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杀了刘伯温,朱棣继位后,为何又杀了刘伯温的儿子?

zasdff2010


刘伯温号称神机妙算,能预测未来,但他肯定无法预测到,自己和儿子竟被朱元璋和朱棣父子分别干掉。不然的话,他为什么还要去为朱元璋效力呢?

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夺取天下

刘伯温从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一目十行,12岁就考中秀才,天生神童。后来,刘伯温因机缘巧合,深入研习《奇门遁甲》、《六甲天书》等奇门八卦之书,一开始给人算卦占卜,看相问术,每发必中,在老家混的很有名气,大家都说他有魏征、诸葛孔明之才。

后来,刘伯温中了进士,做了元朝的官,他是一个好官,一心干实事,为老百姓主持公道,但元朝末年政治黑暗,官府腐败,刘伯温跟那些贪官污吏势同水火,在仕途上很不得意。

再后来,刘伯温因为在招抚起义军首领方国珍的问题上,跟朝廷意见不一致,遭到排挤和诬陷,刘伯温一气之下,干脆辞官还乡,像陶渊明一样隐居起来。

当时的朱元璋正值用人之际,听说刘伯温的大名,就把他聘为谋士。朱元璋擅长用人,而刘伯温也看出朱元璋是个大有作为之主,施展自己足智多谋,思维缜密,料事如神的的才华,全心全意辅佐朱元璋,最终帮助朱元璋建立大明,打败元朝,统一了全国。

刘伯温对大明开国做出重大贡献,称为第一谋士也不为过,但朱元璋在大封功臣时,却仅把刘伯温列在第36位,封为“大明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诚意伯”,别说公爵,连侯爵都没有。

朱元璋杀害刘伯温只是猜测

朱元璋之所以如此不重视刘伯温,一方面是因为他确定的开国功臣大多是武将,另一方面也是对刘伯温的不信任。

朱元璋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多疑,刘伯温是元朝旧官僚,不是他的嫡系,就连自己的嫡系都不放心的朱元璋不可能对刘伯温予以完全信任;再者就是朱元璋十分自负,他认为自己文韬武略,大政方针自己一个人就能搞定,像刘伯温这种纯粹的谋士可有可无。

或许是看出了朱元璋心中的想法,刘伯温在朱元璋大封功臣的第二年,就辞职还乡了。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65岁的刘伯温感染风寒,身体不适,朱元璋知道后,派右丞相胡惟庸带御医前去探望,表示关心,并且让御医开了药方。

皇帝给开的方子,刘伯温不用也得用,他照单抓药服用,但吃了一个月后病情却不见好转,甚至更加严重,肚子里好像有一堆石块挤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几个月后就病逝了。

其实,说朱元璋杀刘伯温是没有证据的,更多是猜测。

天下大定后,朱元璋确实大规模铲除开国功臣,很多亲信都未能幸免,但刘伯温早有远见,他在开国功臣中最早远离政治漩涡,又淡泊名利,名位不高,按理说不会受到牵连。

刘伯温得病时65岁,这在古代已是高龄了,这个时候皇帝派大臣前去探望,让御医开药,是历朝历代十分常见的现象,跟刘伯温之死没有必然关系。或许即便朱元璋不派人去,刘伯温也会寿终正寝,朱元璋没有必要去杀一个已经65岁高龄、身患疾病、毫无威胁的老人。

杀害刘伯温的凶手可能是胡惟庸

朱元璋确实没有把屠刀砍到刘伯温头上,但胡惟庸却可能耍了暗刀子。

刘伯温是在无意中得罪胡惟庸的。

开国丞相李善长辞官后,朱元璋在丞相人选上打听刘伯温的意见。

朱元璋问:杨宪如何?

“杨宪有丞相之才,无丞相之气量。”

又问:汪广洋如何?

“他的气量更狭窄。“

又问:胡惟庸如何?

