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亞洲象

【編者按】三月下旬,作家張海華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考察,路遇十多隻野生亞洲象。

“西雙版納的大象偷喝了村民的白酒,醉倒在了茶園中,憨態可掬!”2020年3月下旬,我和女兒航航一起去西雙版納勐海縣進行第二次鳥類調查。出發之前,上述關於“大象醉酒”的新聞正傳得沸沸揚揚,據說連英國的媒體都刊登了。

我一看該新聞的事發地,是勐海縣勐阿鎮,正是我此行的目的地之一。當時心中暗喜,我想不管大象喝酒是真是假,至少勐阿鎮最近有大象出沒肯定是沒錯的,說不定這次借觀鳥的機會,還能看到野生的亞洲象。

於是,3月20日晚上,我們剛到勐海,我就跟縣裡的馮主席說好,請他幫忙聯繫勐阿鎮的工作人員,如發現大象的蹤跡就儘快告訴我。

“流浪”的亞洲象

勐海縣勐阿鎮路邊的甘蔗林,是大象的出沒之地。 張海華 攝

野象故事一籮筐

近幾年,每年都有象群漫遊到勐海縣境內,重點是在勐阿鎮與孟滿鎮。

這些龐然大物成群結隊,拖家帶口,穿過莊稼地,進入村莊,甚至公然晃盪在大街上,途經之處,所有人員、車輛都避之唯恐不及。在當地,關於野象的故事說也說不完。

早在2019年12月,我第一次來勐海進行鳥類調查時,陪我去勐阿鎮拍鉗嘴鸛的馮主席就在一路上大談野象的故事。

他說,大象進村,就是為了尋找糧食,還有食鹽。它們非常聰明,懂得挑成熟的香蕉、玉米吃——不像下山的猴子,一旦進入莊稼地,就亂掰玉米,浪費甚多。大象懂得用鼻子捲起村民家的卷閘門,然後探尋食物。

有一天晚上,一頭大象進入民居後,恰好女主人單獨在室內,她嚇得雙手合十,對著大象連連低頭,祈求不要傷害她,結果,大象吃了大米之後,果然很快走了,沒有攻擊她。

近年來,在西雙版納,大象致人死亡的事件時有發生,多數是母象為了保護小象而發起攻擊。

“流浪”的亞洲象

勐海的森林與寨子。張海華 攝

不過,這次來勐海,我最好奇的是:“大象醉酒”的傳聞是真的嗎?有報道說,今年3月中旬,由14頭大象組成的象群到訪勐海縣,它們走進寨子、茶園和甘蔗地,橫衝直撞尋找吃的,其中兩頭大象偶然找到了村民自釀的白酒(苞谷酒),“豪飲了30公斤”,最後雙雙醉倒在茶樹下,酣睡不起。並且,此新聞“有圖有真相”,兩頭“醉倒”在地的大象實在讓人看了忍俊不禁。

初讀之,其他我都不懷疑,因為各種描述都符合現實,唯有大象“酗酒”一事我覺得不大可信。

當地種玉米很多,確實有自釀苞谷酒的習俗,那是一種高度白酒,我第一次來勐海進行鳥類調查的時候就試著喝過,仰脖的瞬間,覺得一道“火”從喉嚨口一直燃燒到了胃裡。我實在難以相信兩頭大象能喝下30公斤這麼烈的酒。

果然,馮主席告訴我,可以肯定的是,大象“醉倒”(實際上很可能是在睡覺)在茶園的照片,並非拍攝於勐海,而是消息發佈者從其他地方弄來的。3月中旬,確實有十幾頭大象經常在勐阿鎮的鄉間活動,有時還在晚上闖入個別居民家中尋找食物,造成屋頂及一些生活用品損壞,其中包括打碎了酒罈,所幸未造成人員傷亡。

估計,消息發佈者就是獲知大象損壞了酒罈,而“合理想象”出大象喝酒的場景,然後拿來攝於其他地方的大象臥地的照片,以示大象“醉倒”了。

“流浪”的亞洲象

3月初,雲南勐海縣“大象喝苞谷酒醉倒茶園”的照片在網上瘋傳,之後勐海縣委宣傳部發通告稱,14頭野象入村尋找食物、破壞民房為實,但朋友圈瘋傳照片並非勐海縣內的象群。

3月23日下午,我和女兒正在野外找鳥,忽然接到馮主席電話,他約我們傍晚去勐阿鎮看大象。聽到這消息,女兒航航激動地連聲說,太好了,太好了,這次來西雙版納太值了!

