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清平樂》電視劇中范仲淹的三起三落

《清平樂》一播出就吸引了我的關注,不僅是因為電視劇畫面清新漂亮,更有看點點的是電視劇中還原了歷史上的宋仁宗的一生,文學大家范仲淹的三起三落的故事。


·在寫范仲淹的故事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小故事:明代洪武年間,蘇州人範文從在朝廷官至御史,因違背皇帝旨意而入獄,隨即判處死刑。明太祖朱元璋在查看死刑犯的案卷時,看到範文從的姓名和籍貫,急忙傳喚他到跟前,問道:“你不會是范仲淹的後人吧?”範文從回答說:“我是范仲淹的十二世子孫。”朱元璋沉默了一會,就命令左右取來錦帛,在上面大字書寫:“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朱元璋將這幅書法贈送給範文從,並下旨說:“免除你五次死罪!”


開篇寫這則故事,是要強調指出:范仲淹極力倡導且畢生身體力行的“先憂後樂”精神,深深感動了後人,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極其巨大,范仲淹的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後人,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范仲淹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為中華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力,那麼范仲淹的一生為什麼會有三起三落呢?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范仲淹進入仕途是懷抱遠大政治理想的。他並不滿足於具體的事功,始終關心朝政大局,從宏觀的角度考慮國計民生問題。乾興元年(1022)十二月,范仲淹給樞密副使張知白寫信,申明自己有“慨然有益天下之心,垂千古之志”(《上張右丞書》),希望能夠得到張知白的教誨。天聖三年(1025)四月二十日,范仲淹作《奏上時務書》,上書皇太后、皇帝兩宮,陳述自己的政治變革思想。在這篇文章中,范仲淹提出變革文風、講求武備、注重人才、勉勵諫官、抑制恩蔭等五個方面主張。

你不知道的《清平樂》電視劇中范仲淹的三起三落


首先范仲淹認為“國之文章,應於風化”,文風關係到世風的厚薄,朝廷應該“敦諭詞臣,興復古道”,追求文質相宜的文風。

其次,范仲淹認為治理天下,“文經武緯”,文武兩道並重。北宋重文輕武,范仲淹於是專門提出武備問題。要求朝廷“居安慮危”,“大臣論武於朝”。推舉“忠義有謀之人”委以邊防重任,選拔“壯勇出群之士”用於軍隊,以保證國家的安全。

再次,范仲淹認為朝廷任命職官,必須“以賢俊授任,不以爵祿為恩”。具體地說,應該重視館殿人才儲備,重視科第出身,為國家選拔棟樑之材。

第四,范仲淹認為諫官、御史是朝廷的“耳目之司”。朝廷應該廣開言路,勉勵諫官“進藥石”之言,對忠言讜論的諫官“宜有賞勸”。

第五,范仲淹認為時下恩蔭過濫,權貴之家,“簪紱盈門,冠蓋塞路”。而且,考評官員,只注重資歷,不考核政績,以至“貪忍之徒”,“仕路紛紜”。朝廷應該“澄清此源”,“以治亂為意”。

論述了自己變革現實政治五個方面主張之後,范仲淹特地對兩宮提出仁慈、節儉、勤勉、公正四點要求。范仲淹還要求帝王用人“好正直以杜奸邪”;不要輕出“巡幸”;應該“納遠大之謀”,如“言政教之源流,議風俗之厚薄,陳聖賢之事業,論文武之得失”等,不要為刑法、錢穀等“淺末之議”所迷惑;應該兼採“群議”,不可偏聽獨斷;慎重對待密奏,警惕“親近小臣”。

你不知道的《清平樂》電視劇中范仲淹的三起三落



這麼一篇洋洋灑灑的文章以=一上奏,引起文武百官的震驚,范仲淹的五點建議不僅牽扯了文武百官的各種利益,竟然還給皇帝提出了建議,這是其他大臣不敢做也不敢想的事,由此范仲淹得了一個膽大直言的“耿直直臣”的稱號。


天聖四年(1026)至天聖六年(1028),范仲淹為母親守孝辭官回到家鄉居住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丘),這段時間,恰逢北宋名臣晏殊罷樞密副使,出守應天府,北宋建國至此時已經有六十多年的歷史,“佑文”風氣已然形成。晏殊在南京最重要的政績就是興辦學校,聘請范仲淹教學生為府學主管教授學生,和晏殊成為至交好友,從此以後范仲淹一直尊稱晏殊為自己的老師。


范仲淹做任何事情都是以身作則,嚴格認真,處處表現出“先憂後樂”的高尚品,。據魏泰《東軒筆錄》卷十四記載,北宋著名學者孫復此時亦入應天府書院學習,一再得到范仲淹的接濟幫助,天聖五年范仲淹“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憂”,遂將自己的政見寫成長篇《上執政書》,提交給朝廷執政大臣。這篇文章有了明確的現實問題意識,推舉實行郡長制度,鼓勵農業生產,改革科舉制度,興辦地方學校,設立武舉考試,選拔專門人才充實軍隊實力,約束國家公務人員,范仲淹這次上書闡述了自己的變革思想,形成了范仲淹自己的“慶曆新政”的體系,這次上書傳播非常廣,也獲得了相當高的政治聲譽。