“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胡惟庸会把马车弄翻。”

后来朱元璋还是先后任用汪广洋、胡惟庸为相,但刘伯温的这句话已经得罪了胡惟庸。

胡惟庸为人奸诈,心胸狭窄,最擅长妒贤嫉能,陷害他人,刘伯温在辞官还乡后,胡惟庸还是没有放过他,专门派人虚构罪名攻击他,吓得刘伯温带病跑到京城,向朱元璋谢罪。

以胡惟庸的性格,对曾经阻止自己当丞相的刘伯温怀恨在心,蓄意报复,是很有可能的。

刘伯温有两个儿子,长子被胡惟庸所杀,次子被朱棣所害

刘伯温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琏在1377年,也就是刘伯温去世2年后,与胡惟庸的党羽发生冲突,被胁迫堕井而死。

刘琏之死似乎更印证了胡惟庸杀害刘伯温的事实——胡惟庸不但害了刘伯温,还想要斩草除根,连同刘伯温的儿子也干掉。

刘伯温次子的刘璟逃过一劫,是因为他才学过人,好论兵事,很得朱元璋的喜欢,老朱元璋怀念刘伯温,就经常召刘璟入宫和自己聊天,关系密切如同家人,胡惟庸才没有得逞。

刘璟跟年轻的朱棣很熟,他俩曾在一块下棋,朱棣认为自己是燕王,刘璟是臣,半开玩笑似的要刘璟让自己两步,没想到刘璟却很严肃地说:“可让处则让,不可让者不敢让也。”

朱棣一想,看来这个刘璟还真是一个“小事讲灵活,大事讲原则”的人,万一自己要是造反,他肯定不会支持自己。

后来,朱棣果然搞起了靖难,刘璟积极向建文帝朱允炆献策,但未被采纳,后来又给李景隆参谋军事,结果草包将军李景隆一败再败,刘璟只能跟着他逃跑,也没有用武之地。

朱棣即位后,召刘璟入朝为官,遭到拒绝,反被刘璟怒怼,因此痛下杀手

刘璟一开始以有病为由不去,后来没办法了,只好入京拜见,但他见了朱棣,居然称皇帝,而称殿下,这可让朱棣十分恼火:难道你不知道那个书呆子方孝孺的下场吗?

刘璟还是原来那个讲原则的刘璟,他不害怕朱棣的威慑,大胆答道:“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意思是说,你朱棣就是篡位贼子,几百年以后也改变不了这一事实。

以朱棣的性格,绝不可能放过这种“大逆不道”之人。刘璟立刻被下狱,但他没有等着被朱棣砍头,而是在牢里自尽而死,也算是建文帝的一枚忠臣了。

一向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与诸葛亮齐名的刘伯温,竟然落得父子皆亡的下场,甚至险些断子绝孙(刘伯温的长子刘琏有子,其子孙后世袭诚意伯爵位),不知道刘伯温在生前,是否预测到自己如此悲催的命运呢?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刘伯温死的很惨,他的两个儿子死的比他还惨,父子三人是都是惨上加惨。

刘伯温本名刘基,浙江青田人(今文成县)。精通天文兵法经史,辅助朱元璋完成帝业。洪武8年正月,刘基因感染风寒吃了御医开的药,肚子巨痛。三个月后卒于故里,享年65岁。当然和朱元璋的送的“药”是有直接关系的,是为慢性毒药。



