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後面有和巴特爾一樣的悲傷故事

打開手機,手指毫無目的地在屏幕滑來滑去,最後進入公眾號的“草原音樂圈”。一首叫“波茹萊”的歌名讓我好奇,打開後,哀婉低沉的曲調送入耳中,我立刻有了一種飄然出世的感覺,這感覺是這麼的熟悉,我完全呆住了。這不就是我離開草原四十五年來一直在尋找的那首搖籃曲嗎?多少年,這支如訴如泣的搖籃曲深深印在我腦海中,以至於我在“百度”上多次搜索不得其果。“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悲傷的曲調讓我夢迴藍色的蒙古高原。

這後面有和巴特爾一樣的悲傷故事

氈房裡,我和馬倌巴特爾盤腿坐在昏暗的羊油燈下,軍用水壺滿滿的一壺酒喝得所剩不多。巴特爾張開沒有門牙的嘴撒氣漏風地低唱起來。我立即被這支悽婉的旋律所震撼。巴特爾淚流滿面,一遍遍地唱著。當我聽懂這支歌的內容時,淚水也已經掛滿了兩腮。歌詞大意是“用秋天樹木做成的搖籃裡,躺著我襁褓中的弟弟,我的弟弟你冷嗎,快快睡吧,姐姐在你身邊,媽媽在天上看著你……”巴特爾用骯髒的蒙古袍袖子邊擦淚水邊繼續唱道:“波茹萊 都米 其不維勒維”“波如來 都米 其不維勒維”。

這後面有和巴特爾一樣的悲傷故事

秋風不停地從氈房上吹過,發出“呼呼”的聲響,氈房外不時傳來牛們的咀嚼聲和羊們打噴嚏的聲音。巴特爾低沉的歌聲從氈房敞開的天窗飛向草原的夜空。透過天窗,可以看見一顆顆耀眼的流星拖著長長的尾巴掠過,就像巴特爾臉上渾濁的淚水從眼簾流下,像那流星的尾巴長長地流到腮下又一滴一滴落下。我問他,“波茹萊”翻譯成漢話是什麼意思?巴特爾含糊不清地說波茹萊就是我,我就是波茹萊。邊說邊用手指點著自己胸口。我想他是喝多了開始說酒話,便不再追問。“我地,額吉,阿爸嗚呼借,我得,姐姐,姐姐,我地想她”巴特爾斷斷續續地用生澀的漢語絮叨著,語言中夾雜著蒙語。又用蒙語唱起:“秋天的木頭啊,阿爸做成搖籃啊,嚴寒的冬天啊,額吉給了我溫暖,額吉達,阿吉達,媽媽還在呢,姐姐還在呢,波茹萊你不要哭了,不要哭了。”巴特爾突然嗚咽不止,一個彪悍的蒙古漢子此時雙肩抽搐委屈得像個孩子。平靜下來後,巴特爾對我說,你知道嗎,我就是波茹萊。我把兩個大銀碗倒滿白酒,端起遞到他眼前,和他碰了一下一口喝乾,巴特爾用蒙古袍袖口擦了擦嘴說,我的姐姐死啦,嗚呼借啦。他的姐姐也死啦。我問他,“他的姐姐?他是誰?”巴特爾不理我的話,又繼續喝酒,繼續唱著。“他?他是哪個”我沒有再問他。直到四十五年後的今天謎底才解開。

這後面有和巴特爾一樣的悲傷故事

蒙古民族搖籃曲有多種,有母親唱給孩子聽的,有祖母唱給孫子孫女聽的,有姐姐唱給弟妹聽的。曲調舒緩,婉轉裡透著淡淡的憂愁。搖籃曲自古至今不論種族多得數不清,那是發自母親內心對孩子的愛撫,寧靜而祥和的音樂傾注了多少母愛。每個母親都可以編造自己的話語,抒發自己的情感。她不似漢民族的搖籃曲那樣溫柔婉約:月上中天,月光如水銀瀉地,萬籟俱寂,母親輕輕推送著搖籃望著熟睡中的孩子,低聲地吟唱,思念遠方的丈夫。而我聽到的這首搖籃曲卻是一個小女孩對著蒼天無助地呼喚自己的媽媽,“媽媽呀媽媽呀,我的弟弟你不要哭了……”“額吉達,阿吉達,波茹萊都其不維勒維……”碧野蒼穹,漫漫長夜,草原上的搖籃曲充滿了憂傷。

這後面有和巴特爾一樣的悲傷故事

巴特爾的額吉死於產後出血,那時的巴爾虎草原醫療條件極差,由於沒有得到及時救治,還在他出生十幾天後就撒手人寰。他是由當時只有十幾歲的姐姐帶大。襁褓中,家中貧窮得沒有奶瓶,姐姐先是把燒開的牛奶冷卻變溫後含在嘴裡,然後再嘴對嘴喂他。又把拾牛糞的竹筐墊上幾片破毛氈把他放在裡面,吊到蒙古包的頂上,一邊搖晃一邊唱著這首搖籃曲。每到遊牧轉換草場時,阿爸趕著最前面的勒勒車行走在茫茫草原,姐姐就把他放入“搖籃”,系在最後一輛勒勒車的車軸上。自己則騎著馬趕著羊群。巴特爾在“搖籃”裡安然入睡,牛糞筐在勒勒車下晃來晃去,像牆上的鐘擺。巴特爾三歲時阿爸死於一場暴風雪。從此他和姐姐相依為命。他終於長大了,長成了一個強健的蒙古漢子,當上了人人尊敬的馬倌,再烈的馬匹他也能用套馬杆套住並馴服。可是含辛茹苦的姐姐在遠嫁到巴爾虎左旗(東旗)後的幾年,身體每況日下,過早地離開了人世。巴特爾痛不欲生,姐姐的大恩大德他永生難忘。每每喝酒,他就想起了姐姐,想起了姐姐他就唱這首“波茹萊”搖籃曲。於是,我也跟他學唱了“波茹萊”。“波茹萊”是什麼意思我不清楚,“波茹萊”後面的故事我更是一無所知,也不知道波茹萊其實是另一個故事中和他身世相似孤兒的名字,因為波茹萊實在不像是蒙族人的姓氏。

