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育兒系列」不能在製造問題的層次來解決問題

NLP親子研讀計劃 第005篇


Logical levels,可以翻譯為「理解層次」、「從屬層級」或者「邏輯層次」。


這是由美國著名的NLP大師羅伯特迪亞茨發展出來的一個體系,應用甚廣。

  • 第一個層次是

    環境

    :何時何地,所處的地方,所交往的人。
  • 第二個層次是

    行為

    :我們做什麼,這裡包括思想和行動。
  • 第三個層次是

    能力

    :心理的策略和實際的技術。
  • 第四個層次是

    信念和價值觀

    :我們真正相信的東西,以及什麼對我們是重要的。
  • 第五個層次是

    自我認同和

    :你是什麼樣的人,你的使命是什麼。
  • 第六個層次是

    精神

    :人類、宇宙以及靈性。
「NLP育兒系列」不能在製造問題的層次來解決問題

01


仔細思考這個理解層次理論,會得出一些有趣的觀點。


如果有一件事做的不順利,你一定是卡在了某個層次


一個朋友,很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給孩子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每次出現問題時,也盡最大努力想要去好好引導。但是每次都是以吼叫而告終。這個朋友就是卡在了能力層次。因為她缺少有效地方法去應對孩子層出不窮的問題,所以最後會憤怒起來,憤怒更多時候是在表達自己的無能力。


生活中還有一些人,他們能力很強,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總是會在關鍵時刻「掉鏈子」。這種人其實是卡在了信念和價值觀層面,他們在潛意識裡相信「我不可能會成功」。


一個層次的問題在更高層次更容易解決


私享會的網友「蝴蝶效應」分享了一個故事。


高僧問:你覺得是一塊金子好,還是一灘爛泥好呢?


求道者答:當然是金子啊!


高僧笑道:如果你是一粒種子呢?


這個故事如果從理解層次來看,認為金子比爛泥更有價值,這是信念和價值觀。如果我們在價值觀的層面去辯論,可能會辯論三天三夜,也說服不了對方爛泥更好。但是,只要跳到更高的層次(身份)去討論,對方就秒懂了高僧的意思,立馬帶來了價值觀的變化。


這正如愛因斯坦所說:不能在製造問題的層次來解決問題。


因此,不要總是抱怨自己的環境不好,起來做點什麼。不要老覺得做了沒有效果,通過做發展出能力更重要。


從行為層級到能力層級,就是一個刻意練習的過程


「刻意練習」因為一萬小時理論而成名,當然後來艾瑞克森本人站出來澄清並沒有一萬小時這回事。


但刻意練習仍然是一個需要大量時間的過程。不僅需要大量時間,它還注重老師的作用,注重反饋和對練習的反思。

「NLP育兒系列」不能在製造問題的層次來解決問題


02


在我看來,理解層次最有價值的一點,在於它會提醒你,你的人生到底是自主的人生,還是被奴役的人生。


被奴役的人生是從低到高的。從「環境」裡接受到刺激,採取應對的「行動」,不得不發展出一些生存策略(「能力」),並由此相信了某種偏執的「信念和價值觀」,從而認為自己是一個受害者(「自我認知」),並認為世界是危險的(靈性)。


自主的人生是從高到低的。這是個美好的世界(靈性),我想讓它變得更加美好(自我認知),那些幫助我做到這一點的都是有價值的(信念和價值觀),然後我需要一些「能力」,為此我將採取某些「行動」,並改善我所處的「環境」。


觀察自己的思考方式,就能很快判斷出自己此刻處於奴役的人生裡,還是自主的人生裡。


在育兒領域,很多家長似乎都是一種被奴役的狀態,始終被孩子的即時狀態牽著鼻子走。沒有自己育兒的方向,更加沒有思考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自然也就缺少一份淡定的底氣。

「NLP育兒系列」不能在製造問題的層次來解決問題


03


對照理解層次,家長常常會犯一個錯誤,這個錯誤很嚴重。


在批評孩子的時候,總是會不自覺的在錯誤的層次上進行。比如,孩子有一道題沒有做出來,家長教了幾下孩子還是不會,家長十有八九會急起來,罵道:你怎麼這麼笨呢?


一個行為或者能力層次的表現,被瞬間提升到自我認知的層次。這對於孩子的傷害是極大的,很多長期被攻擊自我認知層面的孩子,會變得沒有自我價值感,堅信自己不可能取得成就。


這讓我想起一位同行說的話:孩子原本不是你嘴裡的樣子,但他會活成你嘴裡的樣子。


反過來其實也一樣,表揚也應該要在正確的層次上進行,這是被很多家長所忽視的。「你真聰明」是一個非常沒有水準的表揚方式,把行為和能力拔高到自我認知層面,會讓孩子變成「固定型思維」的人。


下次,如果看到孩子成績考的不錯的時候,希望你這樣誇她:能考出這個成績,你平常肯定認真努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