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龙那些事 其一 《神仙?外星人?》

祖龙那些事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一扫海内八荒,统一华夏九州,开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遂自认德高三皇,功盖五帝,承皇帝,即秦始皇,又可称“祖龙”。

作为第一个一统的中央王朝,特别是第一个皇帝,在他的身上怎么产生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

祖龙那些事 其一 《神仙?外星人?》


拿秦朝来说,最让人熟悉的莫过于孟姜女哭长城的事情,但是,除此之外,各种奇怪的传说从这个时代传出来。

比较离奇的是,来自东晋王嘉所写的《拾遗记》,全书共十卷,都是一些志怪小说杂谈之类。前9卷记自上古庖牺氏、神农氏至东晋各代的历史异闻,其中关于古史的部分很多是荒唐怪诞的神话,所以这本书的分类都在野史杂谈里,不为正史所参考,但是所描述的事情却是给人脑洞打开的感觉。末1卷则记昆仑等8个仙山。

祖龙那些事 其一 《神仙?外星人?》


在《拾遗记》中关于秦始皇相关的描写,则是十分的有趣。其原文如下:

“始皇好神仙之事,有宛渠之民,乘螺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沦波舟’。其国人长十丈,编鸟兽之毛以蔽形。始皇与之语,及天地初开之时,瞭如亲睹。曰:‘臣少时蹑虚却行,日游万里。及其老朽也,坐见天地之外事。臣国在咸池日没之所九万里,以万岁为一日。俗多阴雾,遇其晴日,则天豁然云裂,耿若江汉。则有玄龙黑凤,翻翔而下。及夜,燃石以继日光。此石出燃山,其土石皆自光澈,扣之则碎,状如粟,一粒辉映一堂。昔炎帝始变生食,用此火也。国人今献此石。或有投其石于溪涧中,则沸沫流于数十里,名其水为焦渊。臣国去轩辕之丘十万里,少典之子采首山之铜,铸为大鼎。臣先望其国有金火气动,奔而往视之,三鼎已成。又见冀州有异气,应有圣人生,果有庆都生尧。又见赤云入于酆镐,走而往视,果有丹雀瑞昌之符。始皇曰:‘此神人也。弥信仙术焉。’”

祖龙那些事 其一 《神仙?外星人?》


大致意思为,始皇帝寻求神仙长生之术,有些自称是“宛渠国”的人,驾驶“沦波舟”来面见始皇,这些宛渠国民,长相奇特,身材高大,用鸟兽之毛当做衣服遮蔽身体。并且对始皇详细的说明了他们在天上的所见所闻和他们的历法规则“臣国在咸池日没之所九万里,以万岁为一日”,以及详细描述了当年炎帝教导百姓食熟食之事是他们所献的火石,黄帝铸鼎时,他们也在场,并且见证了尧的诞生。这一列的详细的描述让始皇大为称赞,称这是神仙之事。

这段描写看起来荒诞不经,但我们仔细想想这其中的描述。

描述一:“沦波舟”,形状像海螺的“船”,并且潜入海底,水进不去,这段描写,在如今的我们看来,是不是很像一个物体,描述既像潜水艇,在此基础上,可以大胆猜测为“UFO”外星飞船。

祖龙那些事 其一 《神仙?外星人?》


描述二:万年为一日,见证了上古各个先贤的事情,在这其中,详细描述的是为炎帝献火石,从而能教导百姓吃熟食。在这段描写中,并没有大肆的描写神话志怪,而是一种叫做“燃石”的东西,这种石头遇水发热而且易碎,但是不影响作用。到现在的我们来看,最先想到的是不是石灰石。

祖龙那些事 其一 《神仙?外星人?》


现在如今关于这篇文章的描述,大多数感兴趣的人都会将作这视为一场始皇与“外星人”的会面,当然这些都是存在大家的闲谈之中,并不会把它当做论据加以论述。

但是,我们回过头来仔细想想这篇文章,《拾遗记》始作于东晋,那么关于“沦波舟”的描述是如何得来的,沦波舟中的人以及他的描述,我们仅仅按照书中的逻辑来看,无疑,这个“宛渠国”的国民是来自一个更高级文明的生物。现如今的我们关于外星人,UFO飞船的了解以及见怪不怪了,这来自各种影视资料的轰炸以及美国军方首次承认UFO的存在。不过,我们将时间回调到我国的东晋时代,那个时代的人们是根据什么来进行描写的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即使这是一个“志怪小说”,但是其描写的依据是如何想象的呢?

除此之外,关于这宛渠国国民的描写“国人长十丈,编鸟兽之毛以蔽形”,这种描写可以大致称为“鸟人,羽人”,这种形象也同样出现在一些南美等地的神话故事中。

那么这些“宛渠国”国民到底有什么可以作为来源的依据呢?是神仙?是外星人?亦或者是其他呢?

关于“宛渠国”,现如今有很多猜测,例如“巴蜀文化”,这些文化在那个时代,据考证可以得出当时的文明水平较为先进,而且那个时期的三星堆文明,到现在依然让很多人为之迷惑。如下图,这是出自5000年前的,带有巴蜀风格的红山文化玉面具。

祖龙那些事 其一 《神仙?外星人?》


这种风格,似乎更加接近我们对“外星人”的印象,当然也可以解释为一种对人体的夸大风格。

除此之外,还有这种想法,在我国的青藏高原,新疆,青海等地,据现代的考察研究,距今几千万年前,这里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如果按照《拾遗记》卷四中的逻辑来描述,在这一片区域很可能是那“宛渠国”的所在之地。加上中国神话中的“共工怒触不周山”造成的天倾地斜,形成现在中华的地理格局。

有《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种情形的描述,“撞不周山”更像是陨石或者巨大物体的撞击现象。

这让人想到有关《山海经》的猜测,有人认为他是一副全球地图,是上个纪元的产物,《山海经》原本有图,注的,现如今我们所看的的《山海经》都不是原本的一版,现存《山海经》均来源于郭璞注本,但是原本的图画也早已遗失。关于山海经中描述的那些战斗场面,根据现在的视角解读,更像是一场史前的高等文明战争。

《拾遗记》中与始皇接触的“宛渠国”人到底是神仙还是科技高度发达的高级文明,我们都不得而知,关于《拾遗记》,我们现在也是当做志怪小说来看。对于宇宙和未知的探索正是我们人类前进的动力。

资料来源:《拾遗记·卷四》、《淮南子·天文训》、《山海经·海内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