那刘伯温的两个儿子是怎么死的呢?都是自杀的。长子刘琏是在刘伯温过世两年后被胡惟庸逼迫跳井而亡,次子刘璟是被明成祖朱棣下入大牢自尽而亡。首先说刘琏。自小喜欢读书,遗传老子天赋,后来考上功名,入朝当了官,后来和宰相胡维庸意见不合(胡维庸隔代报复),遭到胡维庸的排挤与陷害,1377年7月,即洪武十年7月,胡惟庸没计让刘琏与胡的死党成员发生意外冲突,胡的死党中有一人被刀“刺死”,于是嫁祸刘琏,刘琏绝望至极又被胁迫,最终堕井而死,享年仅仅29岁。最后说次子刘璟,少年通经,才学过人。刘伯温过逝后,也不听从为父临终之遗言,执意应招入朝为官,可惜,年少气盛,与朱允炆关系紧密,是为一党。他没有继承父亲谨言慎行的优良品格,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到处乱说,最终招祸。朱棣“靖难之役”当了皇帝后,刘璟先是负气拒绝入朝为官,之后到处宣传说朱棣谋朝篡位的事将载入史册,“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结果被朱棣闻听后抓入牢中,严刑拷打,最终在牢中被迫用辫子自缢而亡。刘璟有一儿子,名叫刘廌,父亲死后,看透了官场,便遵循爷爷遗言不再为官,一直坚持了8世子孙,从此把爷爷刘伯温书籍等物件,编成了盘古集。


我本狂草人


俗话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论成就,明初的刘伯温远在三国时的诸葛亮之上;论军事才能,刘伯温远超建汉第一功臣萧何,他辅佐朱元璋仅用八年就驱逐蒙元、扫灭群雄,底定天下;论治国理政之才,论奇谋将略,刘伯温更强过号称“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他纵横捭阖,一举定下明王朝近三百年的基业和格局。一部《烧饼歌》流传后世,更增添了其玄机莫测、 博古通今的传奇色彩。


《明史》记载,刘伯温第一次面见朱元璋时,并不多话,就递给他一册《时务十八策》,朱元璋一边看一边流汗,端的是茅塞顿开、酣畅淋漓。从此,朱元璋东征西讨,南攻北伐,以及招贤纳士、治国理政、驾驭群臣之道都未离开过此书的范畴。由此可见,刘伯温的《时务十八策》,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有过之而无不及。

刘伯温在帮助朱元璋拿下大元江山、统一中国创建明王朝的过程中立下卓著功勋。此外,在对大明律令、历法的修订方面以及对南京城的规划、竽宫的设计修筑都作出过杰出贡献。

刘伯温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先被朱元璋拜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后来又授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许多功劳、能力不如他的人都被封侯赐爵,他却不以功臣自居,再三谦让 ,最后只领了个“诚意伯”,官爵和俸禄都比其他功臣低。但由于他为人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直言不讳,不久就得罪了丞相胡惟庸、李善长等人,这些人天天在朱元璋面前泼他脏水,遂逐渐失去了朱皇帝的信任。洪武四年(1371年),厌倦了争斗、倾轧的刘伯温请求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退出了波诡云谲的政治舞台,时年61岁。

刘伯温回到故乡浙江青田后,谨言慎行,绝口不谈政事,每日唯棋酒诗文自娱,但仍遭胡惟庸暗算。胡惟庸指使人诬陷刘基在家乡强占有“王气”的吉壤(指风水绝佳的坟地),引起朱元璋的猜忌,被削夺了所有俸禄,面对奸人构陷, 足智多谋的刘伯温亦百口莫辩,很是恐惧,只得引咎返回帝都南京,再也不敢回家。后来他抑郁成疾,胡惟庸派太医给他诊疗,吃了太医开的药后, 他的病情反而加重,朱元璋忙派人护送他回家乡。不久,他便不明不白地死去了。刘伯温死于明洪武八年(1375)四月十六日,享年65岁。

有一种意见认为,是朱元璋指使胡惟庸毒杀了刘伯温。另一种意见认为,刘伯温就是被胡惟庸害死的。第三种意见则认为,刘伯温是正常病死的,没有什么谋杀,此说纯属妄加猜测。刘伯温之死迷雾重重,其死因一直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

刘伯温有两子,长子刘琏,幼子刘璟。据说刘伯温临死前,把长子刘琏唤到床前,吩咐他在自己死后把其生前所有的著述都送到南京去,还要他告诫刘氏子孙后代,千万不要看更不能学这些著作。


