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瞅啥?瞅你咋地!如何避免人際關係中不必要發生的衝突?

作者:胡紹宏


生活中經常發生類似的情景: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一位男青年路人甲面無表情漫無目的的在街上閒逛,無意中瞟了對面走過來的另外一位男青年路人乙一眼。

結果這位路人乙不高興了,惡狠狠地對路人甲說:你瞅啥?

結果這位路人甲也不甘示弱,大聲說:瞅你咋地?


你瞅啥?瞅你咋地!如何避免人際關係中不必要發生的衝突?


於是,因此打架的事時有發生,甚至因此打傷人、打死。

大家想一想,這只是我們生命中一個非常普通的下午,就因為面無表情的在人群中多看了人一眼,結果連命都丟了。

為什麼正常的人際關係往往會演變成衝突?

很多人都聽過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說的是人有五個層次的需要:

首先要滿足生理的需求,比如說溫飽。他說如果一個人,如果連溫飽都沒有得到解決,那麼其他的需要,就變得沒那麼重要了。

如果溫飽解決之後,那麼這個人的需要就會升級,希望有一份更加穩定的工作,以及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

再進一步就有了社交的需要,希望結識更多的朋友。

而在與朋友交往的過程中,間又產生了尊重的需要,希望在朋友圈裡,受到重視和認同。

通常情況下,這種理論似乎是成立的。

但如果按照這種邏輯次序去理解,我卻並不怎麼認同。

有遠大理想的人,第一需要是自我實現

我認為但凡一個有偉大理想的人,他的第一需要並不是先滿足生理需要,再滿足安全需要,而恰恰相反,他的第一需要是,自我實現的需要。

在這裡我講兩個典型的案例。

第一個案例講的是韓信。

韓信年輕的時候學了很多的本事,但卻一直沒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才能。他在四處遊歷的時候,有一次在一個集市上遇到一個無賴,兩個人因為小事起了摩擦。這個無賴當著眾人的面對韓信說:你要麼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要麼就讓我暴揍一頓。而韓信的選擇是甘受胯下之辱,從這個無賴的褲襠下爬了過去,被圍觀的群眾恥笑不已。

你瞅啥?瞅你咋地!如何避免人際關係中不必要發生的衝突?

為什麼韓信願意做出這種選擇呢?

因為他知道自己打不過這個無賴,如果呈匹夫之勇的話,也許自己小命難保。想想自己壯志未酬,於是選擇了忍辱偷生。這就是,有遠大抱負的人,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在特殊的情況下可以放棄自尊的需要。

第二個案例是裴多菲。

匈牙利著名的愛國主義戰士和詩人,他犧牲的時候才26歲。


你瞅啥?瞅你咋地!如何避免人際關係中不必要發生的衝突?


在他25歲的時候,寫下了一首流傳甚廣的詩句。

他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這都是普通人的基本需求,但他有更大的理想,就是為國家和民族的自由而抗爭,所以他繼續說: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也就是當一個人有遠大理想的時候,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乃至於社交需要、尊重需要都可以拋棄。

即使是在當今世界,那些追逐夢想的人,在夢想實現之前,都可以選擇忍辱負重,默默前行。

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第一需要是尊重

而在現實生活中,90%以上的人是沒有這些遠大抱負的,這就是芸芸眾生中大部分的普通人。

那麼作為一個普通人,以及那些有遠大抱負,但生命並沒有受到威脅的時候,我們的第一需要是什麼呢?

我認為是尊重需要。

我們再看幾個典型的例子。

在晉代,有一個偉大的詩人叫陶淵明。他被安排到一個小縣城去做縣令,每年的俸祿就是五斗米。

結果有一天,有一位奸臣要下來巡視,師爺就對陶淵明說:你見到這個官員之後,一定要恭恭敬敬,唯唯諾諾,千萬不要得罪他了。陶淵明對這個奸臣早有耳聞,聽到這番話後心裡非常不爽,我憑什麼就要為了五斗米的俸祿,在這麼一個人面前低聲下氣呢,於是辭官而去。

為了自尊的需要,陶淵明連功名俸祿都毫不猶豫的放棄了。

而我們常說的士可殺,不可辱,講的也是這個道理。

很多同學也許會說這些人比較看重面子,普通人應該不會這樣吧。

那我們再回頭看看本文開頭提到的生活中經常發生的例子: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一位男青年面無表情漫無目的的在街上閒逛,無意中瞟了對面走過來的另外一位男青年路人甲一眼。

結果這位路人甲不高興了。

惡狠狠地對男青年說:你瞅啥?

結果這位男青年也不甘示弱,大聲說:瞅你咋地?

