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清平乐》电视剧中范仲淹的三起三落

《清平乐》一播出就吸引了我的关注,不仅是因为电视剧画面清新漂亮,更有看点点的是电视剧中还原了历史上的宋仁宗的一生,文学大家范仲淹的三起三落的故事。


·在写范仲淹的故事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明代洪武年间,苏州人范文从在朝廷官至御史,因违背皇帝旨意而入狱,随即判处死刑。明太祖朱元璋在查看死刑犯的案卷时,看到范文从的姓名和籍贯,急忙传唤他到跟前,问道:“你不会是范仲淹的后人吧?”范文从回答说:“我是范仲淹的十二世子孙。”朱元璋沉默了一会,就命令左右取来锦帛,在上面大字书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朱元璋将这幅书法赠送给范文从,并下旨说:“免除你五次死罪!”


开篇写这则故事,是要强调指出:范仲淹极力倡导且毕生身体力行的“先忧后乐”精神,深深感动了后人,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其巨大,范仲淹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范仲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为中华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力,那么范仲淹的一生为什么会有三起三落呢?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范仲淹进入仕途是怀抱远大政治理想的。他并不满足于具体的事功,始终关心朝政大局,从宏观的角度考虑国计民生问题。乾兴元年(1022)十二月,范仲淹给枢密副使张知白写信,申明自己有“慨然有益天下之心,垂千古之志”(《上张右丞书》),希望能够得到张知白的教诲。天圣三年(1025)四月二十日,范仲淹作《奏上时务书》,上书皇太后、皇帝两宫,陈述自己的政治变革思想。在这篇文章中,范仲淹提出变革文风、讲求武备、注重人才、勉励谏官、抑制恩荫等五个方面主张。

你不知道的《清平乐》电视剧中范仲淹的三起三落


首先范仲淹认为“国之文章,应于风化”,文风关系到世风的厚薄,朝廷应该“敦谕词臣,兴复古道”,追求文质相宜的文风。

其次,范仲淹认为治理天下,“文经武纬”,文武两道并重。北宋重文轻武,范仲淹于是专门提出武备问题。要求朝廷“居安虑危”,“大臣论武于朝”。推举“忠义有谋之人”委以边防重任,选拔“壮勇出群之士”用于军队,以保证国家的安全。

再次,范仲淹认为朝廷任命职官,必须“以贤俊授任,不以爵禄为恩”。具体地说,应该重视馆殿人才储备,重视科第出身,为国家选拔栋梁之材。

第四,范仲淹认为谏官、御史是朝廷的“耳目之司”。朝廷应该广开言路,勉励谏官“进药石”之言,对忠言谠论的谏官“宜有赏劝”。

第五,范仲淹认为时下恩荫过滥,权贵之家,“簪绂盈门,冠盖塞路”。而且,考评官员,只注重资历,不考核政绩,以至“贪忍之徒”,“仕路纷纭”。朝廷应该“澄清此源”,“以治乱为意”。

论述了自己变革现实政治五个方面主张之后,范仲淹特地对两宫提出仁慈、节俭、勤勉、公正四点要求。范仲淹还要求帝王用人“好正直以杜奸邪”;不要轻出“巡幸”;应该“纳远大之谋”,如“言政教之源流,议风俗之厚薄,陈圣贤之事业,论文武之得失”等,不要为刑法、钱谷等“浅末之议”所迷惑;应该兼采“群议”,不可偏听独断;慎重对待密奏,警惕“亲近小臣”。

你不知道的《清平乐》电视剧中范仲淹的三起三落



这么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以=一上奏,引起文武百官的震惊,范仲淹的五点建议不仅牵扯了文武百官的各种利益,竟然还给皇帝提出了建议,这是其他大臣不敢做也不敢想的事,由此范仲淹得了一个胆大直言的“耿直直臣”的称号。


天圣四年(1026)至天圣六年(1028),范仲淹为母亲守孝辞官回到家乡居住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丘),这段时间,恰逢北宋名臣晏殊罢枢密副使,出守应天府,北宋建国至此时已经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佑文”风气已然形成。晏殊在南京最重要的政绩就是兴办学校,聘请范仲淹教学生为府学主管教授学生,和晏殊成为至交好友,从此以后范仲淹一直尊称晏殊为自己的老师。


