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用心良苦的培養了萬曆皇帝,為什麼自己的結局卻不好?

據《明史`列傳》中記載:“漢唐以來,以功業炳史冊者夥矣。至若意量廣遠,氣充識定,志以天下為己任而才又能副其志者,則惟明張江陵一人而已。方明隆萬之際,明之政已馳矣。自世宗西內靜攝,君荒於上,臣縱於下,將嬉於邊,士囂於庠。紀綱萬事,群墮於冥昧之中之中。而瓦解土崩之禍,將隱中於晏安無事之日。自非有雷霆之力不足以集上下渙散之孰,非有整齊嚴厲之法不足以其積久疲頑之習。江陵知其然也,慨然出其身以任之。”

大明王朝的首輔在任時間都不會長,在崇禎時期更是尤為突出,兩年的任期是常有的事情。但張居正卻在內閣首輔的位置上坐了十年,成為了明朝擔任首輔時間最長的一位。

張居正用心良苦的培養了萬曆皇帝,為什麼自己的結局卻不好?

在張居正任首輔的十年內,他實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諸如清查地主隱瞞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制度;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加強了北部的邊防等等,這些措施確實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在張居正死後的僅僅一年之內,朝中的保守勢力復辟,萬曆皇帝變卦。最終張居正被抄家,他的改革也被統統廢除,他的所有努力,從此毀於一旦。

內閣首輔,帝王老師

明史中記載張居正——“居正性沉深機,警多智數,毅然有獨任之志。”

他2歲便能認字、5歲能寫詩、10歲就寫得一手好文章、12歲考上秀才、16歲考中舉人、23歲就考中了進士。可謂是天資聰穎,這也註定了他在官場上必然有所一番作為。

且不論他改革的過程、內容,張居正除了是首輔外,他還是萬曆皇帝的老師。

張居正用心良苦的培養了萬曆皇帝,為什麼自己的結局卻不好?

彼時隆慶死後,萬曆即位,即明神宗。剛剛繼位的萬曆皇帝年紀很小,李太后生怕朝臣趁機作亂,難保皇位。於是在馮保的主意下,李太后決定讓宰相張居正來親自教導小皇帝。

張居正既是宰相,又成了萬曆小皇帝的老師,在朝中的地位便自不必說了。而對於張居正來說,教導小皇帝便是為了明朝的未來,自然是萬分上心,用心良苦。

他一方面默默籌劃著改革,另一方面則是認真教導著萬曆。他害怕小萬曆聽不懂,常常還畫各種圖形幫助其理解,對這個特殊的學生也是嚴厲要求。若是沒有完成作業,不僅不能吃飯休息,還要手把手教導。

有一次,萬曆讀《論語》時,誤將“色勃如也”的“勃”字讀成了“背”音,當下惹得張居正大喝一聲,其聲如雷鳴,在萬曆心裡留下了不小的陰影。

從那時起,萬曆心裡畏懼起了張居正,也不大敬重他。十一二歲的天子表面順從,但實則貪玩任性,十分反抗。

張居正用心良苦的培養了萬曆皇帝,為什麼自己的結局卻不好?

萬曆與張居正的矛盾

當然,儘管萬曆皇帝心裡並不敬重張居正,但也不至於對其做出治罪的事情來。其根源還是在於皇權與相權之間矛盾,彼時的萬曆皇帝還只是一個小皇帝,什麼也不懂,自然國家大事就只能由任首輔的張居正來做。如此一來,萬曆皇帝與張居正之間就必然產生權力之爭的矛盾。

皇帝自己想做主、想表態,但是他的年紀比較還小,想法也不成熟,因為張居正並不同意他的那些表態。若是再有幾個有心人的挑撥,久而久之,萬曆對於張居正就更加抵抗了。

由此可見,在萬曆皇帝的成長過程中,他和張居正之間的矛盾必然是少不了的。

張居正死後被定罪的名頭有很多,但歸根究底還是在於威權震主。再多的罪名也就只有這一條,才能真正戳到皇權的核心和痛處。儘管張居正在得意之時也沒有對皇帝做出什麼事情,也並沒有太大的野心,但只要皇帝聽信流言,就通通不認張居正的改革救國之功和敦敦教導之情了。

事實上,早在萬曆皇帝剛剛成年,準備親政的時候,張居正已經去世時,其實也就不存在所謂的權力之爭了。那麼萬曆為什麼還要執著於定罪張居正呢?

張居正用心良苦的培養了萬曆皇帝,為什麼自己的結局卻不好?

或面臨被開棺鞭屍的命運?

最大的原因在於雖然張居正去世了,但是他的子孫後代以及他所提拔的那些官員,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龐大的勢力。所以這些人的存在也會牽制住萬曆,他也不願意生活在張居正的陰影。

但若是一個一個打擊,顯然是需要很大的精力。所以先打擊張居正,就能夠將張居正的影響降低到最小,再來收拾其他人顯然就容易得多了。

而張居正早年的變革和權勢自然得罪了不少的人,於是在他去世以後,朝中的大臣紛紛上書並指責張居正的各種錯誤。

萬曆皇帝順此對張居正進行嚴查,不僅奪去了曾經賜給張居正的各種璽書和四代誥命,甚至還一度準備對其進行開棺鞭屍。儘管最終並沒有開棺鞭屍,但也查抄了張居正的所有家產,並將其所有親屬加以流放,張居正所提拔起來的官員則都紛紛被奪官、降職甚至處死。

22歲的萬曆皇帝身上已經不難見政治的冰冷無情了。正如黃仁宇所說:“張居正的不在人間,使我們這個龐大的帝國失去重心,步伐不穩,最終失足而墜入深淵”。

張居正用心良苦的培養了萬曆皇帝,為什麼自己的結局卻不好?

在張居正死後的不過幾十年中,大明帝國就自然坍塌,張居正的十年努力已然消失殆盡。

小結

縱觀明朝的輔臣制度,輔臣之權本不穩固,君權的上升、臣權的跌落是封建帝王專制的發展軌跡。等到君權發展到極盛境地,臣子的存在就如同木偶。於是專制下不需要名臣,需要的是順從的臣子。

張居正的改革在實質上就已經嚴重的區別於這個嚴苛專制的時代了。正如錢穆先生所認為的:“張居正放在漢、唐那是一個好宰相。”但是在專制加強的明朝,就絕非如此了。

對於張居正來說,或許在開始的為政之時,他就已然明白了自己的命運。但即便是萬夫所指,禍壓宗族,他亦不願意做那無用的道德君子,任由後世罵名,也依舊遵守臣子之本分。

參考資料:《明史`列傳》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