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东:辽宁经济已走出最困难时期,要加快动能转换步伐

6月25日,辽宁省委书记陈求发、省长唐一军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辽宁实践”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一季度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1%,这是该省17个季度以来经济增速首次重返6%以上。

作为全国重化工业基地的辽宁省,2014年以后经济发展一直保持全国后列,以至于到2015-2016年GDP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都列为全国倒数第一。但5年后,辽宁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从经济增速倒数到跟上大部队,这几年辽宁经历了什么?该怎样读懂辽宁经济?

梁启东:辽宁经济已走出最困难时期,要加快动能转换步伐

不容抹杀上一轮振兴发展的成绩

有一种观点,改革开放以来,东北经济一直在下滑,一直是国家的“包袱”,进而说东北振兴战略没有成功。不能这么看。以辽宁为例,2003年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还是取得较大成绩的。自2003年中央启动振兴战略以来,辽宁还是取得了较大成绩的。2003-2012年,辽宁GDP翻了两番多。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2年,辽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是2003年的3.2倍。所有制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民营经济比重逐年提高,2002年底辽宁国有经济占64.5%,2013年民营经济比重达到67%。

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沈阳、大连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辽宁获批国家自贸试验区。辽宁先行先试了增值税转型、农业税减免、养老保险并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棚户区改造、采煤沉陷区治理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政策举措,取得突破、积累经验后推向全国,为全国发挥了重要的试点示范作用。

十年实践证明,东北振兴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这也证明,中央实施振兴东北战略决策是正确的。

不容否定前五年经济下滑的困难

到了2013年,在我们研究新一轮振兴规划时突然发现,辽宁经济增长再度乏力,经济发展遇到了非常大的下行压力。与前十年里大部分年份相比,辽宁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减速。2013年辽宁GDP增速为8.7%,2014年5.8%,为全国倒数第三;2015年3%,全国倒数第一;2016年-2.5%,为全国唯一负增长的省份。不仅GDP,规上工业增加值、固投、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财政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都列为全国倒数第一,比如规上工业增加值下降15.2%,固定资产投资下降63.5%,进出口总额下降9.9%,外商直接投资下降42.2%。这是辽宁发展史上最悲催的一年。

辽宁历史上曾经是“辽老大”,曾经是“共和国工业的长子”——20世纪50年代全省固定资产原值是全国的27.8%、工业总产值占全国15%——到成为全国倒数第一,这样巨大的反差,这样的窘境,是历史上从来没有遇到过的。

2017年开始,辽宁经济开始回升,当年实现了筑底企稳。

2017年GDP增长4.2%,扭转了2011年以来经济增速单向回落的局面。2018年实现了稳中向好,一季度增长5.1%,上半年5.6%,全年增长5.7%。

2019年以来,全省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1%,实现了自2014年第四季度以来,首次超过6%的转变。这是连续17个季度以来首次重返6%以上。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5%和6.1%。

这意味着辽宁经济走出了最困难的时期,意味着辽宁经济开始跟上全国发展的步伐,意味着辽宁经济进入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轨道,意味着辽宁的经济增长实现了与全国基本同步。

当前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健康

目前辽宁经济整体复苏,总体态势向好,体现了两个字:稳、变。

“稳”,就是筑底企稳、稳中有升、稳中向好。“稳”的态势很明显,体现在经济增长平稳、就业形势平稳、居民收入平稳、物价涨幅平稳、消费基本平稳、财政收入趋稳上。

“变”,就是经济出现许多积极变化。比如主要先行指标运行态势向好,工业用电量、货运量持续增长,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 保持上涨;比如新兴产业发展和运行状况好于传统产业,一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光缆、工业机器人、城市轨道车辆),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快,新要素、新技术、新模式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新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提升;比如经济新动能孕育取得进展,今年一季度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3.8%,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8.9%,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高新技术产品增长58.1%。今年前5个月,全省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5%,高于规上工业增速23.8个百分点。高新产品增势较好,服务器、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98.4%、96.9%和17.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40.1%。

同时,民营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一季度,规模以上私营企业增加值增长16.4%,民间投资增长17.3%,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增长11.7%。辽宁民营经济的活力正在逐步释放。市场主体加快成长。新登记的私营企业增长17%,全省各类市场主体累计达到了360万户。

不容忽视结构性、体制性的深层次矛盾

辽宁经济之所以这些年跌宕起伏,有外在因素,也有内在因素。从外在因素看,资源型产业和重化工业比重较高,受宏观大环境特别是国际市场大宗商品“超级周期”波动影响较大,经济减速换挡的特征明显。在化解过剩产能的背景下,经济增速必然受到影响,不可能独善其身。

