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政王 假父 帝師 實現了自己的抱負 死後卻失去了所有

縱觀封建歷史,封建社會的大改革倡導者幾乎都會被推翻,並不是前無古今後無來者,早有商鞅後有雍正。張居正把既得利益集團已經得罪了個遍,包括皇帝皇室家族,沒有理由不被清算。

張居正在歷史上可以稱為一代奇才,少年進士,憑藉才能機遇達到內閣首輔,權利的頂峰。輔佐年少萬曆,如師如嚴父苦心孤詣,近乎苛刻的培養。目的就是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使明帝國國富民強,自己也能名垂青史。他的歷史成就及評價,世間褒貶不一。我們來分析下他的成長髮展,怎樣登上權利頂峰,又是怎樣令萬曆由敬重到恨到徹底清算的。

攝政王  假父   帝師  實現了自己的抱負  死後卻失去了所有

(影視圖片)

​ 嘉靖時期(1521年-1566年) 張居正年少就是遠近聞名的神童,1540年,16歲的張居正順利通過鄉試,成為一名少年舉人。1547年,二十三歲的張居正中二甲第九名進士,授庶吉士。

受到內閣重臣徐階重視,開始努力鑽研朝章國故,為他日後走上政治舞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攝政王  假父   帝師  實現了自己的抱負  死後卻失去了所有

(影視圖片)

明朝朱元璋廢除丞相制設內閣,其職能相當於皇帝的秘書班子。首席內閣學士稱首輔,張居正入翰林院學習的時候,嚴嵩成為內閣首輔。1549年,張居正開始提出醞釀國家的改革和政治的主張。沒有引起明世宗和嚴嵩的重視。此後,在嘉靖朝張居正再沒上過一次關於此類奏章。1550年,張居正因病休三年中,遊覽了許多名勝古蹟,從民間發現了更多弊政,使他感到肩負責任讓他重返政壇。1557年,張居正重翰林院供職。他在苦悶思索中漸已成熟,相機而動。1564年,老師徐階推薦張居正為時為裕王的朱載垕侍講侍讀。1566年,高拱下臺後,張居正掌翰林院事。

隆慶時期(1567年-1572年) 隆慶元年(1567年),張居正以皇帝舊臣的身份進入內閣,參與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而此時正值明帝國內憂外患,民不聊生。此外,內閣內部的政治鬥爭日益白熱化。1562年嚴嵩倒臺後,徐階繼任首輔。他和張居正摒除弊政,恢復勤政,恢復朝臣冤獄,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認同。​

攝政王  假父   帝師  實現了自己的抱負  死後卻失去了所有

1568年,七月,徐階終因年邁退出。次年,他的老對手高拱重回內閣控制了內閣大權。

萬曆時期(1573年-1620年)1572年,朱載垕崩,託孤於內閣大學士高拱、張居正、高儀。明穆宗崩,年僅十多歲的朱翊鈞繼位。高拱觸犯了“自負付託之重,專行一意,以至內猜外忌” 的為臣大戒,李太后以“專政擅權”之罪令高拱回原籍。高儀也驚得嘔血三日而亡,三位內閣顧命大臣中只剩下張居正一人。於是,張居正擔任了首輔,擔負起培養萬曆皇帝的重任。​

此時在經濟和政治方面的問題堆積如山。面對著這些重重的困難,朱翊鈞在接下來的十年裡沒有畏縮不前,很有所作為。他將內廷的事務託給馮保,“而大柄悉以委居正”。對張居正不僅委以重任,而且尊禮有加,言必稱“元輔張先生”,或“張先生”,從不直呼其名。張居正剛剛走馬上任幾天,朱翊鈞就單獨召見他共商大計。由於明穆宗在位從沒有召見過大臣,所以這事在當時曾引起轟動,使廷臣看到朱翊鈞承業治國的精神和決心,又大大提高了張居正的威信。

攝政王  假父   帝師  實現了自己的抱負  死後卻失去了所有

萬曆元年(1573年)十一月,張居正上疏實行“考成法”,提高了各級部門的辦事效率,而且明確責任,賞罰分明,從而使朝廷發佈的政令“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張居正整飭吏治的目的主要還是“富國強兵”,這條紅線貫穿於他的改革之始終。雖是一種政治改革,對整頓田賦、增加國家財政收入起了很大作用,扭轉了長期財政虧虛的狀況。但在執行政策過程中,處罰了大批官員。

