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最高統治者隨心所欲的生活

明代最高統治者隨心所欲的生活

皇帝是統治集團的最高統治者,皇帝的意志是統治階級的最高意志。詩經中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理論上說皇帝可以為所欲為,但士大夫們用儒家思想中的為君之道約束君主的思想,設立言官制度約束君主的言行,因此實際上明代的君主是受到嚴格的約束的。

嚴格的約束通常會產生賢明的君主,但過猶不及,過於嚴苛也會帶來相反的結果。實際上明代的皇帝性格各異,生活內容也各不相同。明代皇帝可以按照行為分成兩類,一類是恪守儒家傳統禮儀,勤於政事,以朱元璋為代表。一類是反叛禮教的典型,醉心於成道或是遊戲,以朱厚照為代表。、


明代最高統治者隨心所欲的生活

南京明孝陵

一、勤勉一生的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認為,治理天下不能貪圖安逸,然後才能享受真正的快樂。洪武十年九月,他對侍臣說:

“朕從即位以來,常常以勤勵二字自我勉勵,天未亮就上朝,到晡時才退朝回宮。夜裡躺下常不能安席,就披衣起來,或者夜觀天象,看到一星失次,即為憂惕,或者思考民事,有應當迅速處理的事情,就次第筆記,等到天明發遣,讓臣下即刻處理。”

明太祖行政做事一切都是本著務實的精神。他認為帝王如果能夠清心寡慾、勤於政事,不做無益害民的事情,使百姓安於田裡,衣食豐足,這就是神仙。功業垂於簡冊,聲名流於後世,這就是長生不死。在個人修養方面,他反對私慾的釋放,他的生活是相當剋制的,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對農民的勞苦很熟悉,因此他一直用各項利於農民的政策貫徹他的重農思想。

在飲食方面,整個皇族的早晚膳食包括內宮、東宮、親王每月大概是羊一二十隻、豬二三十頭、雞大約三百多隻、鴨子四五十隻、鵝二百多隻,再加上夏天用的一些鮮魚等,與明代中期的皇宮飲食相比,這已經相當簡樸了。

“宮室器用一從樸素,飲食衣服皆常供。”——《明實錄》


明代最高統治者隨心所欲的生活

瑞雪兆豐年 一眼回大明

二、遊戲人生的朱厚照

明代皇帝當中,最為遊戲人生、放蕩不羈的要數明武宗朱厚照。朱厚照一生嗜酒成癖,司禮監太監常常會趁著他醉酒的時候呈請批示,而等到他酒醒之後再提供美酒給他。

朱厚照又喜歡軍事,他曾經在朱宸濠江西叛亂時冊封自己為“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後軍都督府太師鎮國公”,併為自己取名朱壽,大臣們見此情形無所適從。朱厚照遊幸偏頭關時,在太原女樂眾人中結識了劉良女,稱為“美人”,凡是飲食起居一定要跟劉美人在一起。據說這位劉娘娘不僅是出身樂妓,而且是有夫之婦。

朱厚照遊戲人生,正德九年,張燈時因不小心燒了宮殿,乾清宮一夜之間變成了灰燼,朱厚照在豹房看到這邊的大火,笑著說“好一棚大煙火!”。

三、皇帝的藝術造詣

明代皇帝中擅長書法的有萬曆和崇禎,萬曆皇帝擅長書法既是生母皇太后的教育,又是受到張居正的影響。萬曆二年閏十二月,萬曆皇帝書寫“弼予一人,永保天命”八字賜給張居正,張居正評價道“筆力遒勁,體格莊嚴,雖前代人主善書者,無以復逾”。拋開歌功頌德的部分這樣的評價也說明萬曆在書法上有一定的造詣。

崇禎帝在書法上的造詣較深,他的書法作品大多是臨摹虞世南。寫成之後常常賜給臣下。對於明代皇帝來說,醉心於書畫並不是單純的消遣,而是為了網羅儒生、便於政治宣傳。明宣宗朱瞻基擅長作畫,他繪製的《五花馬》、《白燕》上面均有親筆題字“賜太監袁琦”。畫中所用的筆法學習的是南唐後主李煜的金錯刀法。宣德至弘治年間,由於皇帝對畫師的重視,最終培植了一個宮廷畫派,在繪畫史上留下來不可遺忘的一頁。

四、皇帝的文采風流

朱元璋的作品大多都經過文人的潤色,但是仍然保留了不少他本人樸實的風格。如《東風》一詩:

我愛東風從東來,

花心與我一般開。

花成子結因花盛,

春滿乾坤始鳳台。

朱元璋出身於民間,身經百戰。雖然即位為皇帝但是仍對過去生活念念不忘,對親人的養育之恩感激不盡。如《思親歌》一首,將慈母養育之恩比作雌鳥與雛鳥,對昔日身份低微時的母親表現出無限的思念。另有一些表現他對雅緻生活的追求,如《思老試壯》一詩,充分體現了朱元璋老當益壯、雄心不減當年的性格特徵,與曹操的《龜雖壽》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宣宗聰穎國人,有志於經史。每次考試進士,常常親自撰寫文章,至今仍留存於世的《宣廟御製總集》。宣宗受儒家思想影響所作的詩常常帶有說理的韻味,如《樂靜詩》就是例證;宣宗時形成了以歌頌太平盛世為目的的臺閣體詩派,這一宮廷詩派顯示了皇家的宏偉氣魄。


明代最高統治者隨心所欲的生活

明孝陵墓道

五、結語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從明代皇帝的生活中可以看出,國家的開創者崇尚節儉、文學素養相對樸素,主要精力集中於政治事務,精心建設國家,此時國家蒸蒸日上;國家成平日久,皇帝不再以政務為主業,醉心於文學藝術之間,生活逐漸奢侈化,文化繁榮的同時國家衰落的隱患藏匿其中。成由勤儉敗由奢,皇帝生活從節儉到奢侈,精力由政務轉向文藝,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社會風氣就會隨著皇帝的愛好發生強烈的偏移,這也就預示著國家必然走向衰敗,明代的滅亡由此可見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