刘伯温学养深厚,一生著述甚丰,尤其精于象纬之学,对事物发展有卓越的判断分析能力,为避免自己的绝学为人所忌,祸及子孙,他不许子孙后代学习这些高深神秘的玄学,这对他是绝对不公平的。他以能掐会算、精通术数著称,最终却死在术数上,这对他既是悲哀又是莫大的讽刺。

嘱咐完长子刘琏后,他又对小儿子刘璟说:“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正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处,应与京师声势联络。我想给皇上写信,告诉他这个问题,但现在胡惟庸为相,我就是写了也全无用处。等胡惟庸下台后,皇上必然思念我,会找到你们,你就把我这段话说给他听”。

刘伯温临死前还对伤害他的朱元璋和明帝国念念不忘,用赤胆忠心这四字来形容他亦不为过。

刘伯温死得不明不白,他的两个儿子比他死的更惨。刘伯温死后,因胡惟庸屡屡从中作梗,刘琏不仅没有承袭父亲的爵禄,还运途多舛,落了一身的不是,不仅惹来官司,还引发牢狱之灾,后被心怀愧疚的朱元璋赦免。 洪武十年(1377),朱元璋念及刘伯温立下的显赫功勋,授刘琏考功监丞,会试监察御史,后外放江西参政。之后, 性格倔强的刘琏“为胡惟庸党所胁,堕井死”,意思是他和胡惟庸一党起了冲突,被逮捕下狱, 遭胁迫投井而死。

幼子刘璟,博闻强记,熟读经史,才气过人,明太祖朱元璋感念刘基(伯温)之功,每年都要召他和其他几位勋臣的儿子一同入内殿,如同对待自己的子侄一般。

刘璟精通棋艺,曾和燕王朱棣较量过,棋风果然凌厉,杀的朱棣片甲不留。朱棣面子下不来,对他说:“你就不能让我几子”?刘璟答:“可让处则让,不可让者不敢让也”。朱棣性格阴鸷,听后默然不语,两人遂不欢而散。从此,朱棣暗恨刘璟。

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发动兵变,史称“靖难之役”,刘璟被那位著名的“花花公子”、“草包将军”李景隆聘为帐下参事,跟随李景隆率大军讨伐朱棣。李景隆无谋无勇,被燕军杀得大败亏输,刘璟很失望,辞职回青田原籍去了。朱棣攻破南京称帝后,突然想起那位不愿让子、屡屡和自己作对的“棋圣”刘璟。他派人去青田召刘璟,刘却称病不来。朱棣大怒,命人将他抓到南京,他“犹口称殿下” ,拒绝称臣。

刘璟认为,建文帝虽败,但他才是明太祖嫡传的正宗皇帝,朱棣虽登基称帝,但不过是一个残害同宗骨肉的篡逆者,因此死也不肯承认朱棣是新皇帝 。面对朱棣的劝诱,刚直不屈的刘璟竟然说:“殿下百世后,仍逃不得一个‘篡’字”。朱棣恼羞成怒,将他投进大牢,他不愿屈服,自知难逃一死,遂在狱中自缢而死。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剽窃】


铁马冰河wu


明初有两个功臣的死因比较有争议,一个是徐达,另外一个就是刘伯温了,明史记载徐达是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徐达在驻守北平的时候背上有疽,在洪武十八的时候,病情加重,最后去世了。

而根据一些明人笔记,徐达因为有背疽,不能吃发物,朱元璋就派人送了蒸鹅给徐达,徐达吃后就死了。而刘伯温呢,也有两种说法。洪武八年正月,公元1375年,刘伯温得了风寒,朱元璋就让胡惟庸带着太医给看望刘伯温。

太医给刘伯温看了病之后,给他开了药方,刘伯温就照药方抓药然后煎药用,但感觉肚子里有石头,觉得十分的不舒服。二月的时候,刘伯温拜见朱元璋,委婉的跟朱元璋说,自己服了太医开的药之后,反而病情加重。