在萬曆五年,正在張居正一心一意為大明搞建設,父親去世,按照祖制要回家丁憂三年,期滿才能復職,可正值改革關鍵時期,要丁憂改革就要泡湯。因此他選擇了盡忠。明朝的士大夫忠君盡孝的觀念根深蒂固,未能盡孝何來忠君。這件事引起了朝中官員極力反對。此時萬曆還不能親政,國家大事萬萬離不開張居正,不想讓他回家守孝。最終只好詔諭,誰再提張居正回家,殺無赦。

萬曆七年(1579年),皇帝向戶部索求錢十萬,以備用於改善伙食,張居正上疏據理力爭,言明“目前支持已覺費力,脫一旦有四方水旱之災,疆場意外之變,何以給之?”他要求神宗朱翊鈞節省“一切無益之費”。於是免除了這十萬兩銀子的開支。反正是想盡辦法節省開支。對於明王朝來說,張居正確實是難得的治國之才。他早在內閣混鬥、自己政治生命岌岌不保的時候,就寫下了:“願以深心奉塵剎,不予自身求利益。”他也確實做到了。

萬曆九年 1581年,在全國範圍內實行一條鞭法。這是田賦制度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它簡化了賦役的項目和徵收手續,使賦役合一。一條鞭法的施行,改變了當時極端混亂、嚴重不均的賦役制度,特別是取消了苛重的力差,使農民有較多時間從事農業生產。一條鞭法所實行的賦役沒有徵收總額的規定,給胥吏橫徵暴斂留下了可乘之機,這是它的主要不足。

萬曆十年(1582年),隨著清丈田畝工作的完成和一條鞭法的推行,明朝的財政狀況有了進一步的好轉。另外,張居正認為應該農商並重,因此他也反對隨意增加商稅,侵犯商人利益。這些緩和了尖銳的階級矛盾。

萬曆十年(1582年)6月20日,張居正病逝,神宗為之輟朝,贈上柱國,諡“文忠”。張居正逝世後的第四天,七名很厲害的言官彈劾潘晟,萬曆批准。潘晟是張居正生前推薦的,他的下臺,表明了萬曆的態度。言官也把矛頭指向張居正。萬曆於是下令抄家,收回所有恩賜,以罪狀示天下。而且張居正也險遭開棺鞭屍。家屬或餓死或流放,後萬曆在輿論的壓力下中止進一步的迫害。張居正在世時所用一批官員有的削職,有的棄市。

通過張居正生平事蹟,我們可以看出他確是明朝的三朝元老,從小就懷著一顆忠君報國之心,經歷種種政治鬥爭磨難,特別是在萬曆年間更是殫精竭慮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可為什麼會在剛剛去世就被清算呢,

這在張居正接受託孤時就埋下了禍根,確是主少國疑,萬曆初年,他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大權獨握推行變革,獨斷專行,生活奢侈,待人不善。

在他掌權的同時,就是皇帝萬曆失權的時間。作為一個帝王,充當一個傀儡是最大的不悅和屈辱。為使皇帝成為他心目中的樣子,以幫助他完成人生理想,張居正以極為嚴格的方式教育皇帝。他為了自己的理想,忘記了朱翊鈞只是個孩子,而這孩子還是皇帝。正是這種嚴厲卻讓張居正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直接導致了他死後遭到清算。

同時無限大的權利無人來監督,張居正表裡不一,給萬曆的感受是絕望的,教育自己節儉,不可荒淫,但自己卻大肆奢侈荒淫無度。這小皇帝掌權後會有何種想法呢。

另外張居正大權在握,可以行使相當於皇帝的權利,但他並不是皇帝,在實施“考成法”得罪了大批官員,;實施“一條鞭”法又得罪了大批地主。加之朝中乾綱獨斷,更是樹敵頗多。這些對立面在壓抑著,這些矛盾在隱藏中慢慢積累,只是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突破口開爆發。

最後,萬曆也不可能再讓後代再出現一個這樣的大臣,這樣一個攝政大臣,攝取了所有權利,軍政大權,假父,太傅,告誡後世不能再出現此類情況發生。

在這場清算中,萬曆皇帝和他的母親李太后都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萬曆失誤的是沒有沿著張居正鋪好的改革路線繼續下去,讓這場改革變成了虎頭蛇尾的殘局,為明王朝的滅亡埋下了種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