范仲淹在基層工作的政績聲望,兩度上書朝廷所顯示出來的眼光者的充分重視,當時的宰相王曾就非常看好范仲淹。天聖六年(1028)十二月,范仲淹居喪期滿,來到京城,晏殊立即起草推薦書,評價范仲淹說:“為學精勤,屬文典雅;略分力局,亦著清聲。”館職是文學高選,居官清要,一定要經過推薦、召試等程序,才可以任命。


你不知道的《清平樂》電視劇中范仲淹的三起三落


晏殊推薦,首先強調范仲淹的文學才華,其次才稱讚其為官的政績及良好名聲。宋代佑文,宋代執政大臣都來自館職,宋人將獲得館職看作是仕途的終南捷徑。范仲淹此次獲得推薦,又順利通過考試,被任命為秘閣校理。范仲淹再入仕途,第一次到京城任職。


上任後的范仲淹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直接請求皇太后還政,這是宋仁宗的嫡母劉太后垂簾聽政以來第一個要求其還政的奏疏,范仲淹的勇氣和膽量令人瞠目結舌。北宋中期以前的政治環境寬鬆清明,范仲淹這幾封奏疏雖然觸怒當政的太后,朝廷卻也只能置之不理。得罪當政當然難以在京城立足,范仲淹於是主動要求離開京都,到外地做官。天聖八年(1030),范仲淹外放為河中府(今山西永濟)通判。


通判是宋代的差遣官名,為地方長官的副手。范仲淹在河中府任職時間不到一年,七月份有《減郡縣以平差役》奏疏。范仲淹看到當時郡縣行政區域劃分過多,導致百姓頻繁服役,荒廢農時。建議朝廷兼併郡縣,以利百姓,河中府近郊的河西縣就可以併入河東縣。奏疏中,范仲淹對兩縣的主戶數量和所承擔的徭役,有詳盡的可以看出范仲淹迅速熟悉當地政務的負責認真的工作態度,也可以看出范仲淹有了京城為官經歷之後,為政的眼光更為開闊,立足點更高,從政能力有了相當提高。


從這封奏疏中既可以看出范仲淹迅速熟悉當地政務的負責認真的工作態度,也可以看出范仲淹有了京城為官經歷之後,為政的眼光更為開闊,立足點更高,從政能力有了相當提高。


天聖九年(1031)三月,范仲淹升遷為太常博士,改任陳州(今河南淮陽縣)通判。陳州距汴京較近,這次磨勘轉官和差遣的改變,都表明當政者越來越看中范仲淹的政治品格,倚重范仲淹的政治才幹,在做陳州通判期間,《年譜》記載,范仲淹這一階段多次上疏朝廷,引唐朝韋后事為戒,“言內降之弊”。這一系列奏疏,矛頭始終指向垂簾聽政的皇太后,范仲淹即使不在京城任職,此時依然關心朝廷大事。


明道二年(1033)三月,垂簾聽政的劉氏去世,仁宗親政,朝政發生重大改變。仁宗首先依賴垂簾聽政期間勸諫太后、要求還政的那一批忠直臣僚,凡貶官或外放者一一召回,范仲淹就是其中之一。這一年四月,范仲淹被召回京,除右司諫。右司諫是專職言官,專門從事討論朝政得失的工作,負責給皇帝和朝廷提供批評或建設性意見。諫官職責甚重,往往由非常得皇帝信任者或享有良好聲譽者出任。范仲淹既有良好的聲譽,又得到皇帝的信任,結合他以往直言不諱的作風和耿介的秉性,是諫官的最好人選。


范仲淹做言官既不曲意迎合皇帝,也不記恨太后當年對他的打擊,還維護已故的太后是奉先帝遺旨垂簾聽政的,十多年時間裡也扶持和保護仁宗皇帝,在不清楚皇帝個性和政治態度之前,這樣的勸諫有相當大的政治風險,范仲淹永遠是將個人利益置之度外,只以朝廷和國家為重。范仲淹這樣的意見引起宋仁宗的重視,范仲淹處理具體政務,總是有統觀全局的觀念,表現出卓越的政治才幹。