范仲淹做任何事情都是以身作则,严格认真,处处表现出“先忧后乐”的高尚品,。据魏泰《东轩笔录》卷十四记载,北宋著名学者孙复此时亦入应天府书院学习,一再得到范仲淹的接济帮助,天圣五年范仲淹“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遂将自己的政见写成长篇《上执政书》,提交给朝廷执政大臣。这篇文章有了明确的现实问题意识,推举实行郡长制度,鼓励农业生产,改革科举制度,兴办地方学校,设立武举考试,选拔专门人才充实军队实力,约束国家公务人员,范仲淹这次上书阐述了自己的变革思想,形成了范仲淹自己的“庆历新政”的体系,这次上书传播非常广,也获得了相当高的政治声誉。


范仲淹在基层工作的政绩声望,两度上书朝廷所显示出来的眼光者的充分重视,当时的宰相王曾就非常看好范仲淹。天圣六年(1028)十二月,范仲淹居丧期满,来到京城,晏殊立即起草推荐书,评价范仲淹说:“为学精勤,属文典雅;略分力局,亦着清声。”馆职是文学高选,居官清要,一定要经过推荐、召试等程序,才可以任命。


你不知道的《清平乐》电视剧中范仲淹的三起三落


晏殊推荐,首先强调范仲淹的文学才华,其次才称赞其为官的政绩及良好名声。宋代佑文,宋代执政大臣都来自馆职,宋人将获得馆职看作是仕途的终南捷径。范仲淹此次获得推荐,又顺利通过考试,被任命为秘阁校理。范仲淹再入仕途,第一次到京城任职。


上任后的范仲淹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直接请求皇太后还政,这是宋仁宗的嫡母刘太后垂帘听政以来第一个要求其还政的奏疏,范仲淹的勇气和胆量令人瞠目结舌。北宋中期以前的政治环境宽松清明,范仲淹这几封奏疏虽然触怒当政的太后,朝廷却也只能置之不理。得罪当政当然难以在京城立足,范仲淹于是主动要求离开京都,到外地做官。天圣八年(1030),范仲淹外放为河中府(今山西永济)通判。


通判是宋代的差遣官名,为地方长官的副手。范仲淹在河中府任职时间不到一年,七月份有《减郡县以平差役》奏疏。范仲淹看到当时郡县行政区域划分过多,导致百姓频繁服役,荒废农时。建议朝廷兼并郡县,以利百姓,河中府近郊的河西县就可以并入河东县。奏疏中,范仲淹对两县的主户数量和所承担的徭役,有详尽的可以看出范仲淹迅速熟悉当地政务的负责认真的工作态度,也可以看出范仲淹有了京城为官经历之后,为政的眼光更为开阔,立足点更高,从政能力有了相当提高。


从这封奏疏中既可以看出范仲淹迅速熟悉当地政务的负责认真的工作态度,也可以看出范仲淹有了京城为官经历之后,为政的眼光更为开阔,立足点更高,从政能力有了相当提高。


天圣九年(1031)三月,范仲淹升迁为太常博士,改任陈州(今河南淮阳县)通判。陈州距汴京较近,这次磨勘转官和差遣的改变,都表明当政者越来越看中范仲淹的政治品格,倚重范仲淹的政治才干,在做陈州通判期间,《年谱》记载,范仲淹这一阶段多次上疏朝廷,引唐朝韦后事为戒,“言内降之弊”。这一系列奏疏,矛头始终指向垂帘听政的皇太后,范仲淹即使不在京城任职,此时依然关心朝廷大事。


明道二年(1033)三月,垂帘听政的刘氏去世,仁宗亲政,朝政发生重大改变。仁宗首先依赖垂帘听政期间劝谏太后、要求还政的那一批忠直臣僚,凡贬官或外放者一一召回,范仲淹就是其中之一。这一年四月,范仲淹被召回京,除右司谏。右司谏是专职言官,专门从事讨论朝政得失的工作,负责给皇帝和朝廷提供批评或建设性意见。谏官职责甚重,往往由非常得皇帝信任者或享有良好声誉者出任。范仲淹既有良好的声誉,又得到皇帝的信任,结合他以往直言不讳的作风和耿介的秉性,是谏官的最好人选。


范仲淹做言官既不曲意迎合皇帝,也不记恨太后当年对他的打击,还维护已故的太后是奉先帝遗旨垂帘听政的,十多年时间里也扶持和保护仁宗皇帝,在不清楚皇帝个性和政治态度之前,这样的劝谏有相当大的政治风险,范仲淹永远是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只以朝廷和国家为重。范仲淹这样的意见引起宋仁宗的重视,范仲淹处理具体政务,总是有统观全局的观念,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干。