而朱元璋听后,不置可否,他跟刘伯温说不要多心,安慰他要多休养,这样病才好,刘伯温也没有办法。三月,刘伯温返回了故乡青田,四月,刘伯温去世,终年六十五岁。而后来中丞涂节告发胡惟庸的时候,说刘伯温是胡惟庸让太医给毒死的。

但是我们根据朱元璋对刘伯温病后服药的情况,再加上开药的是太医来看,有一些人认为命太医下毒的并非是胡惟庸,而是朱元璋。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刘伯温是病死的,和胡惟庸、朱元璋都没有关系。

刘伯温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刘琏,次子叫刘璟。刘琏,洪武十年的时候,担任监察御史,洪武十一年,刘琏出任江西参政,朱元璋本想重用刘琏,但是刘琏被胡惟庸所迫,跳井而死。

刘璟,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本来想让刘璟袭刘伯温的诚意伯爵位,但是刘璟说他的兄长刘琏的儿子刘廌还在,朱元璋就将诚意伯这个爵位给了刘廌。刘璟担任谷王朱橞的左长史。

刘璟曾经和朱棣下过围棋,因为刘璟的棋艺比较高,朱棣说,你能不能让让我?刘璟说:能让的,我自然会让,不该让的,我也不敢让。朱棣听完沉默了。朱棣即位之后,召刘璟,刘璟称病不去。

朱棣就将刘璟入狱,刘璟只称朱棣为殿下,而不称陛下,刘璟还说:殿下百年之后,还是逃不过一个“篡”字。刘璟之后自缢而亡。


历史简单说


向敬之

神机妙算的刘伯温,是否死于朱元璋之手,这是一桩历史迷案。朱元璋没有杀刘伯温的理由,因为他是皇帝的帮手,对皇权构不成威胁。倒是右丞相胡惟庸为排除异己,借了皇上真诚赐药之名而行了铲除政敌之私。

刘伯温的长子刘琏,也死于胡惟庸党羽之手。

朱棣杀掉的,为刘伯温次子刘璟。

刘伯温和刘琏死后,朱元璋对刘璟施恩,特设閤门使以任命之,让他负责皇帝与大臣之间的消息传递。这是一个要职,足见朱元璋对刘璟很是看重。

刘璟继承了刘伯温的刚直和智慧,让朱元璋感到了欣慰,除了命他协助延安侯唐胜宗平叛,还授职他做谷王府秘书长(长史)。

他不但被朱元璋重视,还和还是燕王的朱棣下过棋,因艺高一筹而绝不让棋,给过朱棣难堪。

难堪归难堪,朱棣靖难一役成功、做了永乐皇帝后,还是想方设法逼迫已逃回老家的刘璟出来做官。

刘璟曾经随谷王进京勤王,献计十六策,遗憾的是他运筹帷幄,却碰到了草包大将军李景隆刚愎自用,兵败燕军。刘璟曾深入前线,但救国无门、回天乏术,于是辞职归里。

他对永乐之邀,以病请辞,被强制押返京师。刘璟见到新皇,不称陛下呼殿下,明摆不识时务,弄得龙椅上的永乐帝更加难堪。

此次难堪,已是无人臣礼。朱棣大怒,刘璟抗颜回答:“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明史·刘璟传》)

篡位称帝,新皇大忌。永乐不再礼贤下士,将刘璟下狱,使之吊死。究竟是永乐残忍缢杀,还是刘璟自杀殉主,不得而知。但是,朱棣还是对其家人网开一面,没有连坐。

但有一事值得注意,当初朱元璋要刘璟袭爵诚意伯时,被他让给大哥刘琏之子,传之后世。崇祯皇帝死后,第六代诚意伯、刘琏的后人刘孔昭,操控南明大权,与马士英、阮大铖沆瀣一气,虽然没作降清的奸逆,但也是误国的忠臣。


