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简史》:世道会变,唯读书不变

《读书简史》:世道会变,唯读书不变

来自网络

◆◆圣人造书契◆◆

书,最早是“书写”的意思。

书写,就需要文字符号。所以,读书,始于造字。

《易经》上说,上古结绳纪事,后来有圣人出,仰观宇宙——日月星辰的之列,俯察大地——山川河流之形,观鸟鸟羽兽皮之纹而作文字符号。

文者,纹也。

伏羲画八卦,其实就是最早的文字符号。

到了黄帝之时,开始形成系统的文字,故有仓颉造字之说。

仓颉造字之法,有六种方法:象形、会意、指事、形声为主,转注、假借为辅。

传说,仓颉造字之时,“天雨粟、鬼夜哭、龙潜藏”。

何以如此惊天动地?科学的解释是:人类有了知识,生产就会大发展,所以叫“天雨粟”;有了知识,就会摒弃迷信,因此“鬼夜哭”;知识就是力量,人们不再去祈求神灵,故而“龙潜藏”。

文字是文明成形的象征,仓颉造字时代约在5000年前,所以,中华文明号称5000年!

书,与文明,相伴而生!


◆◆读书,就是“上坟”?◆◆

记录文字的,叫书。

中国最早的书籍,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坟,就是高高的土堆。

按孔安国《尚书传序》的说法,上古伏羲、神农、黄帝时代的书,都是把字写在高高的土堆上,或刻在山岩上,谓之三坟。

由此看来,最早人们读书,就是“上坟”。

写在土堆上的书,因被岁月的风沙湮没,如今已不多见;但5000年前的摩崖石刻,如今已发现不少。

十九世纪,西方学者在两河文明的遗址上,发掘了50多万块

泥版书,经鉴定,它们多数产生于公元前1800年到1600年之间,上面的楔形文字,后来被破译出《吉尔伽美什史诗》等书。

泥版书,就是在泥土上写成的文字,然后烧制成陶片。

有意思的是,中国四千年前的少昊、颛顼、高辛、尧、舜时代,也有一叠叠的陶片书,史称“五典”。这个“典”,正是一个象形字:在案几上直立摆放的陶片书。

八索,相传就是八卦。挂者,挂也;索者绳也。把用绳子表达的文字符号,挂在绳子上,共有八条,称之为“八索”。

比坟小的土堆称之为丘,九丘,就是九州各地在土堆、山岩上书写的文字。

看来,上古之人,想读几本书,就要走万里路!

想到这里,我等现代读书人,何其幸福也!


《读书简史》:世道会变,唯读书不变

来自网络


◆◆“书”史,就是文明史◆◆

文明进步,可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文字的载体——书,却是最集中的体现。

书写载体的进步,正是文明进步的标志!

如今我们所见的中国书籍,最早的是甲骨文,即3700年前的商朝,那些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此后,更珍贵的文字,还会写在青铜器上,称之为“金文”。

再后来,就是竹简,用刀刻在竹片上;用毛笔写在绢帛上。所以,书,又叫竹帛

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就是把穿竹简的绳子读断了三次,类似于后来的一个成语:读书破万卷。

直到东汉的蔡伦发明了纸,从此,纸质书一直流传到今。

不过,在宋朝以前,虽然有纸,但文字还是抄上去的,印刷的很少。

晋朝的左思写了一篇爆文《三都赋》,人们争相传抄,弄得洛阳纸贵。看见没,贵的是纸,不是书,没印刷出来。

大量印书,是印刷术、包括活字印刷术大发展以后的事。宋朝人读的书,可比唐朝人多得多,就是印刷业大发展的缘故。

所以,唐朝书生主要是行万里路,长见识;宋朝书生则真是读万卷书,长的是知识。

因此,同样是知识界的大咖,李白是天才,苏轼是通才。其实,唐朝人想当天才,真的不易。不是不用功,实在是书太少。

不过,也因为如此,唐诗反而写得更形象,宋诗则多用典,比学问,多了学究气。

纸质书一直沿用至今,虽然出现了电子书,但主流还是纸质书。

我们对读书的理解,指的就是读纸质书。那“沙沙”的翻书声,加上特别的书香,成为读书的独特魅力。


《读书简史》:世道会变,唯读书不变

来自网络


◆◆学富五车◆◆

庄子在谈到他的好朋友、名家代表人物惠子时,说了一句“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从此,“学富五车”就成为一个成语,比喻一个人学问大,知识丰富。

