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古代騎兵的演進之路

春秋時期,各個中原諸侯國並沒有騎兵,它們用步兵和戰車搭配作戰。戰國中後期,才學習北方遊牧民族,建立了騎兵部隊。最早的騎兵,可能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強悍。

先秦時期的兵書《六韜》,清楚地論述了那時候戰車和騎兵的區別。這本典籍說,戰車直接衝擊敵軍,給敵軍以正面打擊;而騎兵是小股作戰,主要是幹偵查、跟蹤、偷襲一類的事情。

說白了,戰國中期到西漢初期,戰場上還是以步兵、戰車為主,騎兵只是配角。但這並不妨礙騎兵成為扭轉戰場局勢的一股力量。

漢景帝三年,吳王劉濞率先發起“七國之亂”。有人勸劉濞說:“我們這兒挨著淮河,洛陽挨著黃河。從我們這兒打到洛陽,中間一大片一大片平原,正適合戰車和騎兵作戰。大王,我們最好派出車騎部隊,快速出擊,直取洛陽。”

聽著不錯,但劉濞沒這麼幹,反而採用了步步為營的策略,一點一點推進。結果到梁城,他就推不動了,久攻不下。

太尉周亞夫奉命前來平叛,他一看戰場態勢,馬上有了計劃。一方面命令漢軍主力不要輕舉妄動,繼續和叛軍僵持;另一方面,派出一支輕騎兵,繞到叛軍後面,斷了他們的糧草補給。

叛軍缺衣少食,只能回撤。周亞夫趁機派出精兵出擊,打了一個大勝仗。騎兵配合步兵主力獲得勝利,這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一文讀懂古代騎兵的演進之路

必須要指出,這時候的中原騎兵,和遊牧民族的騎兵沒什麼兩樣,兵器都是弓箭,最多再加上一把短刀。在戰場上,他們最好和敵方步兵保持距離,快速機動,在遠處射箭攻擊,這樣才能發揮騎兵的最大優勢。

再往後,北方的匈奴一天天強大起來,他們隔三差五就來和漢朝軍隊比拼。漢朝騎兵發現,自己吃的虧越來越大。為什麼?匈奴人從小就在草原上騎馬射箭,這方面的素養,確實比種地出身的漢人士兵高出一大截。這還怎麼打?

不過變化很快就來了。山東孫家村有一組很有意思的畫像石,東漢時期的,上面畫了什麼呢?一個騎兵正在刺死另一個騎兵,用刺的。

戟,應該都見過,長長的柄,盡頭既有直刃又有橫刃。秦始皇陵兵馬俑那一排排的步兵,便人手一支戟。

而在這組畫像石裡,戟被拿到了馬上,成了騎兵的武器!揮舞戟的騎兵呢,穿著鎧甲,看樣子是中原騎兵的造型;另一邊拿弓箭的騎兵,則戴著尖頂帽,明顯是草原民族的裝束。

這組畫面傳達了一個很重要的信息,起碼有一部分漢朝騎兵不射箭了,他們直接衝到敵方騎兵面前,把戟揮舞起來衝刺對手,近距離搏殺。漢軍都衝到跟前了,匈奴人不得不放下弓箭拔刀戰鬥,射不了箭,這方面的優勢也就沒了。

那麼在真實的戰場上,這種戰術表現如何呢?

元朔五年春天,衛青率領三萬騎兵,繞過匈奴的前哨,趁著夜色,合圍了匈奴右賢王的部隊。

漢軍直接衝上去,和匈奴騎兵近身肉搏,取得大勝。匈奴右賢王率領數百騎兵逃走,剩下的五千男女,牲畜無數,都成了漢軍的俘虜和戰利品。這是騎兵大規模衝擊戰術的第一次勝利。

三年之後,元狩二年,霍去病遠征匈奴,再次取得勝利。《史記》抄錄了漢武帝嘉獎霍去病的詔書,詔書中說:“轉戰六日,過焉支山千里有餘,合短兵,殺折蘭王,斬盧胡王,誅全甲……首虜八千餘級。”

注意,詔書中的“合短兵”,明確指出了霍去病的戰術,就是短兵相接,白刃戰肉搏。有理由相信,漢軍幾次大敗匈奴,騎兵近距離衝擊戰術應該發揮了比較大的作用。

一文讀懂古代騎兵的演進之路

不過,到目前為止,中原騎兵還有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沒有馬鐙

騎過馬的朋友應該知道,上馬的時候,要踩著馬鐙上去;騎在馬上,腳還要蹬著馬鐙,它能讓你保持身體的平衡。

沒有馬鐙的騎兵,著實很危險。想想看,騎兵舉著長戟,催動戰馬高速衝刺,如果長戟猛地紮在敵人身上,必然會有一股力量反衝回來,殺傷敵人的同時,自己也有可能被頂下馬來。戰場上落馬可不是鬧著玩兒的,少不了刀劍伺候!

那馬鐙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長沙發現了一座西晉墓葬,裡面發現了很多陶製的馬俑。其中四匹馬的左側,都有一個三角形的馬鐙。這說明,馬鐙起碼在西晉時期已經有了。

馬鐙發明的脈絡大致是這樣的:漢代騎兵改用衝擊戰術,用長戟作戰,但騎兵常常被反衝力頂下來,急需加強馬背上的穩定性。於是馬鞍被加高了,越加越高,導致上馬都困難,後來出現了西晉墓裡的那種單馬鐙,一開始只是用來幫助人上馬的。再後來到十六國時期,單馬鐙發展成雙馬鐙,騎兵的穩定性大大增加,戰鬥力非同反響。騎兵規模大幅擴大,成為部隊的主力兵種之一。

裝備了馬鐙的騎兵,有一個殺手鐧,那就是直接衝進敵軍的步兵陣,古人稱之為“陷陣”。步兵一旦被成功衝散,那就勝利了一半,被分割成一小塊兒一小塊兒的步兵,威力大減,可以各個擊破。

“陷陣”貢獻了許多以少勝多的戰例。比如說,東晉的桓溫率領了一支步兵,想要去討伐前秦。前秦將領苻生很有信心,他帶了很少的騎兵,就敢衝進桓溫的步兵陣中。敢打敢拼的苻生贏了,東晉部隊從一開始就被打垮了信心,始終沒有打出像樣的反擊。

一文讀懂古代騎兵的演進之路

公元4世紀到6世紀,騎兵戰術完全成熟定型,之後再沒有發生過大的變化。馬背上的戰士,從彎弓射箭,到手持長戟,再到腳踩馬鐙衝擊,完成了騎兵的一次又一次進化和蛻變。

在《三國演義》裡,關羽使一把青龍偃月刀,呂布持一支方天畫戟,他們騎在馬背上來往奔馳,和敵軍大將過招。藝術來源於生活,當時的騎兵部隊,可不就是人人一把長槍長矛,萬馬奔騰之中向敵人衝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