這後面有和巴特爾一樣的悲傷故事

這支搖籃曲伴著我度過了風霜雨雪的歲歲年年。每每把羊群散落在山崗下時,我就把坐騎戴上絆馬索放開,卸下馬鞍當枕頭,躺在萋萋芳草中看著天上低矮的浮雲唱起這支搖籃曲。因為這支歌曲的曲調讓我想家,想遠方的母親。這支歌曲有一種特別淒涼的感覺,淒涼到無法承受,像一條流淌的河,我把自己當成那個搖籃中的孤兒,渴望那個夢中的額吉和姐姐來到我身邊。我站在山崗上眺望黛藍色的遠山“媽媽呀,你在哪裡……”四十五年後的今天,在這個炎熱的夏天我無意中又聽到這遙遠熟悉陌生親切的搖籃曲,巴特爾的身影又浮現在眼前。我飽含淚水急切地搜尋這支搖籃曲中的巴特爾。

這後面有和巴特爾一樣的悲傷故事

原來,這後面有和巴特爾一樣的悲傷故事。在科爾沁草原有一個嬰兒出生了,取名“波茹萊”。因家境貧寒,波茹萊出生後不久,雙親就先後離去。只有一個十五歲的姐姐玲姬看護著襁褓中的波茹萊。苦難讓十五歲的玲姬迅速長大成人,蒙古女人與生俱來的母愛喚起了玲姬對弟弟的憐愛之心。從此,她承擔起母親的責任,擔當起母親的角色。每當弟弟在那個秋天樹木做成的搖籃裡哭鬧時,玲姬就把他抱起放在自己的雙腿上,一邊晃動一邊唱著這支搖籃曲。直到小波茹萊安睡,玲姬才把他放進搖籃。波茹萊入睡之際也是玲姬哭泣之時。這一年,玲姬出嫁了。她可以不要一丁點彩禮,但必須要揹著弟弟,拖著那個沉重的秋天樹木做成的搖籃。這讓我同樣想起科爾沁草原那首“出嫁歌”。“鴻雁展翅向南方,芳草低頭多淒涼,含淚告別額吉達,女兒出嫁到遠方”。可是小玲姬沒有告別的人,她沒有額吉阿爸,她和波茹萊是孤兒。嫁到婆家後,玲姬在幹著沉重的家務也好牧羊也好,她都揹著小波茹萊。清晨擠出的第一碗牛奶她要給弟弟喝,做的第一口飯要給弟弟吃(這簡直和巴特爾的故事一模一樣)。於是,這支搖籃曲又有了新的內容。“四鄰八舍的人們,已經進入夢鄉,波茹萊弟弟哭鬧為哪般,為什麼要讓玲姬姐姐不安,我的弟弟,不要哭了,姐姐在你身邊”。我突然想起蒙古大草原上口口相傳的以好來寶說唱形式的《江格爾傳》,和藏區草原《格薩爾王》一樣頌揚英雄的一部史詩。只要唱起《江格爾傳》,天空湛藍,心靈則更高遠。這支搖籃曲是否在草原上傳唱時也像《江格爾傳》一樣不斷增添著新的內容,延續著新的生命?我想應該是的。科爾沁草原和巴爾虎草原相距千里,風從草原上吹過,把這支搖籃曲從科爾沁吹到了巴爾虎。玲姬所唱的搖籃曲,巴特爾的姐姐繼續在傳唱。

這後面有和巴特爾一樣的悲傷故事

波茹萊和巴特爾都是成吉思汗的子孫,血液中流淌的是野性。他們都有著一樣的苦難童年,都是聽著同一首搖籃曲由姐姐撫養成人。波茹萊是姐姐手中放飛的雄鷹,巴特爾是姐姐驅趕到草原的一匹駿馬。一個展翅翱翔在天空,一個馳騁在草原。那晚在氈房昏暗的羊油燈下,巴特爾唱著這首搖籃曲淚如泉湧地對我說“姐姐死了,姐姐死了”。我不清楚他所說的姐姐是玲姬還是自己的親生姐姐,那淚水已經包含了一切。波茹萊後來在科爾沁草原走上了工作崗位,巴特爾成為草原上一個著名騎手。玲姬故去後,波茹萊每每思念姐姐都會潸然淚下,巴特爾回憶起姐姐,仍難掩心中的悲傷。

這後面有和巴特爾一樣的悲傷故事

落淚的,豈止是波茹萊和巴特爾。凡是聽到過這支蒙古搖籃曲的人無不動容。在星空下,在氈房中,有多少個蒙古母親或姐姐吟唱著這首搖籃曲,眼中流露出深情的母愛,表情中掛滿了憐憫。把一個個嬰兒撫養成人,把他們從襁褓中托起,像托起一輪初升的太陽。這就是玲姬和波茹萊的故事,也是發生在我身邊巴爾虎草原一個孤兒和姐姐的故事。四十五年世事滄桑彈指一揮。我突然強烈地思念巴爾虎草原,思念巴特爾,想和他像當年一樣坐在氈房裡一起喝酒,一起唱這首搖籃曲。定好回草原的機票後,我不由得糾結起來。巴特爾如果還健在,應該是八十幾歲高齡的人了,我突然有了一種不祥的感覺。

本文由小濟慈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