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之所以焦慮的根源,在於這3點

1

這是一個焦慮的時代。

不管你是小孩,還是成年人,不管你是學校裡的學生,公司裡的員工,還是企業裡的管理者,人人都有自己的焦慮。

焦慮會讓人感到不舒服,所以我們都想避免它。

但是,要想真正的處理好焦慮這種情緒,讓它儘可能多的遠離我們,我們首先要做的反而是主動靠近它,也就是說,我們首先要認識和了解焦慮,瞭解為什麼我們會焦慮。

一提到原因,我們一般有兩種歸因的方式。

一種是把原因歸結於外在的人、事或者物。

比如快考試了,學生會感到焦慮,那麼我們會把焦慮的原因歸結於考試這件事。

這就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絕大多數人想問題的一個方式。

什麼讓我們感到焦慮,什麼就是我們焦慮的原因。

02

另一種是把原因歸於自己的內心,認為是自己某種看待問題的方式出現了偏差。

也就是認知行為理論裡所說的:

重要的不是發生的事情,而是我們對所發生的事情的看法。

這種思考會耗費你的腦細胞,甚至還會將問題的源頭指向自己,即費力,又容易讓人不痛快。

但在心理學家看來,這樣的方式恰恰是改變自己的認知,緩解焦慮最有效的一個途徑。

所以這裡,我們就和大家一起來看一下,有哪些內在的原因導致我們產生了焦慮的情緒。

03

無能為力

焦慮是對將來要發生的事情的恐懼。

一般來說,這個將要發生的事是那些有難度的,會給我們帶來很大壓力的事情。

但是這些並不一定都會讓我們感到焦慮,只有那些我們感到無能為力,不能應對的事才會引起焦慮。

戰勝考試焦慮》這本書中,作者就指出,當無力感襲來,你會對自己心存懷疑,內心獨白充滿了“我不能”“我沒有”“我不是”開頭的句子,然後認為自己是一個糟糕的人。

面對這樣的焦慮,你需要提醒自己的是,要提高針對這類事情的做事能力和技巧,當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和勝任力的時候,焦慮的情緒自然會緩解。

04

沒有安全感

關於焦慮曾有這樣一個公式:

焦慮=關切+威脅

安全感是我們每個人都很看重的一種心理需求,也就是說它是我們都很關切的,所以,一旦感覺到不安全,我們就會感到焦慮。

有時候,這種不安全感來自於外部。

就像這次新冠疫情,面對這種外在病毒的威脅,人人都會沒有安全感,這是一種正常的反應。

但是也有一些情況,我們沒有安全感並不是因為外部,而是因為自己的內心。

比如有的人,雖然他們的伴侶對自己一直很專一和忠誠,但是他們依然不放心,總認為對方有可能會出軌,於是經常通過查看手機,不斷的盤問和審查等方式來減輕自己的不安全感。

但是這樣做的後果,只會導致兩個人的不信任和矛盾,從而進一步加深了這種不安全感。

面對這樣的焦慮,你需要明白的是:

有的安全感需要別人來給予,但更多時候的安全感,是需要我們自己給自己的。

當我們能夠更多的看到問題積極的一面,內心變的更陽光、更樂觀的時候,我們的焦慮也會少很多。

05

追求完美

焦慮是一種常常伴隨著擔憂、不安和恐慌的情緒,有時候我們之所以擔憂,並不是因為一件事我們可能會搞砸,而僅僅是因為它可能達不到自己內心的期望。

完美主義的人就深受這種困擾。

他們在做事的時候總是力求完美無瑕、設定非常高的標準,希望從過程到結果都是盡善盡美的。但現實中,這種完美的情況幾乎是不存在的,所以,追求完美的人總是處在一種忐忑不安的狀態之中。

就像一位諮詢者說的那樣:“我感覺自己的人生充滿了遺憾,如果生命可以重啟,我寧肯重新再活一遍。”

追求完美的人,與其說是在追求一些美好的東西,不如說是在恐懼。恐懼那些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缺憾、不足和瑕疵。

面對這樣的焦慮,你可以提醒自己:

真實的生活並不是一種全或無的狀態,要麼全是美好,要麼就是一事無成的,真實的生活永遠是好壞參半的。

追求完美可以是一種美好的理想,但是接受殘缺才是生活中更成熟的心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