反應都是:是不是數據不準確啊?於是我們就有了這個案例……

2. 原因定位

我們來追溯一下問題的來源:

數據驅動運營案例

* 此處數據已做了模糊處理,非真實數據

從數據上我們可以看到,實際上,在產品A和產品B上,確實都是男性轉化率高於女性,但由於產品B的轉化率明顯低於A,且男性群體大量被引導去了產品B,所以整體數據的轉化率反而要低於A。

這在統計學上稱為:辛普森悖論

(Simpson’s Paradox)

在分組比較中都佔優勢的一方,在總評中有時反而是失勢的一方。該現象於20世紀初就有人討論,但一直到1951年,E.H.辛普森在他發表的論文中闡述這一現象後,該現象才算正式被描述解釋。 後來就以他的名字命名此悖論,即辛普森悖論。

3. 優化方案

回到這裡的題目中,數據向我們展現了兩個結論:

  1. 對於產品A和產品B,男性的購買成交率都大於女性;
  2. 產品B的平均成交率要明顯低於產品A。

那麼對於投放決策來說,我們還是偏好男性用戶。在引流成本相同的條件下,男性的購買轉化率較高。而針對產品A和產品B的分流推薦方式,可能還需要考慮兩個產品的客單價與利潤率。

數據驅動運營案例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產品A屬於低單價、低利潤、成交率高的產品,產品B屬於高單價、高利潤、成交率低的產品。

那麼如果在電商開拓期,希望引入更多用戶,我們可能會側重於推廣產品A;如果平臺已經有一定規模,希望能夠提高人均利潤率,降低百元成交量的獲客成本,我們可能可以考慮多推廣產品B。

數據驅動運營案例

(大概就是像這樣的兩個產品↑)

當然,這些的前提是在,引流成本相同的情況下。而往往實際問題的考慮中,我們還會需要考慮投放成本、投放效果、轉化效果等問題,

4. 案例總結

在數據運營的實戰中,可能常常會遇到一些讓我們覺得有點彆扭的數據。

而在這些數據背後,其實蘊藏著很多的細節與能量。因此,建立詳細的數據分析運營體系,理解用戶群分離與歸併的思路,讓數據為你所用,這是很重要的。

回顧我們講過的數據運營微笑模型~

數據驅動運營案例

這一期我們講的是在定位原因的過程中,對用戶群拆分解析之後發現了其中的運營價值。

我們可以先通過自定義事件埋點,監測購買事件,同時上報購買商品的參數;然後通過用戶分群設置篩選出購買事件中,購買參數等於產品A的人群,來得到我們想要的細分用戶群體:

數據驅動運營案例

然後通過用戶群體的計算與分析,得到該群體的人群特徵,展開我們的數據分析工作。

今天的運營實戰分享就先到這裡,客官們有啥建議或意見歡迎在留言區評論哦~

END.

來源:數據科學與人工智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