在春秋战国那个时代,书是竹、帛,因为贵,所以少,能有五车书,实在了不得。

那时的知识分子,确实是因为读书多。

老子为什么最厉害?因为他担任东周守藏吏——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兼博物馆馆长、兼文史馆馆长、兼文献室的主任。历代的好书都在那儿。

孔子学问第二,他看到的是鲁国国家藏书。鲁国是周公的封国,藏书自然是列国中的第一,仅次于周王室。

了不起的是墨子,他出身低贱,进不了天子、诸侯的图书馆,只能自己收集、购买一些民间藏书。不过,他却成了当时最大的藏书家。史料上说,墨子出行时,要带着好几车书。学富五车第一人,应该是春秋时代的墨子啊!

墨子的书,自己自然是熟读之,还会让弟子们读,教天下人读!所以,墨子才是天下最伟大的读书人!

为了读书,便要藏书,于是,后世就有了藏书家。比如,中国最大的藏书楼名叫天一阁,它的创建人是明朝中期的范钦,他当时拥有各类图书七万册以上,远远超过文人嘴里的“万卷书”。

后世还有很多人,读书之多、藏书之丰,冠绝一时,从而获得很多雅号,例如:

晋代的皇甫谧,沉溺于典籍之中,常常废寝忘食,人们称之为“书淫”;

晋代的傅迪,好广读书而不解其义,被同僚讽刺为“书簏”;

隋代的公孙景茂,“少好学,博涉经史,时人称为“书库”;

唐代李泌,喜读书,家中藏书巨多,被誉为“书城”;

南唐人彭利用,说话不顾对象与场合地引经据典,包括对儿童、奴隶说话,都是让人半懂不懂的史书经典上的章句,人们便称他“掉书袋”……

五代人孟景翌,终日手不释卷,读书所坐之处,四面皆书卷,时人谓之“书窟”;

唐人窦威生逢乱世,诸兄弟皆尚武艺,唯他整天读文史,被兄弟们嘲笑为“书痴”;

宋人李纲,以博览群书、博学强记闻名,人号“书橱”;

南宋陆游,在山阴家居营造书房,自命为“书巢”;又自称“书癫”;

元末明初的宋濂,因家贫无力购书,只好四处借阅、抄录,被时人称为“书迷”……


《读书简史》:世道会变,唯读书不变

来自网络


◆◆著书、毁书与读禁书◆◆

东周之前,最早都是官方著书,因为知识被官方垄断着。

直到春秋战国之时,开始有私人著书。

根据现有记载,老子是第一个著书的人;接着是邓子(邓析),写法律书;然后是孙子(孙武),写兵法。

孔子也修订古书、增删史书,但没有专门著书,《论语》《礼记》都是他的弟子、弟子的弟子们编的。

战国时,著书的人特别多,著名的有天文数学方面的《算经》、地理方面的《山海经》、医学方面的《黄帝内经》;思想方面的书特别多,即所谓的诸子百家;还有文学方面的,如神话著作《齐谐》、诗歌《九歌》《离骚》等;此外,就是历史书,除了各诸侯国修自己的历史《春秋》之外,也有私人写史,如《左传》《国语》。

私人著书,就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结果,书籍就遭到独裁者的禁毁。

早在商鞅变法的时候,秦国就开始禁书;到了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干脆大规模地禁书,并上演了悲摧的“焚书坑儒”。

后来的历朝历代,都有禁书、毁书的事儿,尤以明、清两代为盛,而且手段很残酷、也很“高明”,如清朝借官方修编《四库全书》之机,毁了很多书。

除了历代统治者禁书之外,还有很多书,葬身在战火之中,如项羽焚烧秦王宫,不知道烧毁了多少古籍。

我们有理由相信,商朝有许多书籍,在周武王伐纣过程中被毁,在周朝建立后被埋葬,其中许多被埋在地下的甲骨文,直到1899年,才重见到光日。

如今,考古界依然没有发现夏朝较有体系的文字,最大的原因,是像甲骨文一样被毁了!

