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了一堆,别人听得一头雾水?加2个词,换1个词,讲得明了

欢迎关注@职探啊哈 聚焦职场 赋能成长


话说了一堆,别人听得一头雾水?加2个词,换1个词,讲得明了


公司接待一位来自广东的新客户。市场部的小王和小朱负责接待后勤,他俩一起商量给客户接风洗尘的细节。

小王说:“他是广东人,喜欢吃粤菜。我们这里川菜馆多,真心想吃川菜呀。”

然后,小朱照着小王的建议预订了包厢。

当客户看到满桌的火辣的川菜,有点傻眼。一晚也就随便吃了几口青菜。

后来,订单没有签订。原本信心满满的领导得知小王和小朱订餐事件后,大为光火:“你们这办的什么事情?带一位土生土长的广东人吃川菜馆?”

“小王说,我们这川菜馆多,客户想体验川菜。”小朱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没有这么说过呀,我特意跟你说了他是广东人。”小王瞪大了眼睛,不解地看着小朱。

“你不是还说了‘我们这里川菜馆多,真心想吃川菜呀’吗?”小朱跟小王对峙起来。

“你误会了,我说的是我自己想吃川菜。”小王有些不好意思,小朱一头黑线……

且不论他们讨论问题的方式方法对不对,如果小王说话的时候能够加上2个词,误会就不会发生了。第一个词是名词或者代词,直接说清楚“我想吃川菜”。第二个词是连接词。小王的话有两个意思,一是客户喜欢粤菜,二是小王想吃川菜。粤菜清淡、川菜麻辣,不可兼得,小王应该在中间增加表示转折关系的“但是”连接前后的不同的信息。或者他可以直接省略后半句。

这次失误主要是因为小王缺乏清晰明了的逻辑表达。日常工作中,像小王一样习惯省略一些词语的行为很常见。因为语言表达是遵循经济原则的,越省事越受欢迎。

话说了一堆,别人听得一头雾水?加2个词,换1个词,讲得明了


法国语言学家安德烈·马丁在解释语言演变时提出了语言中的经济原则。它指的是“在保证语言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对言语活动中力量的消耗做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具体表现为在语言活动中尽可能减少力量的消耗,使用比较少的、省力的、已经熟悉的或者习惯的词语、词组等等。

应用语言的经济原则,前提是表达清楚明了,让听者容易明白。工作中的沟通,领导对下属传达指令,需要明确职责范围、评判标准;下属向上司汇报工作,需要讲清楚各相关工作分别由谁做的、做的结果是好是坏;同级之间也一样要沟通清楚,才不至于出现开头小王和小朱之间的误解,导致工作失误。如果沟通中,误解多多,则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的情况。

因此,职场中,我们应该追求表达上能逻辑清晰,内容明了,尽量不要让听者去推敲你的意境,如此才能减少信息接收者的负担,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这里我们说的明了,并不是说内容一定简单,而是在表达方式上下功夫,尽可能帮助接收方更容易地理解你的真实意图。

本文主要针对字面意思,应用3个小技巧,让表达结果清楚明了。

· 时刻记住动作行使者是谁,明确主语,给句子加上名词或代名词

· 连接句子时使用正确的逻辑连接词,使语意通顺

· 减少圆滑的中性词,改成体现具体行为、动向的词语,让人产生印象

话说了一堆,别人听得一头雾水?加2个词,换1个词,讲得明了


时刻记住动作行使者是谁,明确主语,给句子加上名词或代名词

我之前的工作伙伴,女性多,大家平时说谢谢时,比较随意:爱你哟!这一看就是省略了主语“我”,她原本的意思是说“我爱你”。她能这么说,是因为团队中形成了默契。有默契的双方,哪怕一个字不说,一个眼神就可能传递完整的信息。

可是,在正式的工作汇报或者讨论中,最好做到主语明确。时刻想着行使者是谁,明确工作责任人、贡献者,能更有效地促进工作落地执行和发挥团队潜力。不同个体之间存在信息差,如果没有养成关注信息中的主体的好习惯,很有可能出现文章开头的误解,给工作带来不便。

话说了一堆,别人听得一头雾水?加2个词,换1个词,讲得明了


连接句子时使用正确的逻辑连接词,使语意通顺

首先确定信息表达的目的,想清楚究竟要表达什么;然后选择合适的连接词,使语意通顺。

例如,“由于疫情引起停工停产,企业经营受到巨大损失和打击,破产和裁员愈演愈烈。”这句话出现了模糊的语意衔接,“企业经营受到巨大损失和打击”与“破产和裁员愈演愈烈”两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加上不同的链接词会有不同的信息释放。

“由于疫情引起停工停产,企业经营受到巨大损失和打击,结果,破产和裁员愈演愈烈。”表示因果关系;

“由于疫情引起停工停产,企业经营受到巨大损失和打击,而且,破产和裁员愈演愈烈。”表示递进信息追加。

这和开头的小王没有加“但是”是一个道理。不把关系理顺说清楚,不仅加重了信息接收者的理解负担,还存在被误解的风险。

话说了一堆,别人听得一头雾水?加2个词,换1个词,讲得明了


减少圆滑的中性词,改成体现具体行为、动向的词语,让人产生印象

打造专业的职场形象,不仅要能力强,还需要有担当。日常表达中,尽可能避免圆滑的、打哈哈的词语,把它们换成有具体行为或动向的词语,更能体现细节,信息会更生动,更能带动他人行动起来,高效实现工作目标。

例如,刚才写“更能带动他人行动起来,高效实现工作目标”之前,我写的是“效果会更有感染力”。感染力就属于比较模糊的圆滑词语。我们说话要有感染力的目标是表达清楚的信息,从而引导工作伙伴愿意付出行动,一起落实信息中提出的行为,才算是有效地影响到了他人。这是感染力的具体表现。

把具体表现的细节价格讲出来,给接收者画面感,表达就更清楚明了了。

把一句话讲得清楚明白,是不是也不难?总结起来就是“2加1改”:

1、添加两个词:作为主语的名词或代名词,衔接关系的连接词,

2、把模糊的词改成具体的词。


同事说“谢谢”,老实人只回答“不客气”,高情商的却会这么说

工作汇报讲得具体详细,领导却恼火不满意,聪明人这样说,被重用

同事不断把工作推给我,领导给我指了一条明路,令我感激不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