以礼观书


“惊堂木一响,有书君开讲!”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有书君。在明朝初期时有两个开国功臣死的比较蹊跷,一个是徐达,另一个是刘伯温。

有书君之前借背疽话题谈过徐达之死,当时引起了评论区一番激烈讨论,说什么的都有。

而刘伯温之前没有怎么介绍过,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刘伯温与他的儿子是怎么死在朱元璋和朱棣手下的。

首先是刘伯温,史料上记载的说法有两种。

洪武八年正月,也就是公元1375年,刘伯温在家乡染上了风寒,朱元璋得知之后就让胡惟庸带着太医去给刘伯温瞧病。

太医看过刘伯温的病情之后,开了一副药方,刘伯温遵照医嘱抓药、煎药、服药,结果感觉体内像是生了结石般难受。

次年二月,刘伯温拜见朱元璋,隐晦地向朱元璋透漏自己服了太医开的药方之后,反到有病情加重之势。

朱元璋听闻之后告诉刘伯温这可能是他的心理作用,不必多疑,只需安心休养,不久就会痊愈了。

刘伯温在宫中呆了一个月之后返回故乡青田,四月突然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后来宫中发生了震惊的“胡惟庸案”,在涂节告发胡惟庸的时候,提到刘伯温是胡惟庸命太医下慢毒给害死的。

但是后人根据刘伯温向朱元璋诉说病情时朱的态度,再加上开药的人是太医等情况来分析,认为命令太医下毒的应该是朱元璋,胡惟庸与刘伯温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所以很可能是被“借刀杀人”了。

而另一种情况则表明,胡惟庸得知刘伯温病重之后,暗自叮嘱太医在去给刘伯温治病的时候将药方里加入慢性毒药,这样没有人会怀疑太医和自己。

所以刘伯温之死是胡惟庸所为,与朱元璋没有直接关系。

接下来就是刘伯温的儿子们。刘伯温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琏,次子刘璟。

刘琏在洪武十年的时候,担任监察御史一职,次年出任江西参政。

朱元璋曾经想重用刘琏,因为他觉得虎父无犬子,刘伯温的后代会像刘伯温本人一样优秀,但是没想到刘琏却早早地被胡惟庸给逼跳井了。

所以刘伯温的长子之死和朱棣没有任何关系。

刘伯温的次子刘璟,在洪武二十三年被朱元璋受诚意伯爵位,不过刘璟婉言谢绝了朱元璋的好意,朱元璋转而将爵位授予了刘琏的儿子刘廌,刘璟则担任了朱橞的左长史。

曾经在朱棣还只是王候时,有一次和刘璟下棋输了,朱棣希望刘璟能让自己几步棋,刘璟则直接拒绝,并称:“该让的我会让,不该让的我一定不会让!”后来朱棣夺得皇位之后,深知刘璟的才能,便召他进宫。刘璟谎称自己生病不愿意进京面见朱棣。

朱棣于是派人把他强行压到京城,结果刘璟见了朱棣之后不叫皇上,反称殿下。

这可把朱棣气坏了,大声威慑刘璟注意场合和身份。刘璟非但没有惧色,还反讽朱棣死后也逃不了“篡位”的骂名。

以前下棋时刘璟就没给朱棣留面子,现在大庭广众之下,刘璟同样不给朱棣留面子。以朱棣的脾气自然是饶不了刘璟,直接将他投进大牢反醒,如果不知悔改就斩首。结果刘璟没有等到朱棣动手,自己在牢里自缢而死。

所以后人认为刘璟这也算是间接死在朱棣的手里。

关于刘伯温这样的智囊忠臣,最后连同儿子们得到如此下场,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刘伯温神机妙算,号称前知500年,后知500载,但也有失手的时候。