毁书、禁书,禁绝不了著书,更阻止不了读书。

在文字狱盛行的明清时代,人们甚至把“雪夜读禁书”列为人生一大快事。

四大名著,都曾被列为禁书,但依然流传后世,而且早在乾隆年间,就有谚语: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读书也枉然。


◆◆刻苦读书与快乐读书◆◆

知识就是力量,而书籍又是知识所在之处,所以,许多人为了获得力量,便下苦功夫读书。

史上记载的第一个苦读书的人,名叫苏秦,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

苏秦看到天下七国的形势:要么是秦国与西方的齐国连横,各个击破地灭掉六国;要么是赵国与左边的楚国、右边的燕国合纵,抵抗秦国。于是,他先去游说秦国,结果,碰了一鼻子灰,花光了盘缠,贫困潦倒地回到家,连父母兄嫂都不待见他。苏秦认为是自己读书少了,知识的力量不够,于是,发愤读书。为了防止夜晚困了打瞌睡,就用椎子刺大腿,终于学有所成,再去游说赵、楚、燕等国君,果然获得重任,最后身挂六国相印,让六国合纵而抗秦。

到了汉朝,朝廷以“五经”取仕(即精通儒家五经,便可当大官)。受功名的诱惑,许多文人开始苦读书。从西汉到晋朝,出了一批苦读模范:车胤囊萤照书,孙康映雪照书,匡衡凿壁取光,朱买臣负薪读书,李密牛角挂书,孙敬悬梁苦读,等等。

其中,东汉人孙敬,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闭门读书,废寝忘食,不分昼夜。为了防止打瞌睡,他把长发绑在房梁上,如此一来,只要头一动,头皮就会扯痛,人也清醒了。

后人将苏秦、孙敬的故事合起来,叫“头悬梁、椎刺股”,专指用功读书。

到了科举时代,因朝廷的提倡,苦读书的人,就更加多起来,类似于现在的高考。不同的是,现在即使做了高考状元,也不一定能立马改变贫穷的命运;但在那时,一旦进士中榜,就有了功名富贵。所以,科举,也叫考功名;文人,又多了个名称:读书人。

宋朝汪洙有《神童诗》,专讲此事: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宋真宗赵恒专门写有《励学篇》,诗曰: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其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成为广泛流传的谚语。

民间也流行两句话: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名天下知!

然而,这种为了考功名而读书,却让很多人读成书呆子,因为毕竟考取功名的比例很小;最大的问题是,科举考试内容很狭窄。唐朝科举,除了儒家典籍,还会考《老子》《庄子》;北宋王安石变法之后,只考五经;明、清两代,只考四书。

真正的明白人,从来不鼓励这样读死书。人们最欣赏、最喜爱的,是陶渊明的读书境界: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

如果读书的目的,真的是为了追求知识的话,那么,该提倡的也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见万千人!

毕竟,我们既要有知识,更要有见识。

能把书读活了,活学活用,才是读书的正道。

宋朝宰相赵普说,他只读过一本《论语》书,就够用了:前半部辅助太祖皇帝治天下,后半部辅助太宗皇帝治天下。

当然,这话说得有点夸张,但确确实实应该成为活学活用的典范,所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成为一句名言,告诉人们:

读书不在多,在于理解、在于有所得、在于应用!


《读书简史》:世道会变,唯读书不变

来自网络


◆◆电子书◆◆

进入数字时代,文字信息的载体也发生了大变化,出现了电子书,就是将讯息内容数字化,通过屏幕终端来阅读。

短短50年,电子书已经经历了三代翻新:电子阅读器,网上阅读,手机移动终端。

如今,电子书几乎可以囊括一切知识形式: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曾几何时,人们还在说,网络时代,是“读图时代”;可是,没几年,人们更热衷于影像了,比如抖音。

仅从技术角度而论,电子书是处处超过纸质书,甚至做到了纸质书无法达到的效果,例如:不用花钱买书,便于携带,图、文、音、像俱全,及时与作者、读者交流……

然而,2000多年的纸质书阅读,已经形成一种读书文化,其中,手持一本书的感觉、书香的味道、翻书的声音,无不成为读书的一种不可或缺的体验。

因此,如今,人们倡导“读书”,往往特指阅读纸质书。


◆◆永远的读书◆◆

中国的纸质书出现于2000年前,但竹简书、绢帛书在这两千年间,并未消亡;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千年之内,纸质书也决不会消亡!

甚至有一天,电子书也不需要了,科技会直接把知识置入我们的脑子里。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相信,纸质书依然会存在,读书,依然是我们人类所必须的行为!

因为,读书,已经成为文化基因,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间,植根于我们的骨髓里!

世道会变,人心会变,唯有读书不会变!

祝普天下读书人,节日快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