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心目中的“洛神”,不是甄宓,另有其人

每每提及曹植,总会想到所作之《洛神赋》。虽然他并不长的人生中他为我们留下的名篇甚多,而这篇《洛神赋》却成了他的烙印。

原因无他,在大部分人的认知里,《洛神赋》暗含的是作者不敢明说的一份感情,具体说来,他爱上了一个永远也得不到的女人:甄氏,那个他称之为大嫂的女人。

娱乐至上的时代,我们不会放过这个八卦内容。影视剧中的曹植对甄氏一见钟情,而甄氏也为曹植倾心,两情相悦之际却被“大恶人”曹丕横刀夺爱,有的导演更是嫌事儿不够大的,把老曹都拉进来凑热闹。

曹植心目中的“洛神”,不是甄宓,另有其人

曹植,总是给人以豪爽潇洒的印象

就连某著名的三国游戏,甄姬的开场白都是“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系若流风之回雪”,大嫂对小叔子的文采相当满意。

然而通过诸多角度的分析,明离子发现,其实这个流传了千年的不伦之恋却根本站不住脚。

一、小正太和轻熟女没有太多交集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下邺城。至此,北方基本肃清,曹家正式成为中原之主。

那年,曹植12岁,却已跟随父亲出征,他随着大军进入邺城,与父兄一起迎接曹家的高光时刻。

不久,曹植得知了另一个好消息,17岁的哥哥曹丕将要成婚,迎娶的正是曹家老对手袁绍的二儿媳妇甄氏。

曾为人妇的甄氏还能被曹家明媒正娶,成为曹丕的正妻,自然有她的过人之处,“姿貌绝伦”,是曹丕对她的第一印象,他对她一见倾心。

12岁的曹植也许也听说了哥哥对嫂子关于品貌方面的描述,为此他会在婚礼时偷偷的多看新娘几眼,而甄氏呢,也许会在丈夫曹丕的介绍下,知道了还有这么一位叫曹植的小弟弟。

曹植心目中的“洛神”,不是甄宓,另有其人

甄氏与曹植相差近10岁,不可能有什么感情交集

小正太曹植和轻熟少妇甄氏的交集,仅限于此。

相对于嫂子的相貌,小曹植对婚礼上那些五花八门的美味佳肴应该更感兴趣,随父亲行军多日,曹操的军纪是出了名的严格,终于可以借此放松一下了。

12岁的小男生和21岁的新娘子会在大庭广众之下一见钟情?几乎不可能发生。

二、豪爽潇洒的另一面

不过影视作品很大程度上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曹植的。

史载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也正是他的这些放浪形骸的个性,让他从曹家继承人的角逐中输给了善于钻营的曹丕。

但纵观曹植一生,虽然潇洒豪爽,不拘小节,却绝非大家印象里的那种离经叛道,毫无政治智慧的浪荡公子。恰恰相反,曹植有着对儒家思想“君臣父子”的严格操守,这些个性的共同作用下造就了他悲剧的人生。

在政治方面,曹植首先觉察出司马懿家族的野心,并上书提出加强曹氏诸侯王之间的关系,预防外姓的建议,可惜被侄子曹叡当作了耳旁风,会在近期文章里介绍,在这里不再展开。

曹植到了适婚年龄后,迎娶的是清河崔氏家的女孩,大名士崔琰的侄女,谓郎才女貌,门当户对。

曹植心目中的“洛神”,不是甄宓,另有其人

崔氏,曹植的发妻

更重要的是,虽然是包办婚姻,曹植却对这位崔姑娘非常满意,两人婚后相敬如宾,一起度过了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岁月,生下了二个女儿,一个儿子。

然而不幸的是,儿女们相继夭折,为曹植夫妇的生活蒙上了巨大的阴影。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天性率真乐观的曹植一定会经常这样安慰妻子:我们还年轻,有的是时间,孩子还会有的。

然而,现实却并没有给他们那么多时间。不久后,崔氏因为穿着华美的衣裳,被曹操撞见,因此触犯了厉行节俭的规定,被逼自杀。

崔氏的死真的是因为穿错了一件衣服吗?

