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从小一起玩的小伙伴,突然上初中了就不再联系了?

取字华实


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青春期正常现象

从小一起玩的小伙伴,突然上初中就不再联系是一种正常现象。

还记得,我和我一个小学很要好的朋友就是这样,上了初中,我们没有分在一个班,虽说只是隔壁班,出出进进总能遇到,起初,还会打声招呼,渐渐地,连声招呼都不打。就像两个陌生人一样擦肩而过。

那时候,我的一位语文老师说过:以前一起玩的小伙伴,上了初中,就算是隔壁班也不去找。但是等上了高中,就是不是一层楼,都会想办法挤出一点时间去串班。

我曾不信,但结果正是如此。

叛逆时期,无法掌控情绪

初中那三年,应该是每个人的叛逆期最严重的阶段。

上初中的时候,有些情绪完全不受掌控的,不知道当时为什么那样做,也不管那样做是否对错。

你的性格发生翻转,小伙伴们肯定会离去。

以前你的性格不是这样的,会有一些令别人厌恶的情绪跑出,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会想你父母那般,会忍受你的每一面。

朋友渐行渐远,叛逆期太敏感。

离开虽遗憾,但很高兴你曾来过

有些人只能陪伴你一段时间。

我们会曾回忆和小时候玩伴的点点滴滴,或许,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们从对方的记忆中消失了。等我们长大后,不一样的生活,不一样的三观,不一样的选择,都会让有些朋友只留存在某一段时间里。

虽有遗憾,但是很现实。

我是@天使兔儿,关注我,听我品味情感人生。

天使兔儿


很少有人会一辈子陪着另一个人,会一直保持联系。

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不管你们在一起玩过几年,十年,甚至几十年,如果不经常在一起,就会没有共同的话题,想法也会南辕北辙,自然而然会疏远起来。

上初中后,你们俩会发现初中的生活和小学不能比,压力更加大,如果不在一个班级,或者不在一个学校,那双方接触的老师,同学,都不一样,学习的东西都会有所区别,考虑问题也会不一样。

你们会越来越不同。你们各自有各自的想法,接触不一样的新朋友,自然而然联系越发稀少。

或许不联系这只是一时的,如果是真正的朋友,不会因为不联系而感到有距离,如果只是儿时的过客,你也不必挂在心上,早晚会遇见你更好的朋友。


木木子枫


婴儿的时候,你想玩,只能和哥哥姐姐玩……

你长大一点,能走路了,你常常和邻居小朋友整天粘在一块玩耍,他是你十分要好的朋友!离开了他,你会哭……

上幼儿园了,你认识了很多小朋友,有了很多要好的好朋友……

上小学了,上中学,你遇到越来越多的人,和你要好的人,你还是会把他们当做好朋友……但是你不能总是把每一个人当做好朋友啊,不是吗?……

当你的好友数量达到150人左右,有个教授说:饱和了……他叫罗宾·邓巴,是英国牛津大学进化人类学教授,他推断出一个著名的“邓巴数字”,即:不管手机、聊天软件上有多少好友,人类的认知能力所允许个体拥有的稳定朋友约是 1 5 0 人(一年至少联系一次)。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村庄,到罗马军团中队,到现代企业概莫能外。

时值今天,“朋友”的概念也变得更多元化:既有天天见面也常常摩擦的密友;也有很长时间见一面却总挂念的老友;还有不曾谋面却灵犀相通的网友、条友、博友……我们做不到“朋友满天下”了!

告诉你哦,即使是QQ、微博、头条……这样的现代科技,也只能帮助人们扩展那些偶然、被动联系的好友数目,对于交往密切的核心朋友圈的人数影响甚微。所以我们会发现,朋友也是有阶段性的,多年不见的老友虽然见了仍然很亲切,可实际上已经从你的核心圈子里引退了。

而现代社会的人口高流动性,迫使我们“人不如故”的观念也要发生变更。那么,理想的朋友圈子应该是怎样的呢?核心部分,应该是少数彼此了解和信赖的知己,正如“人生得三五知己,足矣”;同时,最好还能有一个相对松散、更为宽泛的社交网络,日常联系不多,但必要时也能建立合作,这就是“朋友多了路好走”……

这150个人还可以再分,分为强连接和弱连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沟通互动的频率来看,可以简单划分为强连接和弱连接。

强连接最有可能的是你目前工作的搭档,事业的伙伴,合作的客户,生活和工作上互动的机会很多。弱连接范围更广,同学、朋友、亲友等等都有可能,就是沟通和互动的机会较少,更多的是由于个人的时间、精力和沟通机会造成的。

可以简单的概括:每个人大概有150个联系人,其中强连接约30个,弱连接约120个。

所以,如果你的那个从小玩大的朋友现在见起来会客套、尴尬,可能他已经在150人之外了……反正,不可能在那个30人之内,对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