刘伯温从小天资聪颖,12岁就考中秀才。后来机缘巧合,深入研习《奇门遁甲》、《六甲天书》等奇门八卦之书,有魏征、诸葛孔明再世之说。

刘伯温考中进士成为元朝官员,但元朝末年政治黑暗,官府腐败,道之不同,不与谋,刘伯温愤而辞官隐居,朱元璋礼贤下士,刘伯温激情回报,最终帮助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国。

大明王朝建国后,开国皇帝的通病显现,多疑的朱元璋更是如此,大封功臣时,仅把刘伯温列在第36位,封为“大明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诚意伯”,别说公爵,连侯爵都没有。聪明的刘伯温对朱元璋心中的想法心知肚明,第二年辞职还乡了。

1375年,65岁的刘伯温感染风寒,身体不适,朱元璋知道后,派右丞相胡惟庸带御医前去探望以示关心,他照单抓药服用,但病情非但减轻反而更加严重,三个月后刘伯在青田去世。

说朱元璋杀刘伯温更多是猜测,天下大定后,朱元璋确实大规模铲除开国功臣,很多亲信都未能幸免,但刘伯温最早远离政治漩涡,又淡泊名利,名位不高,朱元璋也不会特意去处死65岁的老人。

丞相李善长辞官后,朱元璋在丞相人选上征询刘伯温的意见,刘伯温一句“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胡惟庸会把马车弄翻。”惹恼胡惟庸,胡为人奸诈,心胸狭窄,刘伯温在辞官还乡后,胡专门派人虚构罪名攻击他,吓得刘伯温带病跑到京城,向朱元璋谢罪。

刘伯温基的死,也许和朱元璋有关,也许是胡惟庸的蓄意报复,或者两者都有,并不能完全做出是朱元璋杀死刘伯温的结论。

大儿子刘琏遭到胡维庸的排挤与陷害,1377年7月,胡惟庸没计让刘琏与胡的死党成员发生意外冲突,胡的死党中有一人被刀“刺死”,于是嫁祸刘琏,刘琏绝望至极又被胁迫,最终堕井而死,年仅29岁。

《明史》记载:琏,字孟藻,有文行。洪武十年授考功监丞,试监察御史,出为江西参政。太祖常欲大用之,为惟庸党所胁,堕井死。

刘伯温次子刘璟他才学过人,好论兵事,很得朱元璋的喜欢,特设閤门使以任命之,让他负责皇帝与大臣之间的消息传递,足见朱元璋对刘璟很是看重,胡惟庸才没有得逞。

朱棣搞起靖难,刘璟积极向建文帝朱允炆献策,但未被采纳,后来又给李景隆参谋军事,草包大将军李景隆刚愎自用,兵败燕军。刘璟曾深入前线,但救国无门、回天乏术,于是辞职归里。

朱棣靖难一役成功、做了永乐皇帝后,盛邀刘璟出来做官,他对永乐之邀,以病请辞,被强制押返京师。刘璟见到新皇,不称陛下呼殿下,明摆不识时务,这可让朱棣十分恼火:难道你不知道那个书呆子方孝孺的下场吗?

刘璟大胆答道:“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意思是说,你朱棣就是篡位贼子,几百年以后也改变不了这一事实。

刘璟立刻被下狱,但他没有等着被朱棣砍头,而是在牢里自尽而死。

《明史》记载:成祖即位,召璟,称疾不至。逮入京,犹称殿下。且云:「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下狱,自经死。

特书一笔的是:当初朱元璋要刘璟袭爵诚意伯时,被他让给大哥刘琏之子,传之后世。崇祯皇帝死后,第六代诚意伯、刘琏的后人刘孔昭,操控南明大权,与马士英、阮大铖沆瀣一气。


美丽青春您真痘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意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问题。


首先,朱元璋没杀刘伯温,刘基的死怀疑是胡惟庸作案的可能性更大;其次,刘基的儿子也没死在朱棣手里。


刘基死后,史书记载“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也就是说,胡惟庸来探视他,还带了些药过来。喝了胡惟庸的药以后,有东西积在腹中,如一拳大小。