当然不是,曹操借着这件事向群臣宣告:

请大家同心戮力共同辅佐未来的继承人曹丕, 我已完全放弃曹植。

曹植心目中的“洛神”,不是甄宓,另有其人

曹丕最终成了曹家的第二代掌门人

原来,曹植这些年,不仅经历了丧子丧女之痛,在父亲曹操心目中的地位,更是急转直下。他“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让曹操震怒。曹仁被关羽所围,曹操命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火速驰援,却因为醉酒不能领命,让曹操彻底失望。

无论是性格决定命运,亦或是时运不齐,总之曹植彻底失去了成为曹家继承人的机会。支持他的杨修、崔琰相继被杀,如今,曹操又将屠刀架到了妻子脖子上。

“感前哀之未阕,复新殃之重来!方朝华而晚敷,比晨露而先晞。 感逝者之不追,情忽忽而失度。天盖高而无阶,怀此恨其谁诉!”

这是曹植为纪念幼女的夭折写下的《行女哀辞》,他感叹着幼女像晨露般快速的干涸,想要重来而不得的悔恨,而他自己的遭遇,又何尝不是追悔莫及?

三、曹植心目中的“洛神”,另有其人

史料里没有记载曹植为崔氏的无端获罪去做过什么挽回的举动,这也印证了他骨子里对“君父”权威的愚忠。但他也深深地明白,妻子正是因他而死,所以之后的许多年,曹植未再续弦,直到曹丕继位登基后,才又娶了谢氏为妻,这里足见曹植对妻子崔氏的真情。

黄初三年(222年),曹植被兄长曹丕封为鄄城王,也就是在这一年写下了《感甄赋》,也就是《洛神赋》,对了,据说是曹丕看了之后觉得不妥才改的名字。

“甄氏即洛神”的误会便是由”鄄城王“和”感甄赋“这两个词汇造成的。而创造这个误会并将其发扬光大的,是曹植死后几百年后的唐朝人。

原来《感甄赋》传到唐朝,和后世同样有着八卦心的唐人脑洞大开,将《感甄赋》中的“甄”解释成了曹丕的皇后甄氏,并且根据赋中的“斯水之神,名曰宓妃”,给甄氏起了个连曹丕都不知道的名字:甄宓。

从此,“曹植为大嫂甄宓写下《洛神赋》”的故事就此传播,深深满足了千百年来八卦的人们,同时,也为曹植被兄长曹丕压迫出一口恶气。

大部分人都愿意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当然了,也有不相信的。

南宋的诗人刘克庄,就曾经说过:

“《洛神赋》子建寓言也,好事者乃造甄后以实子。使果有之,当见诛于黄初之朝矣。”

刘克庄说的很对啊,《洛神赋》创造于黄初年间,此时的曹丕已是皇帝,甄氏是皇后,谁敢惦记?还敢堂而皇之的写出来?

曹植心目中的“洛神”,不是甄宓,另有其人

作《洛神赋》时,甄氏已为皇后

曹丕把《感甄赋》改名为《洛神赋》的传闻,也是唐人所创的无稽之谈。道理很简单,曹丕如果真能在《洛神赋》里看出曹植是写的自己妻子甄皇后,恐怕就不是帮着改个名字那么简单了吧?

真实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的:古代“甄”通“鄄”,《感甄赋》实际上应该是《感鄄赋》。

曹植的这个鄄城王只做了一年,不久就被改封为雍丘王,而后又改为东阿王,最后是陈王。曹丕曹叡父子为他”十一年三徙都“,满满的不信任。

不过也正这样,让我们可以将《洛神赋》的写作时间定位在公元222年。

写到这里,很多朋友一定会问,既然”洛神“不是甄氏,那曹植所写的又是谁呢?

很多人的解读为曹植对于理想抱负归于破灭的追思,将满腔抱负幻化成了”洛神“,并非现实中的某个人,但明离子却认为,”洛神“一定有一个原型。

也许很多人猜到了答案。

”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

诚然,曹植借《洛神赋》表达了很多不便于明说的抱负,但他所描绘的那个”洛神“一定有一个原型。这位”洛神“和他曾度过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最后却离他而去。

这个原型就是他的结发妻子崔氏。

曹植心目中的“洛神”,不是甄宓,另有其人

发妻崔氏,也许就是曹植心目中的洛神原型

因为自己的失势,妻子被父亲赐死,身为臣子,无法明言追思,于是便借着对洛神追求与眷恋,表达着内心最深处对妻子的哀思。

太和六年(232年),曹植病逝于封地,终年41岁。在他弥留的那一刻,他一定见到了心目中的”洛神“。

不是初见,而是重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