你不知道的《清平樂》電視劇中范仲淹的三起三落



這一年末,朝廷又發生一件大事,即:仁宗皇帝執意廢皇后郭氏。郭氏能夠成為皇后,是垂簾聽政皇太后的選擇,仁宗並不喜歡。仁宗親政後,在女色方面開始放縱自己。郭氏嫉妒,時有干涉。新舊怨氣疊加,仁宗便有了廢后之意。宦官首領閻文應迎合皇帝意願,慫恿仁宗與執政大臣商議廢后之事。當時宰相呂夷簡以前曾因郭氏的原因一度罷相離開朝廷,對郭氏頗多怨恨,極力贊成廢后。權三司使範諷在呂夷簡的授意下,以皇后立九年無子為理由,要求廢后。仁宗廢后主要原因是出於對已故皇太后的怨恨,范仲淹認為尤不可取。在廢后醞釀過程中,范仲淹直接告誡仁宗:“應該儘早停止廢后的商議,不要讓外界知道此事。廢后詔令頒佈後,皇帝等躲避不見臺諫,奏章又無法遞達。臺諫首長孔道輔會同范仲淹,率臺諫群官員到宮殿門外集體請願,要求皇帝收回詔令。仁宗無法應對臺諫言官,就下詔令欺騙他們,讓他們先去與宰相商議廢后之事。言官到中書後,與呂夷簡反覆爭論,終日沒有結果。呂夷簡被質問到啞口無言,就哄騙說:“你們見皇帝自己去陳述理由。”言官們就準備第二天當仁宗和百官之面,與宰相等爭辯廢后之事。呂夷簡事先已經對仁宗說:“臺諫集體當廷請願,不是太平盛世應該有的好事情。”仁宗和呂夷簡商定將多數臺諫言官貶謫,驅趕出京師。范仲淹被貶出知睦州(今浙江桐廬等地)。朝廷擔心再起波瀾,貶謫敕令下達後,立即派人押送諸位被貶言官離開京城。


。北宋文人士大夫得帝王的重視和信任,在仕途上有大量的機會和施展才能的開闊空間,無暇隱逸。然而,內心還是會為隱逸留出一定的位置,宋仁宗始終不能忘記范仲淹。景祐二年(1035)十月,范仲淹奉召還京,判國子監這離范仲淹被貶出京不到兩年時間。


判國子監是國家最高學府的長官,培養教育人才是其職責所在。范仲淹一生有志於教育事業,這次任命符合范仲淹的志向,但是范仲淹的志向不僅僅是教育者一個,治理國家更好更強才是范仲淹最大的夢想,范仲淹行政方式必然有獨到之處,循規蹈矩的官員就看不習慣。糾察刑獄偃多次指責范仲淹標新立異、不循法規。胥偃特別欣賞歐陽修,曾多次資助、提拔過歐陽修,且將女兒嫁給歐陽修。歐陽修則非常推崇范仲淹,是范仲淹最堅定的政治盟友。


范仲淹景祐三年(1036)五月離京再次被貶官離京,八月到達饒州。范仲淹從睦州到饒州,都處在年富力強的人生鼎盛時期。地方政務不如京城繁忙,周圍又有可供觀賞的景色,范仲淹自然將許多精力轉移到詩文創作上。饒州時期,成為范仲淹文學創作的又一高潮期,范仲淹任地方長官,最關心當地的教育事業。到饒州任後,范仲淹為州郡學校選定新校址,興建新校舍,改變當地的教育和民風民貌,受到當地人的愛戴。


慶曆元年(1041)五月,即范仲淹降職後的第二個月,就接到朝廷最新任命:知慶州(今甘肅慶陽)、兼管勾環慶路部署司事,成為環慶路最高行政和軍事長官。同年九月,范仲淹復官,為戶部郎中。同年十月,朝廷將西北防線重新劃分為秦鳳、涇原、環慶、鄜延四路,分別以韓琦、王沿、范仲淹、龐籍負責四路軍務,重新在西北組織起新的防線,範事,成為環慶路最高行政和軍事長官。同年九月,范仲淹復官,為戶部郎中。

你不知道的《清平樂》電視劇中范仲淹的三起三落


慶曆六年(1046),58歲的范仲淹到鄧州任職退出政治中心舞臺,移知鄧州,居閒休養,創造出大量的詩詞,范仲淹是一位先憂後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愛國仁人志士,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甲子),范仲淹病逝于徐州,終年64歲。全國百姓聽說范仲淹去世的消息,都痛惜不已。甚至偏僻山野鄉村,也多有為之哭泣哀悼者。

邠州、慶州等西北邊郡率先為范仲淹立祠,以後范仲淹任職過的許多州郡都修建了祠堂。徽宗宣和年間,朝廷特別下詔令,要求建有范仲淹祠所在地的監司、郡守、學官每年要按時祭祀范仲淹。欽宗時追封范仲淹為楚國公,後再追封魏國公。歷代各地官府,多次重修所在地的范文正公祠堂,表達了後人對范仲淹永遠的景仰和懷念。


古人評價歷史人物,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說。三者居其一,足以名垂後世。范仲淹則在三個方面皆有卓越成績,直到今天依然備受世人敬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