也就是说,胡惟庸有作案嫌疑。但是从我一个医生的角度出发,我觉得,不太靠谱。因为一个月的时间病程不长不短,并不够下什么慢药来毒死刘基。而刘基的症状,很有些晚期肝癌的样子,这个病,就不是胡惟庸能办的了的。

至于刘基的两个儿子刘琏和刘璟,《明史》记载得很清楚:

琏,字孟藻,有文行。洪武十年授考功监丞,试监察御史,出为江西参政。太祖常欲大用之,为惟庸党所胁,堕井死。

成祖即位,召璟,称疾不至。逮入京,犹称殿下。且云:「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下狱,自经死。


长子刘琏,还没活到朱棣的时候就已经自杀了;次子刘璟,因为蔑视朱棣而入狱,随后在狱中自杀。也许朱棣想要杀他,但是终究是他自己死在大牢里面的。

欢迎您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青言论史


首先,说朱元璋杀刘伯温是无稽之谈。朱棣篡位时,刘伯温儿子不愿效力篡位逆贼,被朱棣所杀。

朱元璋正式建立明朝以后,刘伯温的仕途不算好,但朱元璋并末杀刘伯温。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刘伯温被封为诚意伯。第二年,刘伯温就被赐归老还乡。刘伯温此时已经60岁,在古代已经算高龄老人了,归老还乡也说得过去,不过也说明刘伯温实际地位并不算太高。

(刘伯温)

洪武八年(1375年),刘伯温去世。这一年,刘伯温曾经去京城朝见过朱元璋。有记载刘伯温在京城生病后,当时的丞相胡惟庸带医生去看过刘伯温,吃了药之后,刘伯温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后来病死是胡惟庸下毒的结果。

这种说法多半是胡惟庸倒台后,罗织给胡惟庸的罪名。刘伯温是在从京师南京回到家乡浙江青田县后才病死的,明代没有能几个月后才让人病死的神奇毒药。虽然武侠小说或者一些古代文献经常会记载一些很神奇的古代毒药,但这些东西一点不可信。有物积腹中如拳石这种症状,也不像是古代毒药能造成的,更像是胃癌之类的疾病造成的。

刘伯温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琏在1377年(明洪武十年)担任江西布政司右参政时,为胡惟庸党所胁,堕井死。为永乐皇帝朱棣所杀的是次子刘璟。

朱元璋后来感念刘伯温的贡献,对刘璟算得上很好,经常召见,亲近如对待家人。刘璟被杀,则是看不惯朱棣篡位,不愿意向朱棣服软。朱棣攻破南京继位后,召见刘璟,刘璟称病不去,朱棣大怒,命人逮入京师。刘璟见到朱棣后,不承认其皇帝身份,以殿下相成,并且对朱说 :“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朱棣将刘璟下狱后,刘璟自尽身亡。


仁勇校尉


刘基并不是被朱元璋杀害的。

洪武三年十一月,刘基被封为诚意伯,四年正月,他便急流勇退,告老还乡。他的诚意伯爵位一直子孙世袭,直到明亡。如果是被朱元璋杀害的,按照老朱的风格,刘基家族早都被族诛了。

刘基的死因很大可能是因为胡惟庸。洪武八年正月,胡惟庸遣人送来一副药,喝了以后刘基便病情加重,不久就病逝了。“洪武八年正月,胡丞相以医来视疾,饮其药二服,有物积腹中如卷石”。

后来胡惟庸案发,其党羽也供称是胡惟庸毒杀了刘基,“其後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

刘基被朱棣杀害的儿子叫刘璟,是刘基的次子。刘璟在靖难之役中属于“保皇党”,看不惯燕王朱棣的篡位行为,后来朱棣强令刘璟为他效力,刘璟说:“殿下百年之后,难逃一个篡字”,于是就被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