下午3點半,我開車到勐海縣城,接上馮主席,然後馬上駛往勐阿鎮。快到鎮上的時候,馮主席指著右邊遠處的山峰說,山的對面就是勐滿鎮,這群大象就是前些天從勐滿鎮翻山越嶺到了勐阿鎮,已經逗留十幾天了。

我們先到了鎮裡的林業站,站裡的負責人說,最近象群主要在離鎮政府不遠的嘎賽村委會城子村村民小組,以及曼邁村委會曼倒、扎別兩個村民小組附近活動。

為了保護人象的共同安全,鎮裡啟動了象群動態監測工作,採取了安排人員在路口值班把守、採用無人機跟蹤拍攝等手段,以便及時為村民提供象群實時位置等預警信息。聽他們說,大象特別討厭狗叫,一旦聽到附近有狗吠,就會衝過去驅趕狗,甚至把狗踩死,“別以為大象行動遲緩笨拙,其實,由於它們邁的步子很大,跑起來可快了,剎那間就會奔到眼前”,還是相當危險的。因此,每當象群接近寨子,有關人員就要通知村民趕緊把狗、牛等家養動物轉移掉。

傍晚遠觀大象群浴

3月底的勐海,午後最高氣溫已在30℃之上。亞洲象也嫌熱,白天在休息,喜歡傍晚出來活動。因此,快下午5點半時,我們才驅車出發。

穿過兩邊都是甘蔗林或香蕉地的鄉道,我們經過一個有村民值守的十字路口,進入一處開闊的田野。原來,象群就在這一帶活動。不過,林業站的工作人員很快帶我們退出了這裡,他們說此地離象群太近,怕有危險。於是,我們轉移到了扎別村民小組附近的一條地勢相對較高的村道上。路邊有村民站在三輪車上遠眺著什麼。

“流浪”的亞洲象

遠處圍觀野生亞洲象的村民們 張海華 攝

“大象出來啦!”不知是誰喊了一聲。“哪裡?哪裡?”我和女兒都急急喊道。

啊,終於看到了,原來,在起碼七八百米開外有一個較大的魚塘,有大象在洗澡。由於距離實在太遠,且它的大半個身子在水下,因此光憑肉眼都看不大清楚。我趕緊把望遠鏡遞給女兒,然後手忙腳亂架好三腳架,裝好相機與長焦鏡頭,一會兒拍視頻,一會兒拍照片,忙得不亦樂乎。幾分鐘後,兩頭象一前一後上了岸。

有趣的是,後面一頭象非常淘氣,竟然用長鼻子捲住了前面那頭的尾巴,兩個傢伙就這麼纏繞著,又下到了甘蔗林中,不見了蹤影。從體形大小來看,我覺得這是兩頭小象。

“流浪”的亞洲象

野生亞洲象在洗澡 張海華 攝

沒多久,又有兩頭象相繼下塘來洗澡了。後來的那一頭,在下水前大半個身子上面都是淺灰的塵土,顯然是剛剛進行過泥浴。這傢伙下水的姿勢十分搞笑,居然是採取“倒車入庫”式,即先用兩條粗壯的後腿小心翼翼滑入水塘,等站穩後,才慢慢讓整個身子退入水中。在水裡鬧騰了一會兒之後,一頭先上了岸。奇怪的是,它到了岸的另一側後,居然又用鼻子捲起了乾燥的泥塵往身上噴,而另一頭象眼看要上岸了,又忽然一屁股坐在水中,玩耍了起來。

“流浪”的亞洲象

野生亞洲象 張海華 攝

此時,身邊聚集了越來越多的當地人,有老有少,有的還向我借望遠鏡來看大象。他們個個笑逐顏開,像是在觀賞一場難得的精彩演出。忽然,又有人大聲喊:“快看,水塘的右邊!”原來是象群的大部隊出來了!好幾頭跟水塘邊的房屋差不多高的大象,帶著幾頭小象,一起下到水中。

這裡得補充說明一下,亞洲象遵守的是“母系社會”的行為規則,多頭成年的母象帶領多個家庭集群活動,而成年公象得離開群體,獨自(或兩三頭一起)去闖蕩生活。此前,常有一頭公象獨自大搖大擺走到勐阿鎮的大街上,人們除了躲,幾乎拿它沒辦法。

