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都被监视,用户隐私数据到底谁做主?

你是不是也有遇到这样的情景:当你在某宝或者某多多搜索过某些相关商品,这些类似产品就会在你刷头条、看网页的时候时不时出现;当你最近有意无意提到某个词,你也可能在某些应用里看到类似关键词的信息推送和商品推荐。

你或许不在意的以为是巧合?但其实你的行为数据已经被监视、记录、共享、分析,进而经过计算,进行了定制化的推荐。而这就要牵扯出一个知识点,那就是每个手机上的ID码。

以苹果手机为例,苹果为每一台iPhone设备都设置了一个称之为IDFA(Identifier For Advertisers,广告标识符)的ID码,在安卓手机中也有类似的标识符,这个ID码其实还是用户个人信息的升级版,相比较于无法更改的手机号和手机设备识别号,IDFA至少是用户可以选择关闭的。

时刻都被监视,用户隐私数据到底谁做主?

不过大多数人不知道这个号码的存在,因为苹果之前没有特别去强调这个事情,那么这个选项就默默地呆在你的iPhone里,关键是它是默认处在打开模式的。

所以,你手机里的本地应用和第三方应用是可以通过IDFA来识别你在手机中的行为。这些应用可以知道在不同平台浏览、点击、下载、分享信息的是同一个人,各个平台的广告商就可以在不同平台之间进行针对你行为数据进行精准广告推送,获取你对广告链接进行的操作记录,然后根据这个IDFA的匹配来进行平台之间的结算。

平台的算法是如何监控消费者、如何“操纵”用户的消费选择的。他们讲述的这些平台的核心逻辑就是,为了让用户更长时间使用这些应用,就要让用户上瘾,也就要不断收集用户各种信息,然后再把这些信息变成服务,让商家投入更多的广告,平台赚得更多的钱。

有了这个IDFA,这些推送广告的平台,就能把一个用户研究地明明白白了,他比你妈妈都知道你在什么时候需要“穿上一条秋裤”了。

我们会发现此次IOS14更新最大的亮点不是增加了APP库和小插件展示,而是对用户隐私更加注重的保护。

在iOS 14的升级中,苹果要求应用程序需在征得用户同意后,才能使用 IDFA跟踪用户信息以进行广告定位。如果用户不同意,他们可以选择在应用中关掉这些设置。

时刻都被监视,用户隐私数据到底谁做主?

原本暗戳戳就可以完成的事情,现在在安装应用的时候都要询问用户,是否同意该应用收集你的信息,是否选择允许被定制化广告服务跟踪跨平台数据的时候,大部分用户都会本能地选择“Not Accept”,因为没有任何人希望自己的行为数据被记录、被监视,尤其是如今各大APP算法的升级,而做的最好的当属今日头条。

移动数字生态里的最大玩家——苹果站出来要给广大移动(仅限iOS)用户 “做主”了。在最新更新的iOS 14版本中,苹果要大幅度提高用户的隐私保护力度,把“用户数据分享权”主动还给用户,这一小变动却可能掀起互联网广告投放模式的一场大地震。

对于那些坐拥数亿用户的互联网应用来说,如果做不到精准推送,那么推送成本对于广告主来说将难以承受,流量转化也自然难以达到理想效果,那么自然而然就会影响广告主对于平台的投放决策和资金预算,这样一来将引发众多的连锁反应,互联网平台、广告主、广告从业者,都将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在iOS生态中的商业模式。

同时,当安卓的小伙伴们看到人家苹果用户能够享有避免被广告商们“连环”追踪的特权的时候,他们会怎么想,谷歌难道心里没有一点数?虽然他是这个跨平台广告投放联盟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但也不能逆历史潮流而动吧?

时刻都被监视,用户隐私数据到底谁做主?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似乎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放在数字世界里也照样成立。就如你在一家视频网站看片追剧,如果你想“白嫖”,就得忍受各种广告,如果你想要良好体验,就请付费充会员。

所谓的“免费”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正是建立在“羊毛出在猪身上”的逻辑之上。用户免费享受互联网平台的服务,你就得在上面不断贡献自己的行为数据和注意力,而这正是平台的价值所在。依靠这些流量和注意力,平台自然可以吸引到大批广告主,广告主又再从用户那里获得销量,谷歌、Facebook、亚马逊、淘宝、头条等等莫不如此。

然而,如果我们不允许平台使用用户的数据进行商业变现,那用户面临二选一:要么必须为平台支付一定的服务使用费,要么就要忍受平台进行各种不靠谱的广告的狂轰乱炸,最终导致用户流失和平台关门,结果就是一个双输的局面。

苹果此次把IDFA的“同意追踪”权限前置给用户使用,或许是想更亲近用户,让用户为后续的Iphone买单,但直接影响的是那些“跨APP投放定制化广告”的广告联盟平台,而对于互联网平台的内部广告体系影响较小,但是对于追求最大转化的广告主来说代价不小。

Facebook作为全球最大的跨平台广告商的,IDFA新规对其影响是必然的,但不是致命的。通过多年的收购扩张,Facebook已经围绕WhatsApp、Instagram和Messenger等应用产品,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广告融合展示平台,通过对线上广告的持续追踪来达成投放效果,形成一个巨大的广告商业帝国。Facebook算出,该功能执行后会对其平台上的广告商的收入下降50%,自然Facebook在这种跨平台推广的收入也会等比例下降。

时刻都被监视,用户隐私数据到底谁做主?

但是这一变化还撼动不了Facebook的根基,毕竟IDFA是用在跨应用的信息追踪,而在自家平台,它还有用户本身的账号体系来进行效果追踪。

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的商业逻辑和赚钱方法。相信今后对互联网用户数据这块的规范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严禁,而广告商们也很难像现在这样继续从大量用户信息数据中获利,所以最好及时应对这一趋势,调整思路和策略,转变商业逻辑。否则,会死的很惨。

事实上,品牌的个性化策略越多,消费者会对品牌越忠诚。消费者根本上并不排斥个性化推荐,很多用户并不反感应用平台使用自己的数据,就像很多应用安装时候,大部分用户都会同意应用调取相关的信息权限,毕竟不同意很多功能是无法使用的。

但是人们反感的是这些平台在滥用这些权限,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滥用用户的数据,其中一项就包括共享用户的身份数据,进行各种推送。而如今当终端把“是否分享”的权利交给用户的时候,平台应该通过更为主动和透明的推送计划,来重新获取用户的信任。平台方要做到是一方面给予消费者相应的收益分成,比如通过浏览点击推荐广告的多少给予一定的平台收益;一方面给予消费者能够随时关闭广告推荐的权利。而这已经在国内APP上已经实现,场景是用户可以获取对应的特权福利。

时刻都被监视,用户隐私数据到底谁做主?

大数据时代“隐私数据使用”是一把双刃剑,用的好,可以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的定制化服务,但用的不好,造成用户隐私泄露,不仅会影响到用户的额正常生活,而且会引发一些的经济犯罪问题。而这一方面需要行业龙头进行一些方向性、机制性的引导,通过塑造行业新规,来引导行业未来正确的发展方向与趋势。另一方面,则需要政府监管的介入,进行监督作用。毕竟市场经济遵循价值利益引导,其本身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需要政府监督及时纠正。

所以“隐私数据使用”的根本问题是能有一个趋向良性的解决思路。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必然催生大数据产生,而如何用好大数据、如何用户用户隐私数据,还需要更多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