大家想一想,這只是我們生命中一個非常普通的下午,就因為面無表情的在人群中多看了人一眼,結果有人連命都丟了。

根本原因是什麼?就是因為我們面無表情的時候,眼神冷冰冰的,讓被看的人覺得自尊心受到了傷害。

在前幾年,我相信很多人都見過這麼一條新聞,說一個農村來的修理工在馬路邊修自行車。

結果一位開寶馬的美女嫌這位修理工把自行車放在路邊,刮到了他的寶馬車,於是要求這位修理工賠償。修理工跟他理論,說是你自己不小心蹭到的,怎麼能怪我呢?

於是,這位寶馬女就把附近小區裡面的家人也叫了過來。寶馬女的父母加上寶馬女一家三口對這位修理工辱罵和威脅,要求他賠償,並跪下來道歉。

最後被逼無奈,這位修理工說好的,那我去拿錢吧。

結果,他從他的工具包裡掏出一把刀來,把這一家三口都殺死了。

就因為生活中一個小小的摩擦,當一位平常的修理工尊嚴受到挑釁的時候,也忍不住鋌而走險。可見,自尊和麵子對一個人是多麼的重要。

無論是地位多麼卑微的人,都有自尊心,在能忍受的時候,大多數人也許會選擇忍受,但在實在忍無可忍的時候,無需再忍。

在最近的新聞中,又有好幾起這樣的案例,比如反殺寶馬男,以及在菜市場砍死兩位老人等等。

在現實生活中,陌生人往往忍耐度都很低,而親近的人,我們往往不得不忍受,或者忍不住經常吵架,但又沒辦法擺脫這種關係。

而在職場,商場和官場中,往往因為利害關係的存在,所以忍耐度變得更高。

如何避免衝突?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的人際關係非常好,說話從不得罪人,我們往往把他們稱之為好好先生。

最典型的一個人就是西遊記裡的沙和尚。

沙和尚有一個最大的特徵就是:

唐僧說什麼他都會說“師傅您說的很對”,孫悟空說什麼他也會說:“大師兄你說的很對”,甚至於豬八戒滿口胡言,他也會說:“二師兄你說的對”。

從不否認他人的想法和觀念。

在我們這裡,我並不是要教大家成為一個唯唯諾諾的人,而是學會一種讓人更加舒服的為人處事的方式。

聰明的米開朗基羅

為了更好的理解這一點,我們再來看一個故事。

在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有一位非常偉大的藝術家叫米開朗基羅,他有一個非常有名的雕刻藝術作品:大衛像。

大衛像只是一個政府的工程項目。當他的雕刻基本完成的時候,來了一位主管的官員來視察工程的進度。

主管官員上下打量了一下這尊大理石像,覺得有些不滿意,對米開朗基羅說:“這個大衛的鼻子太大了,不好看。”

我想在我們中國,有很多藝術家,一般都會有以下幾種反應:

有人會說,那到底是你懂還是我懂,要不然你來。

有人甚至是不畏權勢,憤然離去。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我們就有可能看不到一尊如此偉大的雕刻藝術作品了。

那我們來看一看聰明的米開朗基羅是如何應對的?

他順著官員的眼神,仔細的打量了一下這個大衛的鼻子,面帶微笑的說:那可不是嗎?那你先在旁邊等一會兒好嗎?我先上去修改修改,待會兒再叫你過來看看是否滿意?

於是米開朗基羅彎下腰去,在地上拿起工具,爬上了梯子,叮叮噹噹在這個雕像上敲了半天。過了一會兒,他從梯子上爬下來,並把官員叫了過來,官員再看了看這個大衛雕像,覺得非常滿意。

這只是整個事情的表面現象,而事實是什麼呢?

事實是米開朗基羅彎下腰去拿工具的時候,順便也抓起了一把碎石屑,然後爬上梯子,裝模作樣的叮叮噹噹。他一邊敲打的時候,一邊就有很多石屑紛紛的掉了下來。

給人的感覺就是,他對大衛的鼻子進行了很大程度的修改。

但實際上,他並沒有對他之前的這個鼻子做任何的改動。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要學會的就是,當我們遇到衝突或反對意見的時候,如何才能把事按照自己的意願辦好?

方法很簡單,就是在溝通的方式上面,進行遷就和退讓,不與對方發生正面的衝突。

而溝通方式的遷就和退讓,並不代表一定要在觀念上順從和妥協。

這樣既能滿足對方的心理,又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當我們在實現自己的目的過程中遇到阻礙的時候,一定要學會:目的不變,不要忘記自己是來做什麼的,但是,在方法上一定要學會隨機應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