你不知道的《清平乐》电视剧中范仲淹的三起三落



这一年末,朝廷又发生一件大事,即:仁宗皇帝执意废皇后郭氏。郭氏能够成为皇后,是垂帘听政皇太后的选择,仁宗并不喜欢。仁宗亲政后,在女色方面开始放纵自己。郭氏嫉妒,时有干涉。新旧怨气叠加,仁宗便有了废后之意。宦官首领阎文应迎合皇帝意愿,怂恿仁宗与执政大臣商议废后之事。当时宰相吕夷简以前曾因郭氏的原因一度罢相离开朝廷,对郭氏颇多怨恨,极力赞成废后。权三司使范讽在吕夷简的授意下,以皇后立九年无子为理由,要求废后。仁宗废后主要原因是出于对已故皇太后的怨恨,范仲淹认为尤不可取。在废后酝酿过程中,范仲淹直接告诫仁宗:“应该尽早停止废后的商议,不要让外界知道此事。废后诏令颁布后,皇帝等躲避不见台谏,奏章又无法递达。台谏首长孔道辅会同范仲淹,率台谏群官员到宫殿门外集体请愿,要求皇帝收回诏令。仁宗无法应对台谏言官,就下诏令欺骗他们,让他们先去与宰相商议废后之事。言官到中书后,与吕夷简反复争论,终日没有结果。吕夷简被质问到哑口无言,就哄骗说:“你们见皇帝自己去陈述理由。”言官们就准备第二天当仁宗和百官之面,与宰相等争辩废后之事。吕夷简事先已经对仁宗说:“台谏集体当廷请愿,不是太平盛世应该有的好事情。”仁宗和吕夷简商定将多数台谏言官贬谪,驱赶出京师。范仲淹被贬出知睦州(今浙江桐庐等地)。朝廷担心再起波澜,贬谪敕令下达后,立即派人押送诸位被贬言官离开京城。


。北宋文人士大夫得帝王的重视和信任,在仕途上有大量的机会和施展才能的开阔空间,无暇隐逸。然而,内心还是会为隐逸留出一定的位置,宋仁宗始终不能忘记范仲淹。景祐二年(1035)十月,范仲淹奉召还京,判国子监这离范仲淹被贬出京不到两年时间。


判国子监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长官,培养教育人才是其职责所在。范仲淹一生有志于教育事业,这次任命符合范仲淹的志向,但是范仲淹的志向不仅仅是教育者一个,治理国家更好更强才是范仲淹最大的梦想,范仲淹行政方式必然有独到之处,循规蹈矩的官员就看不习惯。纠察刑狱偃多次指责范仲淹标新立异、不循法规。胥偃特别欣赏欧阳修,曾多次资助、提拔过欧阳修,且将女儿嫁给欧阳修。欧阳修则非常推崇范仲淹,是范仲淹最坚定的政治盟友。


范仲淹景祐三年(1036)五月离京再次被贬官离京,八月到达饶州。范仲淹从睦州到饶州,都处在年富力强的人生鼎盛时期。地方政务不如京城繁忙,周围又有可供观赏的景色,范仲淹自然将许多精力转移到诗文创作上。饶州时期,成为范仲淹文学创作的又一高潮期,范仲淹任地方长官,最关心当地的教育事业。到饶州任后,范仲淹为州郡学校选定新校址,兴建新校舍,改变当地的教育和民风民貌,受到当地人的爱戴。


庆历元年(1041)五月,即范仲淹降职后的第二个月,就接到朝廷最新任命:知庆州(今甘肃庆阳)、兼管勾环庆路部署司事,成为环庆路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同年九月,范仲淹复官,为户部郎中。同年十月,朝廷将西北防线重新划分为秦凤、泾原、环庆、鄜延四路,分别以韩琦、王沿、范仲淹、庞籍负责四路军务,重新在西北组织起新的防线,范事,成为环庆路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同年九月,范仲淹复官,为户部郎中。

你不知道的《清平乐》电视剧中范仲淹的三起三落


庆历六年(1046),58岁的范仲淹到邓州任职退出政治中心舞台,移知邓州,居闲休养,创造出大量的诗词,范仲淹是一位先忧后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仁人志士,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甲子),范仲淹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全国百姓听说范仲淹去世的消息,都痛惜不已。甚至偏僻山野乡村,也多有为之哭泣哀悼者。

邠州、庆州等西北边郡率先为范仲淹立祠,以后范仲淹任职过的许多州郡都修建了祠堂。徽宗宣和年间,朝廷特别下诏令,要求建有范仲淹祠所在地的监司、郡守、学官每年要按时祭祀范仲淹。钦宗时追封范仲淹为楚国公,后再追封魏国公。历代各地官府,多次重修所在地的范文正公祠堂,表达了后人对范仲淹永远的景仰和怀念。


古人评价历史人物,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三者居其一,足以名垂后世。范仲淹则在三个方面皆有卓越成绩,直到今天依然备受世人敬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