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爐收藏的一個小目標

中國人焚香的歷史,最早可以上溯到三皇五帝的上古時期。甲骨文記載,商王武丁的妻子婦好就經常以焚燒香柴的形式主持祭天。到了漢唐的時候,佛教傳入,焚香又被賦予禮佛、修身的新涵義。宋代開始,焚香成為文人們的傾心雅事,是所謂“品香、鬥茶、掛畫、插花”的文人四藝之一。焚香傳統流傳到明清時期,更成為尋常人家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燃一爐香,或敬神,或祭祖,或求室內空氣馨香、神清氣爽,至今還是重視傳統的人家常見的生活方式。


宣德爐收藏的一個小目標

押經耳爐

清乾隆

口徑12.3釐米 重2844克

“宣德年制”款

出版:《吉金.明清銅爐特展》P23,2015年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宣德爐收藏的一個小目標


焚香,自然離不開一具好的香爐。


愛香人嘗試各種材料,不斷改良式樣製造各種香爐。從漢代的博山爐,到唐代的金銀多足香爐,再到宋代各大窯口的瓷爐,終於在明代宣德年間,由宣宗皇帝主持,創鑄了被後世稱為“諸爐之冠”的宣德爐。此後的人都追慕宣德爐造型之優美,材質之精純,工藝之考究,說它是藝術性和實用性完美結合,所以在不斷仿製的過程中,嚴格遵守宣德爐最開始的造型原則和製作規程,並基本以“宣德”為寄託款,即使朝代更替也不曾改變。

今天,明清兩代遺存下來的宣德爐已被視為珍貴的古代藝術品,並且得到系統的收藏和研究。

兩具帶有原座的宣德爐氣宇軒昂,從造型大氣、做工嚴謹、材質精良,分量感十足,展現出清三代官作器物的優良品質。它們均為極規整的四字長腳篆書“宣德年制”款,這類款是最被宣德爐收藏圈公認的清早官款。


宣德爐收藏的一個小目標

三足橋耳爐

清代

口徑13.5釐米 重3573克

“宣德年制”款

出版:《吉金·明清銅爐特展》P23,2015年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宣德爐在使用的過程中,原裝爐座很容易遺失。過去的一百多年戰亂不斷,能夠將爐與座完好保留下來,並且紅豔的皮色依舊靚麗,十分不易。它們可謂頗具“官氣”的宣德爐精品。


宣德爐收藏的一個小目標


栗色原皮“智生珍藏”款鬲爐和“和叔氏”缶式爐,則可以說是宣德爐“文人氣”一路的代表。“智生”和一般的鬲爐比較,它周身不起一根線條,口沿直接用傾斜的弧線過度到內壁,頸部也沒有常見的絃線,乾淨利落地連接渾厚的口唇和飽滿的腹部,配合壯實有力的三足,爐顯得格外的端正穩重,反映了爐的主人“智生”敦厚的精神氣質和卓爾不群的美學追求。


宣德爐收藏的一個小目標

鬲式爐

明代

口徑12釐米 重1867克

“智生珍藏”款

在文博大家王世襄先生所藏三十餘具宣德爐中,以“某某氏”為底款的有“獻賢氏”、“莫臣氏”和“灻文氏”三具,“和叔氏”缶式爐與其一脈相承,而造型極簡,應該也是同時期文人定製之物。


宣德爐收藏的一個小目標

缶式爐

明代

口徑12.2釐米 重1579克

“和叔氏”款

官氣和文氣,是今天宣德爐收藏的主流追求。在此兩者之外,還有“秀氣”一路,往往被人忽視。其實女性在很多時候才是香的真正使用者。“紅袖添香”,女性自有她們獨特的審美追求。


宣德爐收藏的一個小目標

“胡文明”風格鎏金花卉紋鼎式爐

清初

高11.3釐米 口徑8.1釐米 重334克

這具晚明制爐名家胡文明製作的鎏金花卉紋小鼎爐,就是秀氣一路的典型器物。小巧的尺寸盈盈一握,纏枝牡丹紋飾疏朗秀美,鎏金工藝華貴而脫俗,紅色的瑪瑙爐鈕提亮了整個爐的色調,給人清新明快的感覺。鏤空雕的老紅木蓋座則保證了閨房焚香時的安全性,相信它是愛香美女們的鐘情之物。


宣德爐收藏的一個小目標

反映乾隆時期審美趣味的鎏金四足香爐 “大清乾隆年制”款 宮廷鎏金四足文房爐來源於香港佳士得2016年春季拍賣會。歐洲藏家舊藏,標準乾隆宮廷重器,國際大拍宮廷專場所出,傳承有序。爐以精銅製作,局部鎏金,略呈方形,四角圓鼓,四壁內收。口沿平滑規整,下方雕刻蝙蝠花紋,蝠諧音“福”,寓意福壽綿長。下方中間以凸起的弦紋相隔,分為上下兩層,飾以大致相同的圖案。四角垂佛教連珠瓔珞,中間為一對龍呈“弓”字狀對置,頗似龍袍上的黼黻文章,組成一個“囍”字。另兩側龍紋倒置則組成一個“羊”字,“羊”通“祥”字,大吉祥之意。古人“凡圖必有意,其意必吉祥”,此爐完美詮釋。


宣德爐收藏的一個小目標

鎏金四足爐

清乾隆

高5釐米 重544克

“大清乾隆年制”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