後來,考慮到拍攝距離過遠,我大著膽子到了田野中間的一間孤零零的房子旁邊,這樣一來,我大概離象群約為三四百米。女兒則在屋後的水泥路上舉著望遠鏡繼續觀看。她仔細數了,說共有14頭大象。不知何時,馮主席也走到了我身邊,他幫我“放哨”,怕有大象突然從右邊的甘蔗林裡鑽出來。

“流浪”的亞洲象

遠觀大象的村民 張海華 攝

通過鏡頭,我又看到了很多有趣的場景。有的小象似乎不大愛洗澡,在水中磨磨蹭蹭,於是母象就在後面用鼻子推它,貌似在催促孩子趕緊洗。很快,整個水塘裡水花四濺,一片歡騰。

“流浪”的亞洲象

野生亞洲象

在岸上,還有幾頭母象威嚴地站著。其中一頭,走到電線杆旁邊,一伸鼻子,就將一塊寫著“有電危險”字樣的鐵牌給扯了下來。還有一頭,用鼻子推倒了屋頂的煙囪。另有一頭,隔著矮牆,將鼻子探進了棚屋裡面,似乎在尋找吃的。正拍著,忽然前方有隻狗在田裡快速跑過。我們都有點緊張,怕它萬一吠叫起來,被大象發現而追趕,那我們可也得趕緊逃命了。

林業站的人說,象群最近一直“盤踞”在這一帶,因為這附近有吃有喝,還有大水塘可以每天洗澡,何樂而不為?至於那裡的村民,則早已被疏散。

“流浪”的亞洲象

一頭亞洲象扯掉了電線杆上的鐵牌 張海華 攝

“我們的神在流浪”

天色漸晚,馮主席說,他的朋友即嘎賽村的 “大路支書”正催我們趕緊回去吃飯呢。我戀戀不捨收拾器材準備走了,可航航怎麼也不肯,連聲說:“讓我再看一會兒,就一會兒!”好不容易扯著她往回走,她還一步三回頭,說:“實在太好看了,野象的行為,跟動物園裡的大象完全不同”!她還說,“以後再也不看大象等動物的表演了”,覺得“失去了自由的大象好可憐”。

說來也是神奇,當我們離開時,忽然聽到,遠遠傳來一聲巨大而低沉的象吼,彷彿深山虎嘯,攝人心魄。這莫非是大象在跟我們告別?

吃晚飯時,健談的“大路支書”說:“大象是我們傣族人民心目中的神,儘管現在人象衝突事實上挺厲害的,但我們不會傷害它們。”這番話,馬上讓我記起,約一年前,幾位專家也曾說過類似的話。

那是在2019年4月,我應邀到勐海參加“勐海自然與文化論壇”,會上,來自雲南大學的亞洲象研究專家陳明勇教授,針對亞洲象保護作了動情的發言,我還作了錄音。寫此文時,我特意重聽了他的發言。他說道:“前兩天,我們去參觀了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曼短佛寺,大家想必都看到了,在佛寺的壁畫上,出現了很多大象的形象。大象是傣族人心中的神,如果對神都不敬,那怎麼行?可現在,我們的神在到處流浪,居無定所,那是因為受現代工業文明影響太厲害了!”

“流浪”的亞洲象

曼短佛寺 張海華 攝

“流浪”的亞洲象

曼短佛寺壁畫中多大象形象。張海華 攝

陳明勇說,解決愈演愈烈的人象衝突問題,應該是有辦法的,那就是他一直在呼籲的在西雙版納(尤其是在勐海境內的勐滿鎮、勐阿鎮一帶)建立旨在保護野生亞洲象的國家公園,從長遠來看,這對大象、對人類都非常有利。另外,把大象這樣的旗艦物種保護好,也可以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參會的國內知名科普作家張勁碩博士對此深有同感,他說:“大象站在那兒,就有美學的價值!”他也建議,既然象群經常來這裡,就說明它們喜歡這裡,何不索性創造條件留住它們,給它們更安全、更廣闊、更自由的天地?說不定有一天,國內外的很多人都會專程來這裡欣賞野外自由狀態下的亞洲象,這難道不會給當地老百姓帶來良好的收益嗎?這不就解決了人象衝突問題,獲得了雙贏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