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叛逆期,宝妈们用怎么方式好呢?

彬彬210346344


你好,我是几米妈妈,很高兴回答你的这个问题。因为自己家宝宝也处于叛逆期的第二个阶段,感同身受,希望能与你一起分享。在讨论以什么方式处理叛逆期宝宝前,我们先来明确孩子有那几段叛逆时期。

首先、2~3岁的“宝宝叛逆时期”

这个时期的宝宝刚刚开始尝试着探索这个未知世界,他们支支吾吾的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面前的事情以及想法,但由于掌握词汇量少,无法准确表达自己内心的世界,加上大人们的误解难免让小宝宝不开心,甚至开始闹情绪。

其次、7~9岁的“儿童叛逆时期”

常说“七岁八岁惹狗嫌”,这一阶段的孩子开始对世界有一种懵懂的概念,加上上了小学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攀比多了起来,接受到的信息量增加,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主见。这一阶段还被称为“小团伙时代”。相互投机的孩子们组成“党徒”在一起疯来吵去,或跑到老远的地方去玩耍。这是孩子确立自我的关键时期。如果缺乏对孩子心理了解的话,就很容易去片面地限制孩子的自由。当孩子感觉到自己不自由时,第一反应就是反抗,表现出来的行为,诸如:顶嘴,父母让让这样,孩子偏不,并且会说出一大堆理由。或者有的孩子在反抗无果的情况下,干脆就沉默下来,用不说话来反抗。

最后、12~18岁的“青春叛逆时期”

这一期反抗期的孩子们,已经有了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事物的能力,这时的孩子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已经有了初步的形成,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和家长有着很大的区别。这时如果家长们去人为干涉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往往会发生亲子矛盾和冲突。


那么遇到不同时期的叛逆情况,我们家长应该怎样应对来减少父母之间的冲突于代沟呢?

1.父母给予孩子更多自主选择权

有些事情大人完全可以大胆的交给孩子,让他自己做决定,不管好坏与否,首先孩子会觉得自己是被尊重的,如果做对了,心里还特别有成就感,这样也愿意敞开心扉更想与父母交流了。如果做错了,事后在帮孩子一起分析问题,给出正确的建议。

2.让孩子多去感受美的东西

美的东西不限于实物,它可以是一件事,一个想法。美可以让人的大脑产生多巴胺,进而使人变得心情愉悦。比如多出去旅游,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多参加社会活动,丰富自己的阅历。多学一些东西,然自己变得充实。多去做运动,感受汗水的气息。这些都会让孩子身心都放松的。

3、父母多与孩子交流互动

沟通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有效办法,只要多交流,很多问题都可以避免,父母也可以将孩子的叛逆问题防患于未然。除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外,彼此还是朋友关系,更加需要交流了。


总之,孩子一生还有三次叛逆时期,这是很正常的,父母和孩子都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然后多多相信彼此,一起携手度过这段艰难岁月,共同迎来美好明天!


几米妈妈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88b9b9ea620b4230824a964787df5538

爱笑的小肉肉


您好,这个问题北京天使儿童医院儿科主任王玲来回答,期待您的关注~

幼升小是每个宝妈心里最重要的事,但娃升入小学后,却遇到了孩子的叛逆期。

这时候娃会化身熊孩子将家长折磨的精疲力竭,身为家长也是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毫无头绪。

遇到叛逆期,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1,多给予关心和爱

孩子刚进入校园生活,一下子会衍生出很多情绪,生活和学习都会遇到困难和麻烦,作为家长一定不要忽视。

不要觉得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不管了,一定要在这个敏感时期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爱,孩子可能不会表达,所以只好叛逆的宣泄自己的情绪和意见,家长要主动问询,认真倾听,时刻给予鼓励和关爱。

2,不要指责打骂

就像上面说到的那样,孩子在学校和生活中一时难以适应会有一些叛逆,家长就别在火上浇油指责孩子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了,这只会增加孩子的负面情绪和自我放弃,没有引导教育作用,更别谈鞭策了。

所以面对叛逆期的孩子千万不要动手打骂,多点理解和宽容吧!

3,给孩子处理权

当孩子上学之后会找到自我存在感,这时候会有很强的自我判断力,很多事情愿意自己尝试,自己处理,如果家长过多干预那结果可想而知。所以建议家长最好适当的放权,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小孩自己去处理事情,自己做决定。

你可以在旁边适当的指导,但不要直接替孩子做决定,这样可以淡化你与性格敏感阶段的叛逆期孩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点。

4,多和老师沟通

除了单方面的家庭教育之外,孩子的叛逆期主要表现场合就是学校和家庭,所以作为两大主力军,家长也要和老师积极沟通,准确掌握小孩叛逆期的行为表现和原因,有助于家长和老师的双重引导和教育,能够对帮助小孩顺利安稳度过叛逆期有更好的帮助和引导效果。

上面介绍了4点对待叛逆期小孩的引导原则和方式方法,教育和引导是分不开的,家长在面对叛逆期孩子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认真,不要盲目的打压和竖立威信,尽量做到与小孩平等,仔细寻找原因,然后对症引导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