在非经济因素方面,主动“挤水分”,修正虚增的GDP与财政收入,从“速度情结”“换挡焦虑”中摆脱出来,坐实经济数据,也使一些指标“难看”。

从内在因素看,个半年份增速回落,表面上看是外部需求不足、投资拉动减弱所致,实质上则是尚未根本解决的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的集中爆发,是长期积累的经济结构问题的集中显现。具体来说是“三个衰退”,即资源性衰退、结构性衰退、体制性衰退。

比如,从需求结构分析,经济增长中,投资贡献率偏大,而消费和出口的拉动作用则难以望其项背。投资率快速上升,有时甚至接近1——这是不可能持续的。

2014年,辽宁的投资率达到85.3%,高于全国78.9%的平均水平,高于广东、浙江、江苏、山东。出口,东北三省进出口贸易额不及广东的15。东北三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全国的5%,消费明显偏低,反映经济内生能力不强。

产业结构方面,重工业占比仍然过高,并且多数处于产能过剩产业,抗风险能力弱。传统产业优势正在减弱,新兴产业竞争力尚未形成,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产能过剩加剧,创新驱动能力不强,支撑经济发展的亮点不多。说到底,辽宁产业结构上的问题,是“四重四轻”:重“重”轻“轻”、重“旧”轻“新”、重“大”轻“小”、重“国”轻“民”。

在体制机制方面,东北最早实行、最晚退出、执行计划经济体制最彻底的地区,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体制比较僵化。计划经济“遗产”丰富,市场化程度不够、各项改革突破不多。和东南沿海相比,民营经济仍不发达,社会资源多数在大型央企掌控之下。

对全球市场新变化的影响要深入研究

辽宁经济回升,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新动能的出现,不断巩固辽宁经济复苏的基础。近年来,辽宁一些新经济、新业态取得快速发展,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迅猛,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高端装备制造业占比持续提高。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去产能效果明显。装备制造产业逐步走向中高端,以汽车为代表的交通运输装备、以机器人和高档数控机床为代表的智能装备发展迅速,带动全行业做大做强,做精做深。

然而应该理性的看到,原材料价格仍是辽宁经济发展中主要影响因素。辽宁经济出现复苏尤其是工业经济大幅回暖,主要是受到“去产能”成效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周期性上扬的利好影响。2017年以来,我国主要原材料价格普涨,大宗商品累计平均价格同比上涨19.9%,其中钢材综合均价同比上涨超过40%,创下近五年以来新高,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比年初上涨63.6%。受此影响,辽宁原材料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93.7%,值得注意的是,辽宁冶金、石化、煤炭行业新增利润贡献率之和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比重超过75%,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101%,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加28%。以此同时,原材料工业的下游相关行业的经济效益也“水涨船高”,涉及矿产资源开采、石油化工等领域的装备制造企业订单增多,实现利润同比增加35%。因此,从辽宁短期经济发展态势来看,原材料价格在推动辽宁工业乃至全省经济筑底企稳中仍扮演重要角色。

总的来看,辽宁经济筑底企稳的基础仍不牢固,新旧动能仍然处于转换接续的关键期,对我省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仍然是煤炭、钢铁、石油等原材料价格。美国是辽宁第四大贸易对象,出口的产品主要包括机电类产品、钢材、高新技术产品、制造集成电路机器,因此,提高关税不可避免对我省对美贸易造成一定影响。同时值得我们高度警惕的是,中美贸易战直接后果不排除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新周期形成冲击,极易影响全省经济的基本面,可能出现经济“二次探底”的重大风险。

要抓好培育壮大新动能这个关键

在新时期,辽宁要振兴发展,需要牢牢把握新技术革命的新机遇,抓住国家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立足于转换动能,以创新驱动汇聚全面振兴新动能,尽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

第一,抓新,是大方向。在工作操作上,要做好“无中生有”的文章,要“寻找蓝海”,加大力度支持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尽快使新兴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要把增强创新能力作为振兴的根本途径,彻底改变“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的“四多四少”状况。

第二,抓轻,是重手段。目前,辽宁的轻型产业与发达地区相比,并不好。很多城市的轻型产业,在工业构成中不足20%,甚至是个位数。辽宁的产业要由“重”向“轻”转变,轻型产业要“重整行装再出发”。

第三,抓小,是大战略。与南方一些城市相比,辽宁小微企业层次较低,民营经济的质量和发展水平差距大。近年来全国500强民营企业,辽宁入围的在六七户。2017年A股IPO的户数,广东、浙江、江苏分别为98户、87户、65户,而辽宁只有两户。因此,要加快实施“个转企”“小升规”“规升巨”的企业转化和发展计划。

第四,抓减,是真境界。既要做靠投资拉动扩大总量的“加法”,又要做好淘汰落后产能的“减法”,也要做创新驱动的“乘法”、简政放权提高市场效率的“除法”。辽宁的产能过剩是多年的痼疾,尤其是支柱产业过剩严重。所以,一定要痛下决心,做好“减法”的文章。对于传统产业也要“老中生新”,就是以老带新,以老生新,以老变新,以增量带动存量,推动其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方向改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